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明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
英国和阿根廷是在南极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两个国家,两国在南极事务中关系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南极和南大西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往国内学术界对于英阿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以及马岛战争等问题,很少关注两国在南极地区的关系,仅有的成果也多集中在对史实的叙述,未对两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关系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对与南极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也鲜有提及。国外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英国与阿根廷的领土纠纷以及《南极条约》的签订过程等方面*国内对英国与阿根廷在南极问题上的关系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中国海洋大学郭培清的一些论著当中,郭培清用大量史实讲述了两国在南极的政治与外交斗争,并认为英阿之间的霍普湾事件不仅关系到两国在南极势力的消长,甚至关乎两国在南大西洋的势力划分,并影响两国在马岛地区的争夺。此外,武汉大学的胡德坤以及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位梦华等也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叙述,并做了一些简要的论述。国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但多数局限在对英阿主权纠纷的研究和《南极条约》的签订等方面。克劳斯·多德斯(Klaus Dodds)在他的《Geopolitics in Antarctica: Views from the Southern Oceanic Rim》一书中指出,尽管英国和阿根廷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领土主权冲突,但双方都不愿看到两国因此发生严重纠纷甚至战争,两国在尽力向南极“扩张”的同时,都在尽力化解双方的矛盾与冲突。此外,约翰·齐尔德(John Child)在《Geopolitical Thinking in Latin America》一文中提到,地缘政治理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拉美国家大行其道,其中提到了这个理论为阿根廷处理国际事务提供了一条思路,并成为其提出南极领土主权的依据之一。在《南极条约》方面,杰克·齐尔德在《Antarctica and South American Geopolitics》一书中指出,尽管《南极条约》对阿根廷今后在南极的发展起到了一定阻碍作用,但它却有力地保护了阿根廷在南极的既得利益,确立了阿根廷在南极政治中的大国地位。。本文试图通过梳理20世纪中期(1942~1961年)英国与阿根廷在南极地区冲突与合作的进程,来探寻形成两国此种关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对两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关系做一评价。
在南极的早期历史中,英国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并成为第一个宣称对南极拥有主权的国家。阿根廷提出南极领土主权虽晚于英国,但在南极早期历史中也积极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由于两国都对南极半岛及附近地区提出领土主权,互不相让,从而直接导致了两国在南极地区的冲突。
1772~1775年,库克船长受英国王室派遣进行了第一次环南极航行,并发现了南圣威治群岛。在库克之后,威廉·史密斯发现了南设德兰群岛,詹姆斯·克拉克·罗斯发现并命名了罗斯冰架。在“征服”了南极海岸地区和附近岛屿后,英国人开始向南极点发起了挑战。继挪威的阿蒙森之后,英国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带领其团队于1912年1月17日到达南极点,确定了南极点的准确位置。对南极认识与开发的不断加深,以及南极所拥有的资源和战略地位刺激了英国对南极的占有欲,促使英国在20世纪初提出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1908年,英国决定把马岛的领海向南延伸到南极洲。并宣布对南纬50度以南延伸到南极的所有陆地享有主权。但这种说法在1917年得到了修正*因为根据这一规定,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地区也划入英国,故后来英国做出了修改。。在这之后,英国的南极领土范围基本确定,包括南奥克尼群岛、南设德兰群岛以及南极半岛等地。1924年,英国又对罗斯冰架及其附近地区,包括爱德华七世地和维多利亚地提出了领土要求[1]169。至此,英国确立了其在南极的领土范围,成为第一个正式提出南极领土主权的国家。
