1959年赫鲁晓夫的访美与中苏关系

2014-03-20 07:47:00郭华东
外国问题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苏关系艾森豪威尔赫鲁晓夫

郭华东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

在冷战时期,中国和苏联一直是影响着社会主义发展格局变化的最重要国家。中苏关系也是当时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双方关系变化所带来的影响非同小可。在双边关系发展历程中,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美是其中一重要片段。它是冷战开始后美苏两国进行的第一次最高级别会谈,也是苏联领导人首次出访美国。此次出访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苏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改善了东西方之间僵硬的关系;但其影响不仅仅限于此,此次出访也对中苏关系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赫鲁晓夫访美后,中苏双方在对美国关系认识上,分歧加深。在中国领导人看来,赫鲁晓夫访美表明苏联在向美国投降,这是中国政府所不能容忍的。

国内学术界对中苏关系曲折发展的原因给予较多关注,也产生了很多富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但具体较为详细分析赫鲁晓夫访美对中苏关系影响的学术著述并不多,对此问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必要。

从学理的深度解读这一事件及该事件对中苏关系的冲击,有助于我们借鉴历史经验,从一个侧面解读中苏两国对当时国际形势的不同认知,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冷战中大国关系变化所产生的连锁影响*国内学术界对赫鲁晓夫访美的缘起、过程及其影响有较多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华的《论1959年赫鲁晓夫美国之行及其影响》,(《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8期,第61-69页)。此文对赫鲁晓夫访美的缘起、过程有较为详细的论述;文中提到赫鲁晓夫访美疏远了中苏关系,但受制于文章篇幅和内容安排等因素,作者并没有详细展开论述。。

一、赫鲁晓夫的美国之行

从1953年开始,赫鲁晓夫逐步打败政敌,一步一步走向权力巅峰,待大权在握后,他便强势实施了一系列有别于斯大林时代的内外政策。

以195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为标志,苏联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从斯大林外交到赫鲁晓夫外交的转变”。赫鲁晓夫可以不受其他因素的制约执行其“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在苏共二十大召开之前,赫鲁晓夫便不断提到“和平共处”的外交理念,到了二十大,他则将这一提法上到苏联外交总路线的高度,认为东西两个世界之间的和平共处大致已成定局。他进一步强调,和平共处,加强信任,实行合作[1]。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对外政策总路线,积极调整对外关系。其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便是其对外政策调整的重点。

赫鲁晓夫积极寻求与西方国家接触和交流。1955年他在日内瓦同美国总统进行了会晤。1956年他又访问了英国。赫鲁晓夫将美国视为执行和平路线政策的关键所在。1958年1月苏联同美国签订了双方第一个“文化交流协定”。1959年1月他派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访问美国,洽谈苏美之间的贸易问题。这些政策变化为赫鲁晓夫访美做了铺垫性的工作。此外,在二战遗留的一些重要问题上,赫鲁晓夫也表现出积极与西方国家合作的意向,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果。其中最为突出的成果是1955年5月15日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外长与奥地利外长签订了《对奥和约》。该和约实现了外国驻军从奥地利全部撤出的预定目标。同年10月,奥地利宣布永久中立。奥地利问题原是二战遗留下来的突出问题,曾让苏联与西方国家冲突不断。苏联在奥地利问题上一直表现得非常强硬,赫鲁晓夫比较好地解决了奥地利问题,打破了之前双方在该问题各执一词、争执不断的局面,使得西方认识到其主张缓和外交是有诚意的。

在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方面,赫鲁晓夫所追求的是“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他一改斯大林时代对美外交理念与做法,多方寻求与美国缓和,与美国开展一场没有硝烟的“和平竞赛”。他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苏联和美国之间建立持久的友好关系,对巩固世界和平将有重要意义”[2]。

