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师生关系的特征

2014-03-20 19:45汤颖李飞
中国教师 2014年3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教育

汤颖+李飞

咨询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尊重、热情、真诚、共情与积极关注等咨询特质对有效咨询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为实现良好的咨询效果而建立的双向关系。在一般教育教学活动中,固然不能简单地将教师和学生等同于咨询关系中的咨询者和来访者。但就教师和学生之间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及其影响意义来看,师生关系和咨询关系的现实意义同样巨大,都是直接影响主体双方有效对话与交流的重要因素。鉴于此,从咨询关系建立所需要的基本咨询特质或态度出发,探讨教育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特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同类研究中心理学理论基础相对不足的问题,同时又能够促进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主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具体而言,基于咨询关系特质的和谐师生关系特征主要有五个基本方面。

一、师生双方以人格上的平等、互相尊重为关系的生长点

师生关系应当从何处建立,以何种方式建立才能够使其不断有机生长,良性发展呢?首先,师生双方应当做到对彼此人格的尊重,而这种尊重建立在师生双方对彼此人格地位平等的承认之上。在教师成为教师之前,在学生成为学生之前,作为最普通的生命体,个体与个体之间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需要对彼此的合理性存在持有基本的认可。当教师和学生有了教育主体这一身份后,“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教育观念同样适用于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之间互相尊重的要求。教育主体之间的互相尊重是师生关系建立的起码条件,这也正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生长点。其他一切美好的师生关系特性都是建立在这个生长点之上的。

心理咨询关系强调咨询者对来访者的尊重,而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建立的尊重,强调的是双向的精神互动和尊重,即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同时学生也要充分尊重教师。和谐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彼此的尊重可以从三方面理解:第一,教师和学生彼此接纳。所谓彼此接纳,是指教师能够接纳学生的既有知识水平、价值观、未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等;学生能够接纳教师的教学设计、接纳教师的劳动特点和工作风格等。第二,教师和学生彼此体谅。所谓彼此体谅,是指教师能够谅解学生作为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偶尔的淘气,偶尔的犯错甚至是偶尔的厌学;与此同时,学生也要能够体谅教师作为教师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足,例如偶尔的倦怠,偶尔的失误甚至是偶尔的“沉默”。第三,教师和学生彼此信赖。所谓彼此信赖,是指教师相信,而且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或者借助教师的力量改变缺点,发现优点,实现发展目标;学生也相信自己的教师能够为了自己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方法和路径,信赖教师愿意为了自己的发展而付出努力。

二、师生双方以充分的教学热忱为关系的催化点

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完善师生关系,这是和谐师生关系建构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和谐师生关系的催化点在于教师具有足够的教学热情,学生具有充分的学习热忱。“教”和“学”是教师和学生教学身份的标志,教师如何对待“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而学生如何对待“学”也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因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对彼此教学身份的认可以及情感和态度的充分投入。首先,教师能够积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教师的教学热情不仅表现在其能完成教学设计,做好教学安排方面,更应表现在教师对待学生任何时刻出现的学习问题都能及时把握并给予建议性反馈。这一点对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建构具有促进意义。其次,教师能够将教授知识、培育道德和解决困惑等不同教育目标有机结合。再次,学生能主动关心自身理智感的发展,愿意为学习中所遭遇的困境付出努力,实现突破。学习热情的最显著体现在于学生对待学习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力和学习斗志。最后,教师和学生愿意为彼此的教学成长提供精神帮助和智力支持。“教学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更是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内涵之一。教师和学生如若能理智对待自己在教学中的投入以及教学结果,并且能够理性分析彼此的态度对双方的直接或间接影响,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实现教师和学生教学的互相激发与激励就是可能的。

三、师生双方以真诚的精神对话为关系的核心点

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机发展始终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有机沟通。所谓教师和学生的有机沟通就是指师生双方以真诚为品质要点实现的精神互动。师生双方真诚的精神对话正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要义。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彼此能以“真面目”示人,不伪装,不做作,不刻意,不虚伪,这是教学应当追求的自然真谛,也是师生关系应当维护的天然品行。因为,真诚的精神对话能够建立相对自由和宽松的教学氛围,帮助教师和学生形成支持性的教学秩序。同时,教师真实的教学示范和个性展示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相应品质的形成和完善。最后,真实的教学对话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直面教学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真诚的精神交流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在实际的师生对话中,应当注意两点。一是谨防教条化地理解真诚。教条化地理解真诚容易导致教师和学生不加分析、不加辨别地对教学事件做出评价和处理,进而导致消极的教学氛围和否定性的教学情绪。予以“真诚”灵活性的释义很有必要。例如,学生犯错时教师直接批评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个人特点和心理素质而苛刻指责,其效果肯定不佳。将直接批评转化成委婉性建议或是鼓励性批评,效果更好,这也是“真诚”的内涵之一。二是谨防师生个体化的自我暴露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真诚不等于个性化、个体化的自我暴露,即教师或学生毫不考虑对方、毫不考虑情境的自我发泄。真诚的精神对话,其目的是促进师生的互相理解、互相进步,并不是简单地完成自己的吐露而不考虑这种吐露的教育影响。