继英国之后,法国、挪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也提出了南极领土要求,并表示承认(挪威是默认)英国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但英国的要求却遭到阿根廷的反对,并与后者在主权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阿根廷提出南极主权要求虽晚于欧洲诸国,但早在19世纪初就已开始着手处理南极事务了,1818年8月25日,拉普拉塔联合省省长就颁布了一系列许可,授予胡安·彼得罗·阿吉特雷(Juan Pedro de Aguirre)在南极大陆进行海豹和企鹅的捕猎活动[2]。1829年6月10日,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省长建立了一个包括马岛及其附近岛屿的军政司令部,其中就包括了南极地区的一些岛屿。标志性的事件发生在1904年,阿根廷接管了设在南奥克尼群岛中的劳瑞岛上的基地,开始了阿根廷在南极地区的正式存在。在这之后,阿根廷着手在基地附近设立邮局和气象站,并插上了阿根廷国旗。20世纪20年代后,阿根廷在南极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对其南极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1939年6月,阿根廷建立了一个南极委员会,来参加1939年6月在比利时召开的伯根会议*1938年年中,比利时邀请南极事务相关各国到伯根参加会议,目的在于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南极问题,阿根廷接受了邀请。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次会议未能如期召开。。这个委员会的成立表明阿根廷已开始着手对南极提出主权。它对外声明:“阿根廷理所当然拥有处理一切南极问题和事务的权利”[3]。
其实早在1825年,阿根廷就已提出对南奥克尼群岛的主权,并发布法令来加强对此地的实际管辖。而智利于1940年宣示对南极的主权使阿根廷的愿望更加迫切。1941年10月,阿根廷军事地理协会出版了新地图,图中显示阿根廷拥有对西经25度到西经75度的南极领土的主权。1942年,阿根廷开始在南极树立各种标志以宣示主权,并在1946年正式提出。阿根廷提出主权要求的依据主要有继承、地理邻近、地质延续以及有效占领等原则。但是,阿根廷与英国的南极领土发生重叠,两国都宣称只有本国才拥有这一地区的主权,极力反对对方的权利,从而导致了两国在南极问题上的冲突。
从上面不难看出,英国和阿根廷无论在南极考察与开发,还是在有效占领等方面都表现得十分积极,在南极政治舞台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由两国领土纠纷所引发的冲突也必然会引起南极政治的轩然大波。
1942年,阿根廷军舰进入南极,在南极建立基地,以抗议英国对南极的主权,从此开始了两国在南极问题中的冲突。但两国之间的冲突得以公开还是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标志物破袭拉锯战。阿根廷经常雇用军人到南极进行勘探、作图,并树立旗帜,以宣示其主权[4]。1943年,阿根廷派“五月一日”号军舰到南设德兰群岛和南极半岛拆除英国标志,并插上了阿根廷国旗。英国军舰也经常拆除阿根廷的标记代之以本国标记。在两国之间,基地和主权标志建立、摧毁、再建立,广告和标语在岩石、鲸油储存罐以及其他建筑物的表面重复涂刷[1]179。两国之间的冲突日趋白热化,阿根廷海军也加紧了在南极的活动。1947年,阿根廷派遣7艘军舰去欺骗岛建立基地,当发现英国军舰已停泊在码头时,就将其拆除,并在之后两年内先后在南极半岛上建立了两个基地,用来继续从事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
两国在格拉玛岛归属问题上的冲突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1948年阿根廷在格拉玛岛上建立基地,引起英国的强烈不满。英国声称此岛是英属福克兰群岛(即阿根廷所称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一部分,此项权利已在1908和1917年的专利许可中得到承认[5]75-90。阿根廷不仅表示反对,还在岛上升起了国旗。在1951年5月3日的讲话中,庇隆指出,阿根廷不会奢求对本国领土之外的遥远地区提出主权,但阿根廷人会誓死保卫本国的领土[6]。在阿根廷的强硬态度下,英国未敢轻举妄动,格拉玛岛问题实际上被搁置起来。
霍普湾事件进一步激化了两国的矛盾,成为两国在南极冲突的标志性事件。霍普湾地理位置优越,两国都企图独自控制这里。英国最早在这里建造基地,但不久毁于大火。阿根廷趁机建立了自己的考察站,但英国并未放弃对霍普湾的控制。1952年,一队英国人乘坐“约翰·比斯克”号考察船从马岛驶往霍普湾,准备在这里登陆并重建基地。但当他们准备登陆时,突然发现一群全副武装的阿根廷军人,他们递给英国人抗议书,反对他们踏上这里。其中,阿根廷的基地指挥官告诫英国人:“我受命阻止你们在这里建造基地,必要时可能会动用武力”[5]230-237。在阿根廷军人的恐吓下,英国人被迫回到船上。此事很快就被英国马岛总督克利福德获知,他下令此艘舰船务必留在霍普湾,同时积极调动军舰备战。不久,英国政府做出了回应,一方面重申英国有权在南极的任何地方进行活动,另一方面又向阿根廷保证不会侵犯阿根廷在霍普湾的利益,英国的目的是科学考察,希望与阿根廷和平解决霍普湾问题。阿根廷接受了英国的建议,并同意英国重建在霍普湾的基地。至此,霍普湾事件宣告结束。
