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厦门,3610008)
《春秋公羊传注疏》中言:“中国者,礼义之国也。”西汉后,《周礼》《仪礼》和《礼记》作为浩瀚之礼渊毅的“三礼”被立于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礼乐”教育成为大学校园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教育可以促进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具有塑造完整人格的功能[1]。
著名学者梁启超曾提出“美育是情感教育”的思想。“礼乐”教育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着特殊作用,课堂的教学多是理论性、知识性,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等特点,且随着时间迁移,理论知识遗忘快,内化性差。“礼乐”教育注重用礼仪、音乐等形式来感化学生,能较快地内化成为学生的感情认知。学生从欣赏、感受美到情感的升华,“礼乐”教育能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学生文化素质修养的一部分。现代大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强的特点,单纯的理论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用高雅艺术来熏陶,侧面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激发其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使学生们心情愉悦的同时,获得美的体验,自主寻求其背后的文化历史知识。学生从中感悟到艺术的高雅首先在于自身品德的高雅,在于个人能具有宽广的心胸与宽厚的德行。
在大学教育中,“礼乐”教育对培养健全、合格的人才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合格的大学毕业生。高雅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礼乐”教育的特点在于以情感人、以美引善。大学生处于思想活跃、感情充沛、心思细腻、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不可否认,当代很多大学生沉浸网络世界,其“校园文化”便是“宿舍文化”,即网络交流、网络娱乐、网络游戏等。有些大学生甚至表示“无法一天离开网络”,当然,网络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信息传播、教化娱乐等作用,但学生的精神支柱若只局限于网络娱乐上,就会失去求知的欲望和前进的方向,沉溺于低级庸俗的趣味之中。“礼乐”教育,将美好的艺术作品带到学生面前,抓住学生的视觉、听觉和乐感,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感知、去体会、去挖掘、去反省,学生在感知美的艺术作品时,提高其对他人的理解、自我的理解,重塑自我价值观,达到认知的进步,从而“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礼乐教化思想发轫于中国的上古时代,儒家对此进行了新的阐释和发挥,把礼乐教化思想分为社会性礼乐教化与个体人格修养。儒家的礼乐教化思想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价值。孔子言:“礼论乐,称诗。”这是先秦儒家礼乐教化传统观念的体现。孟子、荀子将先秦儒家的“礼乐教化”观念继续深化,荀子的《礼论》《乐论》是阐述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的经典文献。在儒家教育思想中,礼既是核心,也是体系,又是具体仪式[2]。我国的礼乐教化思想,强调内在品德和修养的能动作用;学礼,要立德修身。儒家名著涵盖的文化、历史、思想是实践“礼乐”教育的有效形式。
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享受音乐的欲求,“乐”是和仁义之德结合一起,闻乐能知德。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其感人深,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3]。乐能合和人心,能带给人感官上的快感。从乐阐述礼、道,达到“仁”和“乐”的统一,学生容易且乐于接受。2011年,厦门爱乐乐团理事会以教育部、文化部门倡导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契机,借法籍华人著名钢琴家及音乐教育家周勤龄、法国钢琴家让-贝尔纳惠普曼到厦门之际,将《印象法兰西》音乐会引入厦门高校。音乐会以双钢琴《波莱罗》拉开序幕,长笛、中提琴和竖琴奏鸣曲、竖琴演奏《尤金·奥涅金主题幻想曲》、钢琴四手联弹《朵丽组曲 Dolly选段》等连连上演,精彩纷呈。跳动的音符、美妙的旋律,奇幻的情感体验,不但沁人心灵,而且是一次艺术和人文的绝佳教育。高雅艺术进校园,潜移默化的“礼乐”教育教会了学生学会脚踏实地,大学生通过对高雅艺术的感悟和自己的修身力行铸造大学的灵魂。借助欣赏高雅艺术的热潮,厦门许多高校建成了高雅艺术的欣赏、研究和创作的社团,丰富了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成为“礼乐”教育的有效实践途径。
“郑小瑛模式”为同学们边讲边演,让大学生很快进入“音乐之门”。演奏家们用精湛的技艺向观众们奉献了《红旗颂》《梁祝》等具有强烈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节目。大学生们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被艺术家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艺术家们演出结束后被成百上千的学生们所簇拥,交流艺术心得、分享成长经历。很多艺术家在执着追求艺术的道路上,经历了无数挫折才最终成就了今日的辉煌。这些感悟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极为重要。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少数大学生反感师者讲大道理,在学习上不思进取,在生活上得过且过,缺乏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近距离与艺术大师的交流中,学生被大师的人格魅力和艺术修养深深折服,许多艺术家们成为了大学生自觉效仿的榜样。
儒风拂来胸襟阔,名校风范肝胆见。将儒家思想作为学校的文化特色,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努力营造“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礼乐育人”的全方位育人氛围。让学生更深刻地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课程列为学生必修课,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和道德教育。
作为大一新生,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但他们思维敏捷,喜欢接受新事物。在他们对大学生活处于懵懂期的时候能给予美学教育,让他们有一个更好的亲近艺术、聆听大师、提升艺术素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通过引入高雅艺术演出,让学生感受高雅艺术,品味中国文化,使他们的生活品位、审美情趣、自身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4]。从而,新生对当前的高校校园里一些流行的语言观、超前的消费观、透支的感情观等能有初步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大学新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入学教育中的高雅艺术熏陶让他们有了富于探索和感受的载体,搭建起学生提高自身审美和修养的有效平台,让学生能树立理想,扬帆起航。
师者为“礼乐”教育先行者,担任铸造大学精神的重任,为师者先当修身力行,加强自身修养,从而辐射学生,带动学生,使通识教育润物细无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少数大学生时常听不得大道理,不经意间养成了懒散、傲慢、怕苦的思想,行为上表现出甘为人后、得过且过的倾向。师者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群体,师者的人格魅力和艺术修养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这样不断的互动交流,师者成为了学生自觉效仿的榜样,在自己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倾注自己的热情和创造力。
师者还需加强对学生作息时间和行为礼仪的引导,通过完善每周升旗制度、早读、早锻炼、晚自修制度、文明宿舍创建制度。从学生日常行为养成和文明礼仪上贯彻儒家教育思想,实现校风学风建设的常态化。
大学高校成立校园艺术中心,组建艺术欣赏、艺术表演、艺术研究和创作的社团,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对高雅艺术的感知能启迪大学生的理性创造思维[5]。借助欣赏“礼乐”高雅艺术的热潮,引导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向高雅化发展,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创设高质量学生文化活动品牌。让学生通过高雅艺术挖掘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实现艺术文化和现实人生情与理的统一,通过社会实践的体验和艺术作品的熏陶而实现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的博大胸怀。
[1]聂振斌.礼乐文化与儒学艺术精神[J].湖南大学学报,2005(6):12-15.
[2]祖国华.论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大学学报,2009(11):24-27.
[3]韩丽娟.《礼记》中的礼乐教化美育思想与儒家审美人格的建构[J].山东大学学报,2012(5).
[4]郝冰.高雅音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2(3).
[5]杨晓菁.浅谈雅艺术进校园的积极意义[J].大舞台,2010(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