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黄城意
空腹血糖受损切点下调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吕晓,黄城意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受损(IFG)切点下调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受试者分为正常(NGT)组,IFG1组、IFG2组、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组(DM+IGT组)。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冠脉积分。结果诊断切点下调增加了IFG人群构成比(5.49%16.06%,<0.05)。IFG1组、IFG2组TC、TG、LDL、CRP及IL-6水平高于NGT组,HDL低于NGT组(均<0.05)。IFG1组、IFG2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检出率高于NGT组(均<0.05)。IFG1组、IFG2组冠脉积分高于NGT组(均<0.05)。结论IFG人群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加,从疾病防控角度,下调IFG切点有其合理性。
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切点;动脉硬化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和糖尿病患者数呈现惊人的增长趋势。据统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人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9.7%,达到了9 240万[1]。大量证据表明心血管疾病等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然而日益增加的心血管风险已不再局限于糖尿病,在糖调节受损(IGR)即空腹血糖受损(IFG)及糖耐量减低(IGT)阶段就已经启动[2]。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建议将IFG诊断切点由空腹血糖(FBG)6.1mmol/L下调至5.6 mmol/L,新切点的应用将使IGR和正常血糖间构成比产生明显变化。本研究探讨了不同空腹血糖切点是否明显增加了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性,以期为早期干预提供充分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浙江省奉化市爱伊美医院、宁波市第一医院和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治的2 951例患者,其中男1 722例,女1 229例;年龄21~94岁,平均(61.81±11.63)岁。所有患者均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FBG及OGTT 2 h血糖(2 h PBG)检测结果分为4组:正常糖代谢组954例(NGT组,FBG<5.6 mmol/L,2 h PBG<7.8 mmol/L);IFG1组312例(5.6mmol/L≤FBG<6.1 mmol/L,2 h PBG<7.8 mmol/L);IFG2组162例(6.1mmol/L≤FBG<7.0 mmol/L,2 h PBG<7.8 mmol/L);糖尿病及糖耐量减低组1 523例(DM+IGT组,FBG≥7.0mmol/L或2h PBG≥7.8 mmol/L)。排除:有严重基础疾病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合并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等。
1.2 方法
1.2.1 一般指标所有患者均仔细询问病史,进行查体并记录患者的年龄、病史及吸烟史,计算体质指数(BMI)。
1.2.2 生化指标检测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
1.2.3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检测由专业技术人员使用美国GE公司LOGIQ-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操作,探头频率10.0 MHz。患者仰卧位,颈部充分暴露,头部偏向对侧。探头沿胸锁乳突肌前缘,采用纵切面和横切面从锁骨上窝颈动脉起始处沿血管走行连续扫查。在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和近侧1cm及颈内动脉起始1 cm处测定IMT(从内膜表面到中层与外膜界面的距离),双侧数值(共6次)平均值记为IMT。局部回声结构突出管腔或IMT>1.3mm定义为斑块,分为硬斑、软斑及混合斑。斑块Crouse积分:两侧颈动脉各孤立性斑块的最大厚度相加之和[3-4]。
1.2.4 冠状动脉积分测定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病变血管分为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对每支血管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定:狭窄≤25%计1分,26%~50%计2分,51%~75%计4分,76%~90%计8分,91%~99%计16分,100%计32分。不同节段冠状动脉乘以相应系数:左主干病变,得分×5;左前降支近段×2.5,中段得分×1.5,远段得分×1;第一对角支×1;第二对角支×0.5;左回旋支近段×2.5,远段和后降支均×1,后侧支×0.5;右冠近、中、远段和后降支均×1。最终冠状动脉积分为各分支积分之和。
1.3 统计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标准糖代谢构成情况采用ADA的IFG诊断切点后,与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比较,NGT组例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IFG
2.2 不同糖代谢组一般情况比较各组年龄、性别构成比及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DM+IGT组BMI及有吸烟史者比例高于NGT组(均<0.05);IFG1组、IFG2组、DM+IGT组有高血压及脑梗死病史者比例均高于NGT组(均<0.05)。DM+IGT组有高血压及脑梗死病史者比例均高于IFG1组(均<0.05)。见表2。