赫鲁晓夫期待能访问美国,将此作为推动苏美缓和的重要途径。早在1957年5月10日赫鲁晓夫就表达了访问美国的愿望。1957年10月7日赫鲁晓夫在接受《纽约时报》首席记者莱斯顿采访时说,苏联奉行“改善同所有国家首先是同美国关系的方针”,他表示苏联“渴望”改善同美国的关系。赫鲁晓夫强调美苏关系的发展“对国际局势有决定性的影响,既能使局势改善,也能使局势紧张”。美苏“在很多方面决定着世界关系的总的状况”[3]。

随后他在1958年4月5日致函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建议美苏举行最高级别的首脑会议。1959年6月赫鲁晓夫向来访的美国客人表达了赴美访问的期待。1959年6月时任苏联第一副总理的科兹洛夫赴美参加在纽约市举办的苏联国家科技文化展览会,并在华盛顿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副总统尼克松进行了会晤。同年7月23日美国副总统尼克松抵达苏联参加在苏联举行的美国科技展览会,并对苏联进行了长达十天的访问。

在多方要求和协商后,艾森豪威尔向赫鲁晓夫发出邀请,邀请他访问美国。这虽是赫鲁晓夫的设想和一直苦苦追求的结果,但当他接到正式邀请时,仍感到非常震惊,“我简直不能相信我的眼睛。我们毫无理由期待这样的邀请,无论此时或者其他时候,我们的关系一直极度紧张。”[4]553赫鲁晓夫还认为美国邀请他去美国访问,这意味着苏联被美国认同为世界强国[5]304。

1959年9月15日赫鲁晓夫率领着苏联庞大的代表团抵达美国,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在冷战正酣的历史背景下,这不啻为一件引起世人极大关注的事件,世界的目光一时间投向赫鲁晓夫,“有30多个国家的近2 000名记者赶到美国采访,人数之多在美国新闻界是空前的,超过了伊丽莎白女王两年前访美时有1 400名记者跟随采访的记录”[6]255。美国方面给了赫鲁晓夫最高级别的元首待遇。赫鲁晓夫曾回忆说:“那是个非常庄严隆重的时刻,使我感到莫大的自豪,也简直使我有些飘飘然。”[4]465

在为时13天的访美行程中,赫鲁晓夫访问了纽约、匹兹堡、洛杉矶等美国重要城市,其余的时间则在美国总统度假地戴维营同美国总统会谈。当得知被邀请到戴维营会谈是一种至高礼待时,赫鲁晓夫感觉风光无限。每到一处,赫鲁晓夫都高谈阔论,发表演说。赫鲁晓夫认为“他和艾森豪威尔的会谈是道义上的巨大胜利”,他曾回忆说:“我记得当我的译员第一次告诉我艾森豪威尔用英语称呼我为‘我的朋友’时候,我是多么的高兴。”[4]465赫鲁晓夫大赞艾森豪威尔是一个务实主义者,是一个广受大众欢迎的有理性的人和惹人喜欢的人[5]304。

所到每一个城市,赫鲁晓夫都提到苏联和美国是可以和平相处的。9月24日在访问钢铁城市匹兹堡时,他曾提到,没有任何严重的障碍可以阻碍苏联和美国两国建立和平、友善关系。当然两国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但这不是障碍。在二战中,这些分歧就存在了,但它们没有阻碍苏联和美国成为好朋友。今天它们也不会阻碍我们为世界持久的和平而做出的努力[7]171。9月28日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会谈期间双方在德国等问题上分歧犹存。美国政府认为这次会谈有助弱化苏联在德国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但美国没有奢望能在缓和双边关系上取得有多大的进展。不过,赫鲁晓夫却认为访美很成功,与美国总统的会谈也富有收获。

9月28日赫鲁晓夫兴高采烈地结束访美行程,他认为访美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果,他认为美国之行在一定程度上为通向苏美关系新时代指明了道路。苏联官方媒体大力赞颂“戴维营精神”,认为美国已经把苏联当做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了,意味着可望实现赫鲁晓夫所期待的苏美两国共同主宰世界。苏联还专门召开了一次隆重的庆祝大会,庆祝赫鲁晓夫荣归。

