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军
(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内蒙古 014032)
计算机网络是指处于不同空间地理位置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在网络操作系统及网络管理软件等支持下,依靠通信线路将其连接起来,进而实现信息传递及其资源共享。而计算机网络安全则是指在网络环境中信息的流动及其储存,不会因为人为的破坏、篡改及其泄露而是网络建设处于瘫痪中,整个网络仍能够正常运转。若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涉及到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及其真实性的内容,均属于网络安全范畴。下面对计算机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详细阐述:
计算机网络建设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包括两大方面,其一计算机网络自身问题,其二人为因素。首先,计算机网络自身问题。从当前来看,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网络系统及其软件的完善程度较低,导致网络建设系统出现漏洞,使得整个网络系统存在安全隐患。正是由于出现网络漏洞,极易受到黑客的攻击,进而影响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建设过程中还会受到病毒攻击,是一种特殊的程序,具有传播范围广及危害性大的特点,可通过网络及其存储设备进行传播,对计算机系统有着较大的破坏性。最后,人为因素。主要指计算机操作人员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导致在操作计算机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给网络带来较大威胁。加上网络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动化程度不断加深,仍需要人员进行操作,若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就会影响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降低网络性能指标,给破坏网络安全的人提供机会,增加网络破坏几率。
计算机网络安全建设对人们生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应不断加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能够安全传输网路信息。鉴于计算机网络建设存在的安全问题,特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计算机网络安全建设取决于硬软件,先进及适宜的硬软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首先,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硬件建设。应定期及时对其进行更新,不定期对其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中。也可采用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对计算机内部的访问控制进行严格加强,避免破坏者的入侵。其中密码技术主要包括对称密钥密码、不对称密钥密码两种。对称密钥密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有着较快的加密速度。防火墙技术中数据包过滤防火墙应用最为广泛,是一种操作简单、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却能够实现很好安全防御能力的系统。而智能防火墙技术是一种依靠记忆、概率及其决策的智能方法,进而实现访问控制的目的。入侵检测技术可分为误用入侵检测技术、异常入侵检测技术,误用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直接的方法,而异常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间接的方法,两种检测方法均能够起到较好的防侵效果。最后,计算机网络安全建设中还需要一定的杀毒软件,好的杀毒软件能够避免黑客的入侵,确保网络信息的正常运转。可利用身份认证系统对网络进行建设,使用户进行各种访问操作,对于系统管理密码也可实现多人分管,只有在联合使用过程中采用能够实现数据库的访问,最终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
良好的网络安全运行环境十分必要,能够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为此,可使用当前较为先进的智能型UPS,让其在断电的过程中保证信息的安全性,避免数据遭到泄露、丢失。同时,还应做好UPS电池的维护工作,不定期对其放电及充电,保证电池的正常使用。还应对计算机运行周围的温度进行适当控制,保证所有网络设备的正常通风,必要时建立完整的通风系统,避免服务器由于过热而发生故障。另外,还需要注意做好计算机设备的防雷工作,对防雷进行合理布置,最终为计算机网络建设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计算机网络操作人员拥有安全防范意识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意义。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具有安全防范意识,制定相应准则对其行为进行严格约束,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防止他人盗窃网络信息。同时还应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定期对人员的操作技术及专业知识进行考核,在考核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降低由于操作过程失误导致的信息泄露。也可对相关人员送到邻近信息网络技术的地方进行进修,或者出国留学,学习别人先进的网络安全操作技术,进而为所任单位服务。最后,需要对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如计算机日常管理、网络安全及其审计制度等,做好计算机网络的日常评估工作,一旦发现数据问题,立即给予制止,防止恶劣事态的扩张。
总而言之,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给人们不仅带来了机遇,而且带来挑战。其中网络建设安全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网络建设中的安全问题,由计算机网络自身及其人为原因造成的,并提出一系列对策,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中的硬软件建设、运行环境的建设及其操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旨在提高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安全性,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转。
[1]冯海军.探讨计算机网络建设中安全性问题及措施[J].电子制作,2013,(15):141-141.
[2]席文英.浅谈计算机通信网络建设的安全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4):28.
[3]刘玉兵.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性问题研究及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8):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