霍普湾事件是两国在南极和南太平洋地区的一次重要角逐,事件虽以和平方式结束,但冲突远未消除。一年后,两国之间又发生了欺骗岛事件。欺骗岛位于南极半岛附近,在19世纪是捕鲸基地,后来成为英国人在南极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为保持英国在南设德兰群岛的影响,马岛总督在每年的捕鲸旺季都派官员到达欺骗岛,并于1914年在欺骗岛上设立一个官员办事处[7]。在这之后,有一小部分英国人在此居住。英国以此提出主权要求,阿根廷也在离英国基地不远处建立了基地。此外,阿根廷船只还占用本属于英国的地方来建造新的建筑物[8]65。1953年英国发表声明,反对阿根廷在岛上建立基地,对阿根廷在岛上升国旗表示抗议。与此同时,阿根廷军舰“巴依亚·阿里德雷”号访问了南设德兰群岛中的半月岛[8]67,这无疑是火上浇油。英国认为阿根廷的行动是赤裸裸的挑衅,在抗议无效的情形下,英国强行拆除了阿根廷在南极的基地,并逮捕了两名阿根廷工作人员。阿根廷获悉此事之后,曾强烈要求英国恢复被毁坏的阿根廷基地,交还那些重要的科研资料。起初英国政府部分接受了阿根廷的建议,对一些重大问题如基地重建持保留态度。阿根廷表示反对,并做好了使用武力解决争端的准备,而英国方面也不时在摩拳擦掌。但考虑到英阿关系大局以及当时的国际形势,两国都逐渐打消了通过武力解决问题的念头,在经过多次谈判之后,两国达成协议,规定应划出一定区域,不允许阿根廷在这一区域内建立基地,在此之外的基地只能用于科研目的[8]76。最终,阿根廷重建了在欺骗岛上的基地,一场冲突最终以和平方式得以解决。
阿根廷还经常借用集体的力量来反对英国在南极的势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阿根廷联合智利反对英国;二是阿根廷利用1947年的《里约条约》来反对英国在西半球的势力。阿根廷在坚持本国南极主权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这两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排斥英国在南极的势力,维护本国的南极利益。
南美洲的智利也是在南极政治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从地理上来说,智利与阿根廷同为距离南极最近的国家,智利最南端的布塔阿莱纳斯距离南极不足1 200公里,是离南极最近的城市,被称作“世界的终点”[9]。早在殖民地时期,智利就对南大西洋诸岛和南极地区深表关切,并与阿根廷在领土问题上进行过一些谈判。但由于英国的介入等问题,谈判无果而终,直到1940年智利提出领土主权要求后,这个问题才被再次提上议程。1941年,智利与阿根廷达成一项协议,即“埃斯库德罗——德鲁兹·莫来诺宣言”,一方面提出“美洲南极”的概念,另一方面,确定只有智利和阿根廷才有权在南极提出领土主权要求。在这之后,两国之间的南极主权之争暂告结束,开始联合反对英国在南极的势力。他们相互支持对方在南极的基地建设,并不顾外界压力重建两国在欺骗岛上的基地*在欺骗岛事件中,智利的基地也被英国拆毁,因此智利便与阿根廷联手反对英国,并试图重建基地。。另一方面,两国反对把南极问题交由任何机构处理,包括国际法院。1955年5月4日,英国向国际法院提出控诉,反对阿根廷和智利在南极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宣称两国的领土主权无效。但智利阿根廷均不理会英国和国际法院,南极问题被冷处理搁置下来。
阿根廷还积极利用《里约条约》来反对英国在南极的势力。1947年,21个美洲国家签订了《美洲国家间互助和防御条约》(简称《里约条约》),规定,对美洲任何一国的侵略均被视作对所有美洲国家的侵犯。条约的防御范围包括了南极地区。阿根廷成为条约签字国,并在会上指出,阿根廷对马岛、南乔治亚岛、南圣威治群岛以及南极部分地区拥有完整、合法的主权[10]。但这个条约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英国在西半球的过度扩张,使英阿两国在南极及南大西洋地区的势力保持着微弱的平衡。不过,两国之间爆发冲突的危险远未消除。
英阿两国在领土划分上的矛盾是导致两国在南极事务中冲突的直接原因。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20世纪40、50年代两国经贸关系的削弱以及两国地缘政治层面的竞争加剧所导致的两国关系的恶化。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英国在阿根廷的铁路和银行系统等部门均有很大势力,英国在很长时间里都是阿根廷最大的贸易伙伴。但在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英国与阿根廷的贸易发生滑坡。而1933年的“罗加-伦西曼协定”并未使阿根廷的出口大幅度增加,反而加剧了两国之间贸易的不平衡,使阿根廷在英阿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很多阿根廷人认为这是英国对阿根廷的严重的经济掠夺,反英情绪蔓延开来。而庇隆的上台更削弱了两国之间的经贸联系。1947年,庇隆政府宣布实行铁路国有化,使英国在阿根廷的投资大幅度减少。肉类是阿根廷出口到英国的主要产品,但在20世纪40年代,出口到英国的数量逐渐减少,从1940~1944年每年1 295百万比索到1945~1949年每年1 000百万比索,且后者包含通货膨胀因素在内[11]277。而与此同时,阿根廷与美国、德国及其他南美国家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并且阿根廷当时最缺少的诸如原材料、半成品等,英国无力大批量向阿根廷提供,从而导致英阿贸易额大为减少,占阿根廷的对外贸易比重也大大下降。总之,在20世纪早期,两国之间传统的经济关系衰落,破坏了两国之间友好的基础。
