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李娟及其困境

2014-03-20 03:57
外语与翻译 2014年3期
关键词:李娟木耳困境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家庭中男性角色的缺失以及所处生存环境的恶劣,使得李娟过早地尝尽了人生百味,过早地学会了独立、坚强。广袤、寂寞的荒野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妨碍李娟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然而,在乐观、坚强的背后,也隐藏着一颗脆弱、敏感的心,李娟太容易哭,就像她太容易笑一样,对所有事物都心怀感恩和怜悯。“伟大的但丁有这样一个观点:在任何行动中,行动的那个人的最初意图就是要展示他个人的形象”。[1]李娟用文章为自己塑造形象,让笔者从她的文章中发现其多面性。这种多面性使李娟陷入了困境,她能否走出困境,又该如何走出困境呢?

一、活泼开朗又多愁善感

很多人都说,李娟的散文写得很美,那么“她”美在哪里呢?席勒说:“美是精神和感觉和谐的结果;它是同时诉诸人的一切能力的,只有当人充分地和自由地运用他的一切能力,才能够正当地感受和评价美。为了这个目的,必须有毫无拘束的感觉,豁达开朗的心胸。”席勒说的是诗,但是对于李娟的散文也同样适用。她的散文给笔者的感觉正是一种无拘无束和轻松明快,即使是书写苦难也如此。李娟身处荒野地带,使得她几乎和外面的世界隔绝。然而,正是这种隔绝,使她没有被现代“文明”的硝烟所毒害,反而使她传承了阿勒泰的清新和豁达,所以她的性格表现出活泼开朗的一面。

生活颠沛流离,有时住砖房,有时住土房,有时甚至住透明的塑料帐篷,但是李娟依旧微笑着。面对亲人:“我进了家门大声说:‘我带回来了好多好东西!’” (《河边空旷的土地》)面对陌生人:“你这个坏孩子,哪天你要是到我家买东西,我非得贵贵的卖给你,卖给你最坏最差的!”(《河边空旷的土地》)面对自己:“生命一直陷落在那些岁月里。将来,见到他以后,我要对他说:‘世上竟会有那么多的悲伤。不过没关系。我最终还是成为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最坚强的时刻在梦里》)难怪有人说李娟“连悲伤都是明朗的”。

在荒野中呆惯了的女性,一般比较粗犷、豪放。然而李娟例外,她活泼开朗,却又具有女性的细腻与感伤。她在散文中写道:“如果只有两个人,站在荒野里点豆子,这幅情景远远望去,会不会使看的人落下泪来呢?”(《点豆子》)她的答案是肯定的。与生俱来的感伤和艰辛的生活使她常常无故落泪,她看似坚强,却脆弱敏感。她说:“要是没有金鱼的话,今天的这场风暴会不会失去它的中心——宁静的中心……那时的世界会不会将彻底地一团混乱?”(《金鱼》) 她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对待生活,内心既充满感恩又满怀恐惧。她一直独自承受着这个世界。当与他人、与社会发生激烈冲突时,她坚强的防线瞬间坍塌,她只能依附于一种陪伴她的事物,哪怕是一间房子,一条金鱼。

二、充满希望又饱怀忧伤

在《我们的房子》一文中,李娟将自己家房子的破败景象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但笔者却从中感受不到她在诉苦或者表达一种自己的忧伤之感。她只是将一种原汁原味的东西呈现在读者眼前,写自己心中所想,说自己想说之话,仅此而已。面对苦难,她胆怯,然而她却从未逃避。李娟佩服母亲的坚强,她说:“她强大到能够随心所欲。她举重若轻,蔑视艰难——所有艰难的事情,都被她做得像是伸手从树上摘下一颗苹果。”(《我们的房子》)生活的艰辛使母亲不得不像勇敢的汉子一样蔑视艰难,她为自己的孩子做了榜样,使李娟佩服母亲,更让李娟及全家感到幸福!她说:“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冷》)李娟的妈妈做到了!在散文《拔草》中,李娟将夏天拔来的草,既要喂鸡,还要留作冬天驴的草料。她认真地对待生活,计划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和阳光。在拔草的过程中,笔者寻觅不到李娟对劳动的抱怨,更多的则是具有娱乐性的“拔草”,似乎又称不上是在“拔草”,而是在游戏,是在享受生活。“我在这里生活,与迎面走来的人相识,并且同样出于自己的命运去向最后时光,并且心满意足。我所能感觉到的那些悲伤,更像是幸福。”(《深处的那些地方》)李娟在悲伤中感觉到的依旧是幸福生活。尽管生活是艰难的,但是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这里的天空是蔚蓝的,这里的花是五颜六色的。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明晰,那样的鲜艳,使得李娟相信,这是一个可以繁衍童话的地方。

然而这个“世外桃源”由于交通和信息闭塞等因素,影响了李娟对未来生活所抱有的希望,使她常常陷入一种孤寂的惶恐和莫名的焦虑之中。“这孤独会不会有一天伤害到他成长。”(《深处的那些地方》)面对男孩孤寂的生活,李娟深深地懂得环境对性格的影响,但是她却无能为力。经济在发展,古老的游牧方式也在发展:在冬天,羊群和牧人都到了冬牧场。在春夏牧场的毡房里,只呆着孤寂的老人、妇女和小孩。但是这种发展似乎更像是一种陨落,一种遗忘。