在庆祝大会上,赫鲁晓夫做了压轴发言。在演讲中,他再一次表达了与美国和平共处的想法。他赞扬了艾森豪威尔在处理当今世界事务中所展现出的政治才能、勇气与决心。说到此,会场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7]219。他对艾森豪威尔给予的高规格接待表示感谢,认为苏联也值得这种水平的接待。赫鲁晓夫侃侃而谈,谈到他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谈到美国的农场,谈到了美国人的生活等等。在演讲中,赫鲁晓夫也强调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对能去美国访问,还是充满了无比的自豪。

不久后,苏联专门制作了《赫鲁晓夫访美》专题纪录片。纪录片高度赞扬赫鲁晓夫的访美成就,将赫鲁晓夫与艾森豪威尔的握手,视为“开创了国际关系新纪元”。苏联电视台发表评论,认为赫鲁晓夫对美国的访问是一次“成功”的访问,它使得苏美关系达到了转折点,历史学家认为它是战后中“最重大的事件”[6]257。后来,赫鲁晓夫在美国的演讲被编辑出版,名为《面对面的美国》,该书出版发行后,短时间内在苏联销售了60万本。赫鲁晓夫认为“这本书写得颇为可观,读了使人受益。”此外,苏联很多报纸用了40%左右的版面报道了赫鲁晓夫的历史性访问,电台则用45%的时间报道[5]318。

赫鲁晓夫大张旗鼓地访美,其用意在于试图通过执行缓和外交来构建新型苏美关系,实现与美国共同主导世界。只要获得与美国对等的共同商讨国际事务的资格,对于赫鲁晓夫来说就是获得了巨大的胜利[8]。

二、赫鲁晓夫访美对中苏关系的冲击

美国中央情报局曾评估和分析了赫鲁晓夫访美对中苏关系的影响。评估报告认为,只要是苏联试图同美国缓和,1959年将是中苏关系迅速恶化的一年。美国方面认为,“苏联此种意图在1959年1月米高扬对美国进行试探性访问时就表现出来。紧接着秋天,赫鲁晓夫抵达美国,同艾森豪威尔举行会晤。与此同时,苏联对美宣传也采取了二战以来最缓和的声调。这些对北京来说都是诅咒,北京方面认为美国是中国实现在亚洲野心的主要障碍,中国在世界各地进行的共产主义革命对美国产生了压力,造成了国际局势的紧张,这些对于中国的国家利益来说,都是重要的”[9]。

有美国学者认为,赫鲁晓访美是中苏关系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5]322。这种论断不无道理。解读相关核心史料,我们会清晰地发现赫鲁晓夫访美及访美后所刻意展示的言行和传达的外交政策戕害了中苏关系。

中国方面密切关注赫鲁晓夫访美行程。根据中央的精神,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把赫鲁晓夫在美国的多次正式讲话都差不多全文发表,到9月29日访问结束时,《人民日报》还发表了一篇评论,对这次访美表示支持,认为赫鲁晓夫访美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是有益的;同时也阐明我国政府也主张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赞成他这种活动,赞成他为全面彻底裁军这个目标而做出的努力[10]219。

赫鲁晓夫访美在中国领导人中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应。毛泽东的表态是“坚决反对苏美接近”,认为“这种接近会给中国的利益带来伤害”。在1960年的莫斯科会议上,邓小平指出:“仅从外交礼节上考虑,无法解释和原谅赫鲁晓夫对艾森豪威尔和其他帝国主义者言不得体的赞颂。”[11]24这种不满很快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中表现出来。

作为重要嘉宾,赫鲁晓夫被邀参加了这次规模庞大的庆祝活动。赫鲁晓夫从美国回到苏联后,第二天便马不停蹄地赶到北京,参加庆祝大会。中国方面因不满赫鲁晓夫高调访美时所展示的外交姿态,在接待和会谈时,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热情,后来双方不欢而散。