而这一时期,两国在地缘政治上的竞争却愈演愈烈。地缘政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全球或地区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甚至制约,地理因素成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就英阿之间的南极问题而言,可以从南极本身、阿根廷和英国这三个角度来解释。从南极本身来说,南极半岛及北面的德雷克海峡具有极大的战略价值。虽然巴拿马运河早在1914年就已开通,但由于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政局相对不稳定,加之许多巨型油轮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只能绕道从德雷克海峡等地经过。因此任何一国若占据南极半岛,都会有力地控制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海上交通,其本国的国际战略地位将会大幅度提升。此外,南极的地缘优势还体现在它是加强南半球诸国联系的重要枢纽。南极的空中航线能将南半球大多数城市连接起来,如智利和阿根廷就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南极基础设施建设,来加强与大洋洲各国的空中航运[12]。而由于地理原因,南极也成为各国进行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南极所具备的上述地缘政治价值和优势,在20世纪40年代后,由于各国开发、利用南极程度的加深和扩大以及各国纷纷提出南极领土主权要求而更加显现出来,从而增强了英阿两国维护南极既得利益的动力,引发了两国在南极地区的冲突。
阿根廷本国的地缘政治思想也是引发英阿在南极发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早在殖民地时期,在阿根廷就已存在一种“大阿根廷”思想,使阿根廷常常以南美霸主自居。在三国同盟战争和“荒漠远征”之后,阿根廷已把版图扩大到巴塔哥尼亚,下一步扩展的目标就是南极洲及其附属岛屿。在庇隆上台后,阿根廷提出了“三部分领土说”,它是“大阿根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阿根廷由阿根廷大陆、南大西洋诸岛以及阿根廷南极部分组成。这种思想不仅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还渗透到学校教育当中。阿根廷政府还积极向民众散播一种阿根廷“领土丧失”的思想。由于地缘政治层面的缘故而带来的“不安全感”,阿根廷经常强调自己被其他国家包围、攻击,导致阿根廷领土残缺不全。阿根廷认为,英国是造成阿根廷主权丧失、领土分裂的罪魁祸首。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扩张阿根廷的海外利益,重振阿根廷昔日的辉煌,就绝不可以在南极问题上听由英国的摆布。正是阿根廷的这种集对外扩张性和民族自尊心与危机感于一身的地缘政治思想,加剧了英阿在南极地区的冲突。
对于英国而言,其地缘政治方面的考虑主要在于马岛和南大西洋方面。英国认为阿根廷是对其在马岛和南大西洋主权的严重威胁,对此英国外交人员贝克曾建议政府:“我国应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来巩固对马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南极洲的主权,以抵制来自阿根廷的入侵。”[11]280英国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尽管英国从事南极活动早于阿根廷,但在20世纪40年代后,阿根廷在南极的势力已逐渐赶上英国。庇隆政府鼓励各种形式的官方调查和报告,并为阿根廷南极委员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这些都使英国倍感烦恼,担心阿根廷会以武力吞并英国在南极的领土,进而危及英国在马岛和南大西洋的利益。此外,英国还担心,一旦英国失去对南极的控制,那么南极半岛和南大西洋地区很有可能落入其他势力之手,如苏联和美国。到时候,马岛等地区的安全形势将更不利于英国,因此英国必须牢牢握住对南极的控制权。
除了经贸因素和地缘政治因素外,阿根廷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英国对世界霸主地位丧失的敏感也是引发两国冲突的原因。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阿根廷国内泛起了一股民族主义思潮,它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独立,反对外国对阿根廷的干涉和控制。在庇隆上台后,民族主义在阿根廷达到高潮,对英国的敌对情绪日益高涨,从而成为引发两国在南极发生冲突的原因之一。大英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部分殖民地纷纷宣告独立,在很多方面也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这些都极大地打击了英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因此,英国对于“残存”的南极势力的态度极为敏感,要不惜一些代价维护英国在南极的主权,维持英国在当时世界上的二流强国地位。