尽管这个“世外桃源”几乎与世隔绝,却依旧抵挡不了“现代文明”的侵袭。《富蕴县的树》和《木耳》承载着李娟作为创作主体的生命意识。对于李娟来说,她只是将自己当作千万个物种中的一种,与同样作为物种之一的树对话,并以平等的姿态为其言说。而这种生命意识正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道主义精神,具体表现为生态批评意识。李娟亲眼看到大树被砍倒,并深刻体会到树倒下去时伴随的疼痛和无助:“这种倒,缓慢的极不情愿,像一个临终者在弥留之际那样漫长迟疑得令人不安……这种倒,比生长还要艰难,好像空气中有很多东西在对它进行挽留,而它也正在经历重重的障碍才倒向大地,慢得慢得……慢得令人肝胆俱裂!”(《富蕴县的树》)面对这种情景,李娟绝望而悲愤,却又无可奈何。在《木耳》一文中,作者在结尾中指出“我远远地一眼就看到她手边不远的地方有一朵木耳,那是整个世界上最后一朵。”(《木耳》)尽管作者说这只是一个梦,但是这真的就只是一个梦?这种对木耳具有的价值的无节制的贪婪,破坏了木耳这一植物的生长规律,打破了这片土地古老的生存秩序。在《富蕴县的树》中,她用通感的手法,将树的痛表现得入木三分,希望人们对拥有生命的树给予同情。但是当她发现这种方法不奏效时,便以一种梦魇式的写作,再次向读者鸣响警笛,充斥着强烈的谴责、紧迫和恐惧。

三、李娟的困境

从李娟作品的表象看,她的生活似乎很自在。但是深入挖掘后,发现她陷入一种困境之中,那么这种困境是什么呢?

李娟在其散文中叙述了她在物质生活上的困境。当外婆告诉正在吃苹果的李娟家里没有钱了时,她对外婆说:“我一天只吃一个,要不然明天就没有了。”(《最坚强的时刻在梦里》)生活的艰辛就这样铸在一个五岁孩子的脑海里,再也没有去掉。后来李娟一家过着随牧民迁徙的生活,因此居无定所。也正因为如此,她们食物的单一程度达到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地步:有一段时间,她们的碗里全是酱油,没有一丁点盐巴,有一段时间她们的碗里全是醋,没有一点酱油,慢慢的,李娟的舌头不知不觉便失去了味觉。这种物质的困境也影响了李娟的学业,李娟为了让母亲不再担负她的学费,毅然放弃了学业。她想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家庭的物质困境,然而这谈何容易。她告诉自己要坚强,但是最坚强的时刻却在梦中!

物质生活的困境,直接转化到精神困境,使得李娟常常借助想象来排遣压力。她梦想像杰瑞一样的生活,她说:“连杰瑞都有自己坚固不变的家!”,“一间小小的房间对我来说就足够”(《我梦想像杰瑞那样生活》)可以看出李娟对安定而简易生活的渴望,但是这样简单的生活也只是幻想。尽管后来买了房子定居了,而这个房子的所在却是她熟悉而不能够融入的非故乡的地方,较强的乡土情结使她的内心依旧不能得到解放。对于家乡四川遂宁,有李娟的回忆,尤其是童年,而它却是支离破碎的,是模糊不清的。她灵魂的归属无处安身,使她常常陷入彷徨之中,无力地挣扎着。她努力地安慰自己,要过不好不坏的日子,却因为始终找不到自己灵魂的归宿而惶恐。她一直在问自己:“我们如此不顾一切地放弃过去,奔向最终,我们最终要成为什么才算是圆满?”(《报应》)她始终找寻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始终沉浮其世,而未曾落地。

“当一名女作家意识到压抑来自于社会(当然是男权社会)又同时来自于自身(被压抑的个体反应),她的探索欲望也就暴发了。”[2]她努力地探索,却难以摆脱创作上的困境。她始终突破不了“小我”的情感范畴,她不能够像叶尔克西那样写出自己深厚的民族文化,也不能够像文坛武将谢婉莹那样“将关切的目光投向那些在人间地狱苦苦挣扎的各类女性。”[3]她自己也承认:“我的文字也始终纠缠在那样的生活之中。怎么写都意犹未尽,欲罢不能”。 然而正是在这种“小我”的空间中,李娟用自己的眼和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哈萨克族,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生存现状。

李娟,这位身处边缘环境而思想站在制高纯度的作家,正是她的率真、朴实、善良成就了其鲜活、灵动的文字。她竭尽所能的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新疆。尽管如此,但是由于其多面性所带来的困境,使读者依旧不能肯定她的文字能够走得久远。连她自己也不能确定是否会一直坚持写下去,是否会一直保持清新的文风。她能否走出“小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她吹向文坛一阵清风,却是事实,正如舒飞廉所言:“她让我们这些弄文字的家伙觉得绝望”。

[1]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西慧玲.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06.

[3]刘洁.中国女性写作文化思维嬗变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90.

猜你喜欢
李娟木耳困境
粉色木耳你见过吗?
Therapeutic effect of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plus medications for senile osteoporosis and its effect on serum BMP-2 and OPG levels
困境
巧洗木耳
Analysis on China’s real estate bubble by Oct.2016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发现木耳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程序框图题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