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先秦时代中国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哲学家,这些哲学家群体都被称之为诸子百家,而在延年益寿的养生学问上,老子给中国后世留下了包含朴素辩证法的养生之法。老子的养生哲学主要是集结在《老子》这一部书当中,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更迭,仍然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养生产生着长久的影响。
《老子》这一部书当中的养生观念和学术思想,主要是集结在一个“道”字当中,因此,对于“道”这个概念的深层次挖掘,就是对于《老子》这一部哲学著作的养生观念的深层次挖掘。“道”在《老子》这一部书当中,是比天地万物的诞生更早的重要事物,这种“道”在人类和世界万物的运转过程当中产生了非常多的积极影响,万事万物都要根据“道”的运转而产生运转,而“道”其实是遵行自然的规律。因此,老子的传统养生观念和哲学的要点就是道法自然,强调人类要和天地自然之间相互渗透,天人之间合一,最终让肉体和灵魂得到统一[1]。围绕这一个核心,《老子》这一部哲学著作对如何进行养生做出了重要的探讨,比如“我命由我不由天”,强调个人要注重自我的修身养性,避免过分贪恋欲望,重视对自然规律的遵行。
《老子》又被称之为《道德经》,原因是整部书一共八十一章当中,直接谈论到“道”这个概念都已经有三十七章,“道”出现了七十四次,因此,对于《老子》的传统养生观念的探讨,就不能够脱离对“道”这个概念的思考,“道”这个概念实际上是《老子》这部书的传统养生观念的精华。
老子在《老子》书中提出,“道”首先就是一个过程。“道”其实是万事万物的演变发展过程的一个高度概括,因此“道”并不是一个绝对静止的概念,其本质就是“道”演化产生万物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所有的事物都会有各自的发展轨迹,但是所有的发展轨迹都出自于道,又回归于道。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在《老子》这部书当中是主张生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的,也就是万事万物要去和“道”接触,和“道”的过程当中共同发展,从而让自我得到不断延续与发展[2]。
而老子在《老子》当中更是指出,“道”实际上就是一个规律,也是一个万事万物赖以存活发展的本源。“道”在万事万物的发展过程当中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老子》这部书谈到的“大道泛兮”,因此,“道”这种运动观点是普遍存在的,在世界各处都普遍存在的,这也是老子朴素辩证法的一个重要部分。由此可见,老子是强调运动的普遍性,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当中进行变化以及发展的,而且认为这种运动经过哲学抽象之后,其哲学的本质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于运动变化以及发展的过程当中。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道”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对于传统中国的养生观念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强调运动的哲学观念,让后世的中国人更加注重运动,也注重有规律有意识地进行运动。
传统养生观念是对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的发展,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体现了非常宝贵的民族人文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注重人在现实生活以及现实世界当中的生活状况,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是和养生密切相关的,也被称之为“摄生”。从本质上看,这是人类有意识地对自己的生命进行系统的保养,其根本的追求以及目的是在于延续人们的寿命,让人们活得健康自在,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人对于生命的重视、热爱,在养生的过程当中,对生命的重要价值进行重新地审视以及思考,并且对于个人身体的衰老进行超越,最终达到“道”的境界,也就是师法自然的养生最高层次。
《老子》当中的传统养生世界观,其基础就是一个“道”字,这也是《老子》整个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在《老子》书中,“道”一直都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根本,任何的个人和事物都应该遵行“道”的方式。而人类要做到“道”就需要和自然进行接触,并且学习自然,这也就是《老子》书中写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重要诠释。人类要根据自然规律去存活,就要通过自然和道的方式,对自己的生命进行进一步的养护以及保全。
《老子》在书中谈到一个重要的观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句话从养生的角度看是非常重要的。人类是要依靠大地去生存,因为大地所滋养出来的各种重要的物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来源。而大地则会受到各种天文现象的影响,大地被来自天空的雨露阳光所影响。“道”又在无形之中影响了天文运行,让天文依某种特定的规律进行运转,这也就是“天行有常”的重要思想。最终,所有的“道”不过是对自然的师法而已。