毛泽东亲自去机场迎接,随从人员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政要,赫鲁晓夫受到“毛泽东和刘少奇彬彬有礼而又内含冷淡的欢迎”。在9月30日的国庆招待宴会上,尽管周恩来祝贺赫鲁晓夫“作为和平使者”访美取得了成功,赫鲁晓夫却在他的发言中声称,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应该永远被摈弃,而且不要企图用武力去“考验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10月1日上午赫鲁晓夫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正式庆祝活动。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会见了赫鲁晓夫。赫鲁晓夫讲到了他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讲到了美国人的生活怎样富裕,艾森豪威尔怎样希望和平。此外,还向陪同他活动的中方人员彭真和陈毅尽情讲他的访美见闻,“他讲得眉飞色舞,兴高采烈,特别是讲到去戴维营的情景,讲到艾森豪威尔如何热情接待他,并带他去看自己的农场,讲得津津有味”[10]221。

10月2日中苏两党在北京举行正式会谈。中国方面出席会谈的人员有中央政治局常委及彭真、陈毅等人,苏联方面则是苏联代表团全体成员和苏联驻华使馆代表。会谈一开始,赫鲁晓夫便谈到他的访美情况,认为虽然没有达成什么协议,但访美是比较满意的,他说艾森豪威尔的确需要缓和,苏联跟美国只能在经济上搞竞赛。毛泽东说,中方赞成赫鲁晓夫访美,赞成他和美国总统会晤,也赞成他同美国搞和平共处。但他认为,美国究竟怎样,不能看表面,应该看帝国主义本质。艾森豪威尔有阶级局限性,很难说他真正爱好和平[12]70。这次会谈除了涉及台湾问题和中印边界问题外,涉及更多的还是对美关系问题,其中一敏感的话题便是在押的美国战俘问题。赫鲁晓夫说,为了缓和跟美国人的关系,中国可以释放“被扣押的五名战俘”。当时周恩来回答说,美国战俘,中方早就释放了,现在被扣押的五个美国人中有三人是犯法的侨民,两名是美国空投特务,他们都不属于1955年8月日内瓦协议规定的应该释放的战俘范围。赫鲁晓夫说他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但仍坚持应释放这五名罪犯。当时在中国监狱关押的几个美国人,他们都是触犯中国刑律的罪犯。其中两个是从间谍飞机打下来被俘的,有的则是以神甫身份在中国从事间谍活动被捕的。毛泽东表示,放是可以的,但现在不放,要到一个合适的时候再放。赫鲁晓夫表示,他不是代表美国求情,放不放是中国的事,如果中国有饭给他们吃,养着他们也好[12]71。赫鲁晓夫在会谈中,要求中国要搞好和美国的关系,希望中国主动采取一些步骤改善同美国的关系。有人分析说,赫鲁晓夫提出这个问题,很显然是他答应了美国,要来中国做说客[10]222。赫鲁晓夫来中国参加庆祝活动,本来是一次当面弥合分歧的重要机会,但赫鲁晓夫却和中国因为对美国关系问题上产生了更大的分歧。

遗憾的是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10月4日赫鲁晓夫决意提前回国。在离开中国之际,赫鲁晓夫在机场发表了一个简短的讲话,他重申了自己的外交理念,觉得“能够永远地排除把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工具”,还指出苏联“将利用一切可能消除‘冷战’”[11]25。赫鲁晓夫把访问从七天压缩到三天。中苏双方没有发表任何有关中苏会谈的公报[13]。这是赫鲁晓夫最后一次访华,也是他最后一次和毛泽东会面。

回到苏联后,赫鲁晓夫于10月6日在海参崴的一次演说中,映射中国,说中国“像公鸡那样热衷于战争,这是不明智的”,来发泄对中国领导人的不满。1959年7月苏联召开中央全会,专门讨论中国问题,苏斯洛夫作了苏联党政代表团访问中国的报告,对中国内政、外交给予全盘批评和否定,并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阵营只能有一个外交政策,认为中国的外交政策偏离了苏联的外交政策,偏离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政策。强调中国要服从苏联的需要和利益[14]25。

