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福州大学离退休处,福建福州,350002)
2014年2月19日,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数量已经超过2个亿,占到了全国总人口数量的14.9%,明显高于联合国关于传统老龄社会标准的 10%。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空巢老人家庭日益增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许多问题,因此,研究空巢老人家庭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从字面上来看,空巢老人涵盖了“空巢”和“老人”这两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及以上的人群,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则认为65岁是分界点。但是,空巢家庭的定义则有些复杂,通常情况下,空巢家庭可以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纯空巢家庭,包括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先生就持这种观点。第二种是有子女但与老人分开居住,或者儿女远在外地而不得已独守家庭的老人[1]。
我国对空巢老人的概念尚无统一定论,本文我们姑且将空巢老人定义为年龄在65岁以上,因子女长大离开家庭而独居的老人,这里也包含孤寡老人。那么顾名思义,高校空巢老人就是生活在高校,享有高校离退休教职工待遇的空巢老人。
老年群体是社会人群中相对较脆弱的群体,他们在生理、心理、经济上都比较脆弱,日常生活中也面临不少问题。而空巢老人又是老年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生活自理能力逐渐降低。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受疾病困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但是子女都不在身边,无法得到子女的帮助,家中一旦有体力活就无能为力,又不好意思总麻烦他人。
二是医疗保健跟不上。空巢老人大多因为年龄增长而慢性病缠身,但医疗保健知识缺乏,同时无子女帮忙导致就医困难,因而他们的医疗保健需求比中青年人更高,但医疗保健缺失跟不上。
三是心理上的孤寂。缺少子女的陪伴,空巢老人只能通过电话与子女沟通,只有极少数的老人会使用互联网与子女联系。老人无法享受儿孙在身边的快乐,孤独地待在家,心中满是对子女的牵挂,他们缺乏精神寄托,因为心理上有强烈的孤独感。更有甚者因为长期病痛的折磨,极少出门与人交流,社会活动更是无法参加,心理孤寂,情绪忧郁。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多以“居家养老”为主,这也是研究发现的最人道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使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到养老院的服务,即老人居住在家,专业人士上门提供如送医取药、打扫卫生等全方位的服务。这种养老模式有其优势,它减少了国家和社会投资,方便就近护理照料老人,使他们更容易获得亲友的关爱,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已经陆续发展起这种养老服务,但是,这种养老服务也有其局限性,表现在老年专业护理队伍薄弱,模式单一,缺少生活照顾和专业医护一体化的服务方式,即医疗和养老服务一体化的模式,不能满足老人的全方位需求[2]。
目前,个别家庭无法对老人提供长期周到的照顾,只能通过聘请保姆来辅助,因此,能够对老人提供专业护理的各种护理机构显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我国能够承担老年人医疗和养老一体化的机构需要参与到养老服务体系中来。
高校医院在社区卫生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的服务对象大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它在为空巢老人提供医疗和养老服务中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医疗保健及时到位。高校医院医疗卫生条件好,每天白天都有医生巡房,夜间还有专职医生值班,可以随时监护老人的身体状态。同时,护士24小时值班,也有助于将情况及时汇报给医生处理。
二是能够有效消除老人的心理寂寞。由于扎根高校,高校医院可谓资源丰富,例如有健身室、门球场、阅览室等各种娱乐休闲场所和设施,这些场所不仅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老人来说,他们也更容易聚到一起,自然就将寂寞排解了。
高校医院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医疗资源,使它获得了其他养老机构所不具备的多种有利条件,从而能为老年人们提供优良的医疗健康和养老环境,具体来说,高校医院可以从如下三个途径来为空巢老人提供医疗和养老服务: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医疗制度越发完善,服务意识越发强烈,对卫生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也在不断地发展之中,高校医院的医疗条件和医疗设施也得到极大改善[3],从事高校医务工作的人数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高校医院不论是从医疗技术或是医疗卫生保障方面,都做好了向周边的社区开放尤其是为老年人服务的准备。因此,高校医院不仅仅有能力完成自己学校范围和教职员工、学生群体的保健,也完全具备服务社区的能力。
因此,高校在加强对医院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同时,要建立空巢老人的完整档案和急救网络,尤其是高龄、孤寡的空巢老人,更需要实行联系人负责制,每个老人都落实一一对应的联系人。一旦出现各种紧急状况和突发事件,空巢老人应首先通知自己的联系人,联系人必须在第一时间给予老人帮助。在日常生活中,联系人也要主动关心所负责联络老人的情况,平时主动走访,打电话慰问,并及时上报给学校医院和有关部门,同时,每逢重大节日,也不要忘记至少给老人精神上的慰藉。
高校资源丰富,有各种体育场馆和设施,有心理学、体育运动学、营养卫生学、社会工作等多种专业设置,如果能将这些资源综合利用,能够更加全面、有效、周到为空巢老人服务。
在身体保健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运动场所、教职工活动中心给老人提供休闲和交往的场地。在心理保健方面,很多时候人们都需要及时、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咨询,老年人也不例外。因此,针对空巢老人,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交流,从而让他们克服日常生活中的焦虑、郁闷,促进和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保持心理健康[4]。
除了高校医院自身的设备、技术和院系资源之外,高校医院还可以有效利用其他各种人力资源。例如,可以让心理学、营养卫生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既能给老人的生活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关爱,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给他们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
总之,高校医院应该从过去只为高校做好医疗卫生保障这一单一的模式,逐步发展成为面向整个社区的多功能多方位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而建立起一个能够充分适应空巢老人多种需求的多功能康复中心,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尽微薄之力。
[1]刘新霞,池景泉,韩艳萍.依托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J].中华全科医学,2010,8(4):163-164.
[2]孙文博,彭英丽.高校空巢老人问题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21-123.
[3]郑阳辉.新形势下高校高龄老人养老机制探究[J].社会学研究,2010(7):73-75.
[4]朱亦农.新历史条件下高校离退休教工管理工作漫谈——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