综上可知,这一时期英阿两国的冲突主要由经贸因素和地缘政治因素决定,其他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经贸关系的松弛动摇了两国友好的基础,而地缘政治上的争夺则为冲突提供着强大动力。尽管两国未发生战争,但战争的危险却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
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英国和阿根廷就已经为两国之间的合作做出一些努力。而到了50年代后期,合作已基本取代了冲突,成为两国在南极问题上关系的主旋律。这个过程主要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
英国与阿根廷在南极问题上的合作,最早可追溯到1948年的《三国海军宣言》及之后两国对这一宣言的数次重申,是为两国合作的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初,阿根廷在南极频繁进行的科考活动刺激了英国大肆在南极建立基地,并经常对阿根廷的基地加以破坏。阿根廷在向国际法院控诉无效的情况下,于1948年1月派出海军舰艇,并拉拢智利一同对付英国。英国也派出“尼日利亚号”巡洋舰作为回应。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但各国均未做好战争准备。在美国的积极斡旋下,三国达成一项临时协议,即《三国海军宣言》,规定除了常规行动之外,不准向南纬60度以南的地区派出军舰。后来,英国与阿根廷又在1951年、1956年再次重申这一宣言。这一协定可被视为1959年《南极条约》中非军事化条款的肇始。尽管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但它毕竟为英国与阿根廷之间的合作开创了先例,有利于南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两国合作的第二阶段是在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期间。到了20世纪40、50年代,科学研究逐渐成为南极活动的主要内容。1948年,美国提出了一个“八国共管方案”,其中就建议把科学研究作为各国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1949年,英国提出成立一个电离层研究混合委员会的设想,并建议将它交由国际科联*国际科学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ICSU),简称“国际科联”,是中国科协代表我国加入的最重要的国际民间科技组织。国际科联全体大会每3年举行一次,主要讨论国际科学发展形势,确定今后工作计划,改选领导机构。国际科联是目前科学界最有权威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它集中了自然科学各个主要领域的代表,反映出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和各国科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它的学术活动反映了当代世界科学发展的水平和动向。来托管。在英美及国际科联的推动下,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于1957年到1958年正式启动。阿根廷在活动中表现积极,不仅主动参加绝大多数活动,还与英国联合,试图勘察南极大陆中心的冰层,并在那里建立基地和工作站[13]。在反对美国和苏联有权在南极设立基地这一问题上,英阿两国也意见一致。可以说,这一阶段英阿在南极问题中的合作既带有科研性质,又带有共同反对超级大国染指南极的色彩。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1959年《南极条约》的签订。在国际地球物理年之后,许多国家担心苏联将会继续留在南极,威胁各国在南极的既得利益并试图寻求对南极的主权,因此各国决定召开一次会议,以解决南极政治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1959年,阿根廷、英国、美国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南极和平与领土问题。会议最终签订了《南极条约》。在签约过程中,英阿两国虽有一些冲突(如阿根廷反对英国提出的“国际共管委员会”等),但合作已成为两国在这次会议上关系的主流。在关于自由进出条款的制定上,英国和阿根廷达成协议,即苏联只能进入特定区域,在完成相应的任务后必须撤走,以保障苏联不对两国在南极的势力范围发生威胁。在阿根廷提出的南极无核化问题上,英国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对阿根廷表示支持,并共同致力于南极地区无核化的治理,在和平利用核能源问题上与阿根廷展开务实合作,并积极给予阿根廷以物质和技术上的帮助。在维护《南极条约》的效力方面,两国更是不遗余力,在1961年条约生效后积极合作与配合,为南极的和平与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这三个阶段不难看出,两国的合作最早局限在军事领域,且为口头上的承诺。但这毕竟已迈出了两国消除冲突、通力合作的第一步。之后两国的合作领域逐步扩大到科学研究、安全等领域,并与其他国家一道共同维护南极的和平。在这一时期,两国在很多问题上相互“捧场”,从而加深了两国友好合作的基础。