毛泽东反对赫鲁晓夫不切实际的和平幻想,并对赫鲁晓夫访美后在中国大赞美国表示不满。他曾写了一首打油诗,在诗中讽刺了赫鲁晓夫的行为。

西海如今出圣人,涂脂抹粉上豪门。一辆汽车几间屋,三头黄犊半盘银。举世劳民同主子,万年宇宙绝纷争。列宁火焰成灰烬,人间从此入大同[15]。

有人对毛泽东的诗做了很到位的解读:诗中第一句把赫鲁晓夫讽刺为“西海圣人”,他说涂脂抹粉、厚颜无耻到美国去“朝圣”。第二句是引用赫鲁晓夫的原话,他对毛泽东说美国人有汽车开有房子住,还送给他三头良种牛和一盘古银币,大肆吹嘘美国人的生活如何美好。最后两句,毛泽东讽刺说,按照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的理论,全世界人民最好都认美帝国主义为主子,这样万年的宇宙就可以没有纷争,只有把列宁主义烧成灰烬,才能进入大同世界。讽刺赫鲁晓夫吹嘘世界成为“无武器、无军队、无战争的世界”[16]63。毛泽东还认为赫鲁晓夫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的乐观估计是一种错误的指导路线,不利于当时社会主义国家抵制西方国家的演变。

赫鲁晓夫力图通过主张缓和战略来赢得美国的信任。访美后,赫鲁晓夫迷恋于构建“和平共处”的美梦,执行的外交政策和中国政府所主张的截然有别。在1960年2月在莫斯科召开华沙条约首脑协商会上,中苏不同的外交理念再次发生了冲突。会议讨论了当时的国际局势,并就全面彻底裁军和缔结对德合约问题交换了意见。在讨论世界和平裁军问题时,中苏双方就发生了严重的分歧。赫鲁晓夫提出通过裁军来实现没有武器、没有军队、没有战争的“三无世界”,而中国则主张通过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来保卫世界和平;赫鲁晓夫等认为世界已经进入了谈判解决主要国际争端以建立持久和平的新阶段。而中国则认为国际局势缓和是“东风压倒西风”的结果。苏联在会上宣布单方面裁军120万,并宣扬要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签订裁军、禁止核试验等协定[14]26。其实,为配合赫鲁晓夫访美,苏联方面早在几个月前,就撤销了对中国核武器研制的支持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美国的亚洲战略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杜鲁门政府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不承认中国新政权。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更使中美两国之间的敌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朝鲜战争“使得双方相互疏远、更加敌视,直接导致了两国长达20年之久的对立和隔阂。”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执政后,美国政府继续奉行杜鲁门政府时期的对华敌视政策,并且态度更加强硬,竟然不惜以战争相威胁,使中美关系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17]。“遏制与孤立”构成了这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主线。艾森豪威尔政府继续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阻挠中国获得联合国合法席位,并不断强化对华禁运,将中国视为在亚洲的威胁,多次制造了针对中国的所谓“战争边缘”危机,其反华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热衷于进行核讹诈和以武力相威胁[18]。这期间的中美关系处于相当紧张的状态。

在朝鲜战争中发生正面交锋后,中美两国接着又在两次台海危机中发生了冲突。美国政府继续执行敌视和遏制中国的政策,这些经历都使得中国政府对美国存有戒心,也对苏联向美国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不抱多大的希望,认为苏联主张的和平共处政策不切实际,仅是为了满足苏联的私利,实现苏美共治天下的野心。

1960年4月22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了《沿着伟大列宁的道路前进》一文,其中就谈到“美帝国主义痛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做的一切和平努力。它公开宣布自己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明目张胆地攻击中国人民的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正义立场。中国人民对于以艾森豪威尔为首的美国政府从去年9月赫鲁晓夫同志和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以来还继续在积极扩军备战和扩大侵略的事实,作了及时地揭露。美帝国主义的代言人污蔑中国人民似乎不热心于国际局势的缓和。这个漫天大谎简直是太无耻了。美国政府和艾森豪威尔本人既然实际上是在从事扩军备战和扩大侵略,那么,这就跟缓和国际局势的要求背道而驰;如果加以隐瞒,甚至加以粉饰、美化和歌颂,对于国际局势有什么好处呢?相反,那只能使制造紧张局势的人们益发肆无忌惮。”[19]中国政府不指名点姓地批评了赫鲁晓夫对美国政府所抱有的和平幻想。

