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亚平,许丹升
(潮州卫生学校,广东 潮州 521041)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社区医疗的不断延伸,对于“下得去、留得住、用得顺”的社区全科医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当前本、专科医学生很难下到欠发达地区的社区开展具体工作,这恰恰为三年制中专农村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空间。目前,我国农村医学的课程体系还没有脱离传统临床医学的结构,因此,开展三年制中专农村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于提高广大偏远农村居民的就医质量和水平,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卫生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1]。
目前,课程体系的改革明显落后于医学模式的发展,其基本思路还是没有脱离从基础到临床、从理论到实践的传统生物医学模式,课程体系还是建立在原有的临床医学专业的体系之上,没有进行必要的整合和补充,缺乏岗位所需的主要技能,比如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年制中专农村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中规中矩、缺乏变化。虽然有些卫校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设置了一定的选修课程,但是限于师资,开设选修课程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
很多医学课程在设计之初只注重课程本身,而没有在内容上与实际的工作岗位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具体在教材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一种疾病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地按照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来讲授,而这一套程序与实际工作岗位的程序有很大差异,从而使学生到工作岗位后还要花较长时间适应和学习。
全科医学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三年制中专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中,教材建设明显滞后于临床发展,教材体系及内涵没能融入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全科医疗工作理念,不利于培养基层需要的实用型专门人才。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为指导,以为边远农村医疗服务为宗旨,以岗位胜任力为切入点,开展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新的课程体系要学习医学类和相关医学类中其他专业课程设置的优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偏远农村缺医少药的需求。要牢牢把握以培养掌握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六位一体的全科医疗专门人才为宗旨,在“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理念的引导下,实现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课程内容的系统化[2]。
打破“公共-基础-专业”的老三段课程体系,建立以岗位能力需求为根本、以系统为主线、以脏器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对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全面整合,建立符合农村医疗岗位需要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即医学基础模块,器官、系统疾病诊治模块,临床应用技术模块,社区卫生模块,医学相关理论知识模块和综合素质模块。
(1)医学基础模块:将原分属基础医学中的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药理学的内容进行融合,按照个体的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成以及人与外界的相互作用的框架构建医学基础模块。
(2)器官、系统疾病诊治模块:以系统为主线,以脏器为基础,按照结构、形态、机能、病变、诊断与治疗的框架形成知识体系。在知识的结构上,打破基础与临床、临床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按照全科医疗的程序设计课程,并形成较为合理的体系。
(3)临床应用技术模块:由3个部分组成,其中临床基本技能和辅助诊疗技术是整合原本分散于临床专业各课程中的、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基本技能和辅助诊疗技术而形成的新课程,而临床治疗知识则是吸纳临床常用的治疗技术而开发的新课程。
(4)社区卫生模块:主要是为适应我国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而设置的,重点是熟悉社区医疗中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和社区基层医疗服务六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提高学生对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和疾病的防治能力。
(5)医学相关理论知识模块:主要是为适应当前卫生工作需要、提高医学生整体素质而设置的,其中涵盖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人际沟通与人际交往、医学相关法律常识、卫生院管理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6)综合素质模块:综合素质模块涵盖普通教育课程中的德育、外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内容,并且结合社区医疗工作,将卫生院管理系统的基本操作融入到计算机课程中,将科学锻炼身体融入到体育教学中。
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做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增加临床实践教学比重,切实加强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1)早临床:首先,从学生入校开始就注重学生临床专业思想的教育,邀请优秀临床教师、名医、专家定期开办医德医风、职业操守、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讲座,进行临床技能观摩;其次,要求学生第一学年暑期回生源地县级医院或乡镇卫生院进行2周的临床见习;再次,要求学生第二学年暑期回生源地县级医院或乡镇卫生院进行4周的临床实习。
(2)多临床:从第三学年开始,学生每日上午在医院病房见习,教师进行床边带教,下午或晚上进行理论课讲授和临床实践操作能力训练。采用分散式小班带教,每班10~15人,以提高实践效果,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另外,紧扣临床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学生进行模拟人操作训练、考核。
(3)反复临床:建立三级医疗机构实习模式。由单一的只限于在一家医院的实习模式改为市级医院、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的三级医疗机构实习模式,不仅能实现学生的反复临床,而且能使学生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现状和基层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3]。
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临床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重要平台,卫校要根据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拓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范围,建立“市级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三级实践基地。
课程体系改革只是三年制中专农村医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它对于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在层次上是有益的补充,在模式上是勇敢的探索。
[1]艾娟,王海鑫.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改革与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63-65.
[2]张连生,刘丹,黄唯.基层执业医师现状和教育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1):132-134.
[3]刘吉成,崔光成,王丽敏,等.新农村建设框架下的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策略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