四、师生双方以适度的“社会视角转换”为关系的疏导点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不仅需要科学的起点、有效的催化点和关键的核心点,同时还需要灵活的疏导点,而师生双方适度的“社会视角转换”正是和谐师生关系的疏导关键所在。师生双方的“社会视角转换”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能够彼此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解决矛盾,满足彼此的发展需要。具体来说,教师能够做到以学生的实际需求考虑自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发展方向;学生能够换位思考,从教师的立场理解教学中的问题和困境。师生因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互相关照而实现自由的教学表达、自觉的教学探究和自发的教学激励。

要实现师生双方有效的“社会视角转换”,需要几个具体的现实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学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具有豁达的教学人格。所谓豁达的教学人格就是指师生双方能够不以彼此的“有色”眼镜度量双方的教学动机,既能做到真诚地展现自我,又能做到不以己度人。第二,师生双方了解彼此的教学需要,尤其明确教学的差异性需要,并以此为社会视角转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和学生都希望对方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学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同样的“教”的需求,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同样的“学”的困惑。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需要、教学问题很可能是不同的。例如,有的教师更希望学生体谅他的教学倦怠情绪,并给予其充分的时间以调整其不良教学状态。有的学生则更希望教师理解他的厌学情绪,并给予其适当的帮助,让他走出困境。鉴于此,将社会视角转换建立在师生差异性的教学需求之上则将会更具实效性。第三,师生双方的“社会视角转换”应当建立在对彼此心理特点的认知和成长背景的把握之上,且具备理性特征。教师和学生虽然都是教育教学主体的重要构成,但是由于其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不同,双方难以实现完全的、真正的相互理解。如果要实现自然且有效的“社会视角转换”,就需要教师和学生能够一定程度地淡化自己的角色认知,一定程度地投入到对方的角色期待中,即学生需要了解教师“教”的心理和教学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教师需要把握学生“学”的心理以及学生学习发展的动机和期望。师生双方能够充分把握彼此心理成长的特点以及双方认知的既有缺陷和可能完善的空间,就使得双方的“社会视角转换”具备了理性的特点,即不是为了转换而转换,而是为了和谐的沟通、互动和发展而转换。

五、师生以可持续的积极关注为关系的发展点

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建立到发展,整个过程应当以师生双方对彼此的可持续的积极关注和关照为发展点,这也是和谐师生关系得以最终确立的必要条件。教师和学生之间对彼此的关注可能是一时的,也可能是持续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追求师生双方对彼此的可持续关注,而且这种关注是积极的。所谓积极关注是指教师和学生对彼此在教育教学中的言谈举止能够给予回应,而且这种回应是正面的,且师生双方能够通过彼此的正面回应建立适宜自己的教学价值观。教师和学生对彼此的积极关注建立在这样一种教学信念之上,即无论何时何地,相信彼此能够通过努力向着更好而不是更差的方向发展。

师生双方的可持续积极关注并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还包括以下几个维度:首先,师生双方能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彼此的教学成长,而且将教学本身视为一个动态而非静止的事业。其次,师生双方具有即时反馈的行动力。具体来说就是指师生双方能够针对彼此教学中的进步给予最及时的肯定,同时对彼此的教学问题给予最直接和迅捷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师生双方积极关注的参照点是彼此真正的教学需要和成长需求。当然,对于师生双方的积极关注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切记不能将积极关注等同于盲目关照。教师对学生过分关注容易助长其不合理的学习期望,最终导致学习疲劳或是倦怠。学生如果对教师投入过多不理性的关注,也会容易助长教师的教学敷衍情绪,致使其缺乏必要的教学努力,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简言之,积极关照应当建立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需求之上。

总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围绕教育教学主体之间人格的平等、教师教育的热情与学生学习的热忱、教师和学生之间真诚而信赖的沟通与对话、教师和学生理性而有效的社会视角转换以及教师和学生彼此可持续性的积极关注等方面展开建设与建构。纵观教育教学实践中不良师生关系的特征,往往不具备以上某一点甚至是某几点,而使得教学关系出现被动、消极甚至是否定的问题状况,进而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既要考虑教师的心理需要,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和学生同样需要成长和关怀,只有充分承认双方的平等地位以及愿意信赖对方的存在对自己的促进意义,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彼此的关系质量,进而改善实际的教育生活。文中所涉及的五方面特征,每一点都是合乎师生关系正面发展需要的特征要求,但在实际教育关系的建设中,这些方面又很难被真正落到实处。和谐师生关系特征要求的落实乃至最终实现,需要教育管理者的耐性监管,更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信心、耐心与恒心。

(作者单位:1.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2.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责任编辑:龚道娣)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师生教育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