英国和阿根廷之所以在这一时期关系缓和并积极合作,主要是由以下因素推动的。首先,英阿政治关系的改善是重要基础。弗兰迪西任阿根廷总统之后,两国关系开始回暖。新政府不再坚持庇隆时期的那种极为强烈的反英的、民族主义的政策,转而寻求与英国的合作。正如英国外交官杰克·伍德所说的:“阿根廷正逐渐扮演着一个成熟的、富有建设性的角色”[11]280。其次,美国和苏联因素是促使英阿合作的强大外部动力。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一是美国提出各种共管计划、召开华盛顿会议以及积极斡旋英国与阿根廷之间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问题的化解;二是若美国和苏联也加入到对南极领土主权的角逐当中,两国之间的问题可能会更加难以解决。两国虽都是美国的盟友和伙伴,但都不愿意看到本国在南极的既得利益被美国所危及。此外两国都十分仇视苏联,两国相互视对方为阻止共产主义势力深入南极和南大西洋地区的潜在伙伴,从而巩固了两国友好合作的基础。最后,两国实际上都希望签订一项和平条约,来维护两国在南极的既得利益。阿根廷虽以南美老大自居,但在世界政治和外交舞台上的作用十分有限;英国在二战后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已沦为二流强国。若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牵扯到南极政治当中,两国根本无力单独应对。此外,《南极条约》冻结了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维护并尊重了两国在南极的既得利益,为两国的和平与合作铺平了道路。两国认识到,只有通力合作、依靠《南极条约》的约束力来维护自身利益才是上策,也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南极的和平,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
从20世纪40年代到1961年《南极条约》正式生效,英阿两国在南极问题上的关系经历了从冲突到合作的过程。两国的冲突不仅关系到南极本身,更是与两国之间存在已久的马岛争端紧密相连;两国的合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南极的政治稳定,同时又为解决北极问题提供了借鉴。此外,阿根廷在这一时期与英国的冲突与合作的过程中,其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手段是值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的。
英阿之间的南极问题与马岛争端密切相关。马岛是英国和阿根廷等国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和探险的基地、理想的物资以及航空中转站,是各国开发南极的出发地。马岛扼守南大西洋海上交通要冲,具有极高的战略地位。若南极被阿根廷占据,则阿根廷的三部分领土将会连成一片,彻底切断两大洋之间的交通,马岛将孤立无援,处在阿根廷的战略包围之下,这对英国是致命的打击。而南极如果被英国占据,英国将封锁南大西洋交通,阿根廷的海外利益将会尽失,其南美大国地位会严重动摇。基于此,阿根廷和英国都极力维护本国在南极和马岛地区的利益。英国不仅在马岛设立机构以管制其南极领土,还在《南极条约》中作了保留,即条约并不影响英国在马岛的主权。阿根廷也多次在正式声明中强调对马岛的主权,并视其为南极领土的一部分。为了反对英国在马岛的地位,阿根廷还与苏联签订了经济合作合同,以自由科研为名,争夺南极大陆及周围海域的资源[14]。总之,英国和阿根廷在南极问题中的冲突绝不仅仅局限于南极本身,它是英国与阿根廷在整个南大西洋及其附近地区争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国冲突的实质也就是对上述地区海上霸权的争夺。即任何一国同时控制了南极和马岛,就会彻底控制住南大西洋。这也是两国在南极和马岛发生冲突的真正原因所在。
对于马岛争端的解决,我们也可以从英阿两国在处理南极事务的过程中得到一些启示。马岛争端是一个非常棘手、复杂的历史问题,英阿双方都有相对充足的证据证明拥有马岛合理合法。若诉诸战争手段加以解决,正如1982年的那场战争,根本无济于事。阿根廷并未因为战争的失败而放弃马岛主权,反而有更多的拉美国家在马岛问题上站在阿根廷的一边,给英国造成了巨大压力。英国对马岛的主权也未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承认,马岛争端仍悬而未决。其实,马岛争端还是应以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就像英阿《三国海军宣言》和1959年的《南极条约》那样,禁止军舰等开赴马岛及其附近海域,在这一地区实行非军事化和无核化。还应在尊重两国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努力试图冻结马岛主权,把注意力集中到对马岛及其附近海域的科学研究和共同开发上来,从而为“南北合作”树立典范,而非诉诸“南北对抗”。