2.3 不同糖代谢组生化指标比较IFG1组、IFG2组、DM+IGT组的TC、TG、LDL、hs-CRP及IL-6水平明显高于NGT组,HDL水平低于NG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DM+IGT组hs-CRP及IL-6水平也明显高于IFG1组、IFG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3。
2.4 不同糖代谢组颈动脉硬化情况与NGT组相比,IFG1组、IFG2组及DM+IGT组的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高(均<0.05)。DM+IGT组的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也明显高于IFG1组、IFG2组(均<0.05)。见表4。
2.5 不同糖代谢组冠状动脉积分情况IFG1组、IFG2组的冠状动脉积分明显高于NGT组(均<0.05);DM+IGT组的冠状动脉积分不仅高于NGT组,也明显高于IFG1组及IFG2组(均<0.05)。见表4。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5]。然而并不仅限于此,IGR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已经明显增加了。2003年ADA建议将IFG诊断切点由6.1mmol/L下调至5.6 mmol/L,这一血糖水平将使IGR和正常血糖间构成比产生明显变化,能够确定和IGT患病率相近似的人群,并很敏感的预测未来糖尿病的发病危险。在荷兰、毛里求斯和印第安人等人群中得到的研究结果已经证实了这些,而且ADA2010的指南中进一步确定了此诊断切点[6]。本研究显示,IFG诊断切点的下调对不同糖代谢人群的构成比有明显影响,使IFG和IFG/IGT构成比分别增加
2.93倍和2.21倍。而新增的这部分IFG人群中患有高血压及脑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糖代谢的人群(<0.05)。
表1 不同诊断标准各种糖代谢情况构成例(%)
表2 各组一般情况比较
表3 各组生化指标比较
表4 各组颈动脉超声情况及冠状动脉积分
颈动脉IMT是反映颈动脉硬化的敏感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水平。本研究显示,新增IFG人群的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均高于正常糖代谢人群,提示在此阶段已经有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他们的冠脉积分也高于正常糖代谢组,这显示新增的IFG人群中已有了明显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部分人群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已明显增加。
动脉粥样硬化被看作是发生在动脉壁的一种亚临床的慢性炎症形式,炎症因子介导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全过程。本研究显示新增IFG人群中炎性因子hs-CRP及IL-6水平高于正常糖代谢人群。这也证明了这部分人群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综上所述,IFG人群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明显增加,而IFG诊断切点的下调扩大了IFG人群比例。对新增加IFG人群及早进行干预可以延缓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进而减少未来糖尿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但本研究作为横断面调查,尚需其他前瞻性研究资料作为下调IFG切点是否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有力证据。
[1]Yang WY,Lu JM,Weng JP,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and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 1090-1101.
[2]周丽程,郑杨.空腹血糖受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30(5):1468-1470.
[3]李妍妍,陆菊明,王淑玉,等.新的空腹血糖受损切点对中老年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研究价值[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 (1):28-31.
[4]孙尚文,路方红,孙颖,等.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或联合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对比研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63-767.
[5] Miyamoto M, Kotani K, Okada K, et al.The correlation of common carotid arterialdiameter with atherosclerosis and diabeticretinopath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mellitus [J]. Acta Diabetol,2012,49(1):63-68.
[6]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of ADA.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0[J]. Diabetes Care, 2010, 33(1): s11-s14.
10.3969/j.issn.1671-0800.2014.04.024
R54;R587.1
A
1671-0800(2014)04-0415-03
2013-10-05
(本文编辑:孙海儿)
宁波市科技局C50-社会发展科研项目(201002C5010021)
315500浙江省奉化,奉化市爱伊美医院
吕晓,Email: lvxiaoluc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