因此,在《老子》这部书看来,在养生方面,人类就要做到“师法自然造化”,从本质上就是要和世界的根本规律进行切合,也就是书中谈到的“人与天地相生”。人类的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的变化,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秋冬的变化,也要适当地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不然的话,身体就会受到自然的惩戒。因此,概括地说,《老子》强调在养生上,人类都要尊重客观规律,避免和自然产生各种冲突。
因此,《老子》在原先“道”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进行养生的目的就在于“体道养性”。所谓的“体道”,也就是对于自然的道进行体察和领悟,正如《老子》当中第七十七章谈到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也就是说,天地自然的自然规律,就是让多余的东西加以去除,然后对各种缺乏的进行补足。这是来自于自然世界的生态平衡,实际上就是对人类的养生活动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人类要对于自己生活当中过多的行为以及过多摄入的物质进行适当地减少,然后将自己平时生活缺乏的行为和事物加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比如日常的生活当中缺乏运动的人,那么在这样的一种体道养性的观点影响下,就要更加注意多积极参加运动,注重对自己生命质量的保养。而如果食用各种酸性食物较多的人,则要更加注意自己体内酸碱程度的平衡。所以这些例子无不说明了,《老子》哲学观点强调的人要对自然和谐规律的模仿,从而人类自己能够达到平衡的状态之中[3]。
《老子》当中强调了体道养性,强调了对于“道”的思考以及学习,那么要做到体道,《老子》一书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认为人类进行“体道”的关键就是“无为”。
所谓的“无为”,并不是说《老子》这一部书强调消极无所作为,而是对于人类提出了不要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的观点,劝诫人类不要轻易地打破客观规律。这一点和《老子》一书当中一以贯之的“天人合一”观点是十分符合的。也就说,人类要做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才能够凭借自然之道,让自己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这里实际上是强调人类要定时作息,饮食三餐规律,在参加体育运动活动的过程当中,不要从不参加,也不要强行参加,要尊重自己身体的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够让养生的活动,发挥出最大的功能以及效用。
《老子》反对人们因为追名逐利破坏自己的生命,也反对过分忙碌于生活,对于生命的流逝没有足够重视,最终人类会失去最为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生命。因此,《老子》在传统养生的方式上,首先就提出了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观念,也就是强调人们要重视自己的生命,主动地参加养生活动。人类是天地之间最为宝贵的事物,因为人类能够体察天地之道,能够和万化冥合。但是人类又是天地万事万物之中最为脆弱的,因为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还是山上猛虎恶兽,都足以非常轻易地取走人们的生命。所以,《老子》强调人们不要抱着一种听天由命的心态,而是要重视人类自己的生命,要懂得去追求自己的生存,多参加养生活动,让自己活下去,从而感受生活的各种酸甜苦辣,真正获得人生命的价值。
《老子》一书强调清静无为,实际上也是强调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养生方式,那就是“少私寡欲”。《老子》一书当中,对于人类过分重视身体欲望的实现,作为非常严重的违背规律的行为之一。人类对于欲望的贪婪,最终会导致“祸莫大于不知足”,所以人们最终会因为自己对于欲望的贪婪而咎由自取。《老子》书中还谈到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其实是因为人们太过重视自己身体上感官的愉悦,最终陷入到声色犬马的泥沼当中,不能够自拔。因此,《老子》这本书主张要“少私寡欲”,也就是要朴素地生活,去掉过分的事物,去掉奢华的东西,去掉让人安逸的东西,也就是“去甚,去奢,去泰”。强调人类要在养生的过程当中,保持自己内心当中的淳厚,降低自己内心里面的欲望,从而避免过度奢华的生活,避免内心当中的极端想法。
这一点也可以看做是《老子》当中最为宝贵的一种生活方式,最好的养生方式,不是刻意地进行一些体育活动,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过上一种无欲无求的生活,最终才能够养精蓄锐,为自己的延年益寿铺平道路。
《老子》这一部中国的传统经典,虽然并不是十全十美,也有包含了一定的缺陷,但是《老子》一书当中提出的尊重自然规律,并且少私寡欲等生活方式,一直到现在都产生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人类的养生能够产生长久的影响,值得参考借鉴。
[1]帅瑞芳,张应杭.论老子“道法自然”命题中的和谐智慧[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4):56-58.
[2]万建平.论老子的养生方法[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8):111-112.
[3]徐丽娟.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作用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