两国在南极问题上的合作也为北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同南极一样,北极也由于其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航运价值而吸引着各国,尤其是北半球各国的目光。在处理北极问题上,占据主导权的北极沿岸国家主张“瓜分”北极,并极力排斥其他国家在这一地区的各种行动。但是,北极并不是少数几个国家的私有财产,它和南极一样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对于北极问题的解决,我们仍可以参照南极问题的解决方式,即一方面必须尊重北极沿岸各国的既得利益,在此基础上冻结各国对北极的主权,如可以就北极地区有着严重争议的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问题采取冻结争议、共同开发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以仿效南极条约协商国组织成立一个专门处理北极事务的国际组织来切实、有效地处理北极事务,这个组织应包括北极沿岸各国以及所有从事于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的国家,以共同制定在相关地区从事资源开发、科学考察以及生态保护的法律制度,并制定相应条款进行监督以保证其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要极力避免在北极地区发生任何形式的武力争端,并禁止在北极地区进行核试验、核爆炸等军事行动。除北极各国可以在不危害北极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前提下维持已有的军事基地和军事规模以外,所有国家均不可在北极地区进行新的或更高层次的军事化利用。此外,还应加强各国在北极的科学研究,扩大各国在科技、环保等方面合作的领域,并让更多的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到北极治理与开发当中,使北极真正成为一个和平之所,成为全人类共有的财富。
阿根廷在这一时期处理南极事务的经验也是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中国与阿根廷同为发展中大国,但中国直至1985年才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的协商国,获得了参与一切南极重大战略决策的权力。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开发、利用南极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在这方面中国应努力向阿根廷学习,并与阿根廷展开充分的合作。中国一方面应在维护国家尊严和南极和平稳定的前提下,积极向南极的未知领域进军,在遇到挑战时要勇于面对,敢于向任何国家说“不”,并在处理问题时注意分寸,尽力避免与任何国家发生冲突。另一方面还要积极与其他国家相互配合,在遇到纠纷时尽量用和平手段来加以解决。中国应在南极科考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本国的科研水平,并充分利用阿根廷在地理、气候等方面具有的优势为中国在南极的活动提供便利。更主要的是,中国和阿根廷在南极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应做好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作用,在服务于本国南极战略的同时,更多地将科研、开发的成果惠及广大发展中国家,鼓励更多国家参与到南极事务中来,使南极真正成为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 福克斯·罗伯特.南极洲和南大西洋:发现,发展和争端[M].伦敦:英国广播公司,1989.
[2] 美洲国家组织[EB/OL].[2013-10-15].http://www.oas.org/.
[3] 阿德里安·霍金斯.冰雪世界里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突出的南极问题[J].伦敦:极地记录,2006(3):153-165.
[4] 克劳斯·多德斯.在南极殖民:各国开始积极参与[J].伦敦:极地记录,2006(1):145-159.
[5] Anthony Best.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以下简称BDFA),Volume 5,part4,1948,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Commonwealth Affairs and General[Z].
[6] William Z.slany.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2—1954,Volume2,Part3,General: Economic and Matters[Z].80-109.
[7] 斯蒂芬·毕博恩.海豹皮、鲸鱼和旅行者:南极欺骗岛的商业史[J].伦敦:极地记录,2006(2):68-90.
[8] Paul Preston,Michael Partridge.BDFA,Volume3,Part5,1951—1956,Latin America[Z].1953.
[9] 哈维尔·瓦拉维纳.南极条约以及智利的南极门户地位[Z].马德里.马德里康普莱斯大学讨论文件,2009:124-135.
[10] 克瑞斯特福·约内尔.南极洲和海洋法[M].纽约:马丁努斯·尼霍夫出版社,1992:35-46.
[11] 克劳斯·约翰·多得斯.国际地缘政治:英国对阿根廷的政策1945-1961[C].英国地理学家学会论文集,1994(3).
[12] 杰克·齐尔德.南极洲和南美地缘政治[M].纽约:普格雷出版社,1988:34.
[13] James Dunkerley.BDFA,Volume 3,part 2,Organition of Foreign Policy,1961-1963[Z].1279.
[14]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编.外国对英阿马岛战争经验教训的评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