结 语

1956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出现了诸多波折。双方的冲突大致可分为四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到1960年中共发表《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第二阶段是1960年6月布加勒斯特会议到1963年3月中共发表《评美国共产党声明》等七篇文章;第三阶段是1963年3月苏共提出国家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到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第四阶段是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到1966年苏共二十三大[20]。每个阶段都有若干标志性的事件,而赫鲁晓夫访美则是第一阶段中这样一个影响甚大的标志性事件。赫鲁晓夫访美处于中苏论战的开始阶段,是中苏分歧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时期。

赫鲁晓夫访美并没有直接导致中苏关系最终走向决裂,但却使当时的中苏关系雪上加霜。鉴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设置重重障碍和在亚洲构建军事联盟围堵中国等不愉快的经历,中国领导人认为,美国不会和苏联开展真正的缓和外交,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意也不会消失,短时间内也不会出现东西方和平共处的局面。

中苏双方因赫鲁晓夫访美而出现的分歧也凸显了两国在追求国家目标上的差异。赫鲁晓夫追求的是和美国共治天下,实现全球霸权。和苏联的目标相异,中国当时追求的目标是突破美国的军事、经济封锁,统一台湾,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

[参考文献]

[1] 时殷弘.苏联对外政策的转变——从斯大林去世到苏共二十大[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9(1):134.

[2]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赫鲁晓夫言论集(1956年)[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40.

[3] 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240.

[4] 赫鲁晓夫. 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5] Gary Hoh Tocchet.September Thaw: Khrushchev’s Visit to America,1959[D].Stanford University,1995.

[6] 张树德.蜜月的结束: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决裂前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7] Khrushchev.Khrushchev in America:Full Texts of the Speeches Made by N. S. Khrushchev [M]. New York: Crosscurrents Press,1960.

[8] 唐朱昌,肖红专,谈德勤.寻求苏美力量均衡的努力——论赫鲁晓夫的对美政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115.

[9] 樊白玉.走向戴维营之路: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苏对抗中的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10:189.

[10] 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1] [英]彼得·琼斯,西安·凯维尔.中苏关系内幕纪实[M]. 郭学德,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12] 崔奇.我所经历的中苏大论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 [俄]叶梅利亚诺夫.未经修改的档案:赫鲁晓夫传[M]. 张俊翔,石国雄,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552.

[14] 赫鲁晓夫.赫鲁晓夫言论(第13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6.

[14] 李明斌.中苏大论战及其经验教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01.

[16] 武新明.毛泽东爱写打油诗[J].文史博览,2012(12):63.

[17] 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07.

[18] 孟庆龙.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华冷战外交探析[J].世界历史,1997(5):46.

[19] 沿着伟大列宁的道路前进[N].人民日报,1960-04-22.

[20] 李明斌.中苏大论战评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i.

猜你喜欢
中苏关系艾森豪威尔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中外文摘(2017年24期)2017-11-14 03:15:37
解放战争时期中苏关系演变原因分析
世纪桥(2017年6期)2017-07-25 15:50:52
20世纪以来苏联西北援华物资通道研究综述
商(2016年22期)2016-07-08 13:56:05
抗日战争时期中苏关系的历史走向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1:46
驳“经济问题政治化”
小艾森豪威尔的“败局”
意林(2014年14期)2014-09-09 17:42:40
艾森豪威尔下棋
指责
读者(2013年6期)2013-12-25 02:06:12
痛骂之后的掌声
环球人物(2013年8期)2013-04-29 00:44:03
对赫鲁晓夫军事改革的再认识
军事历史(1987年4期)1987-08-16 02: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