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璐,+赵作权
摘 要:本研究应用标准差椭圆方法,基于沿海地区113个城市对2003年~2011年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展开动态研究。结果表明:①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主要存在于南-北方向,呈明显的减小趋势;②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波动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相吻合,沿海地区GDP空间分布明显扩张,人口空间分布略有收缩,二者空间分布重心间的距离减小;③同时期,我国经济空间差异主要存在于东-西方向,具有减小态势,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与其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建议构建以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区,有助于促进沿海经济空间由南向北发展;加大对安徽、湖北等靠近全国人口重心的经济投入力度,可以减小全国经济空间差异,促进我国经济的沿海-内陆双轮驱动发展。
关键词:经济空间差异;经济空间结构;标准差椭圆;沿海地区;中国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崛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引擎。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以及在2007年~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中沿海省市因其外向型的经济特点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我国经济空间格局发生了复杂、多样的变化[1,2]。由此而带来的区域经济差异随之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研究主要基于省域及三大地带的研究[3-6],且已有研究方法多从区域、非空间的角度展开,忽略了研究区域的空间区位等空间结构信息[5,7,8]。作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及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沿海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区域内部经济空间差异。了解和把握这种差异特征及其动态演化,对制定区域均衡发展政策、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更好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较少有研究对2003年以来国内市场崛起和国际市场冲击影响下的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展开动态研究[9-13]。鉴于此,本研究采用标准差椭圆方法,基于地级市尺度,以空间可视化的方式从多重角度定量研究2003年~2011年复杂时代背景下的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主要回答3个问题: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如何随时间变化;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波动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是否吻合;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变化与全国经济空间差异变化是否一致。
2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本研究所涉及的沿海地区,由北到南包括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研究主要针对该11省所辖的1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展开,该113个城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GDP达到全国总量的60%以上,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区域。
2.2 研究方法及数据
经济空间差异识别旨在确定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特征,有不同的参照标准和方法。国土空间和人口常常作为空间差异识别的标准[14,15],但考虑到我国国土空间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使用国土空间作为参照标准可能夸大区域差异的水平[16],使用人口分布作为参照标准可能更准确一些。区域经济差异是生产与人口分布不一致性的反映[17],重心(平均中心)方法是目前空间差异识别的主要工具[18,19]。
标准差椭圆(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 SDE)不仅可以从重心角度,还能从展布范围、密集性、方向和形状等多重角度全面揭示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整体特征及其时空演化过程[20-27]。一个均衡的经济空间分布应该与人口空间分布具有相同的空间整体特征,因而其空间分布将表现为相同的标准差椭圆,否则,二者的空间分布标准差椭圆将存在差异。因而经济要素与人口分布的空间不一致程度可以直接地反映经济空间差异,本研究中将其定义为空间差异指数,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SDIj,p=1-■ (1)
其中,SDEj、SDEp分别为经济要素j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标准差椭圆,Area为面积。SDIj,p为经济要素j和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指数,介于0和1之间,值越大,空间差异越大。
标准差椭圆是以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平均中心为中心,分别计算其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标准差,以此定义包含要素分布的椭圆的轴。使用该椭圆可以查看要素的分布是否被拉长,并由此而具有特定方向。因此,中心、长轴、短轴、方位角是标准差椭圆的基本参数[28-30]。本研究采用加权标准差椭圆方法,基于113个城市的空间区位(经纬度),用该城市的对应经济要素指标值表示相应的权重,计算各经济要素空间分布的标准差椭圆。计算公式如下:
平均中心:■=■;:■=■ (2)
方位角:tan?兹=■ (3)
x轴标准差:?滓x=■ (4)
y轴标准差:?滓y=■ (5)
其中,(xi,yi)表示城市区位经纬度坐标,wi表示每个城市对应的经济要素的值,(■,■)表示加权平均中心;?兹为椭圆方位角,表示正北方向顺时针旋转到椭圆长轴所形成的夹角,■■、■■分别表示各城市区位到平均中心的坐标偏差;?滓x、?滓y分别表示沿x轴和y轴的标准差。
研究主要涉及2003年~2011年沿海地区113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口以及城市区位数据。城市区位经纬度数据来源于中国地图出版社,其他数据主要来自2004年~2012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的城市市辖区统计数据,空间计算主要基于ArcGIS10.0展开。
3 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变化
3.1 经济空间差异动态变化特征
从空间差异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沿海地区GDP-人口这两个分布之间的空间差异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表1)。
2003年~2011年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时空变化见图1。通过对比沿海地区GDP和人口空间分布椭圆,从定性的角度来看,2003年~2011年沿海地区GDP和人口空间分布总体均呈现“南(略偏西)-北(略偏西)”的空间格局;相对于人口空间分布,沿海地区GDP空间分布偏西南方向,且其在空间上分布更加集中(GDP分布椭圆范围小于人口分布椭圆);GDP分布椭圆有空间扩张的趋势,人口分布椭圆有空间收缩的趋势,二者之间的偏差有减小趋势。
3.2 沿海地区经济空间格局变化
我们将首先从中心性、展布范围、分布形状、分布方向和空间密集性这5个方面定量分析沿海地区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化,继而结合113个城市的GDP、人口变化情况,在城市层面对沿海地区经济空间格局及经济空间差异的动态变化给出相关的空间解释。
(1)空间分布重心变化
标准差椭圆的中心可看做是经济要素在空间上分布的重心。2003年~2011年,沿海地区GDP、人口重心空间迁移轨迹及二者之间的距离变化见图2。沿海地区GDP重心自2004年起总体向西移动,其中,2004年~2006年主趋势为向西南方向移动,2006年~2010年起主趋势为向西北方向移动,2010年~2011年主要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重心总体向西南方向移动,其中,2003年~2005年主趋势为向西南方向移动,2005年~2006年向东北方向移动,2006年~2010年主趋势为向西南方向移动,2010年~2011年主要向东北方向移动。GDP重心总体向西移动,表明相对于位于轴线西部的城市,位于沿海地区GDP分布椭圆轴线东部的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其对沿海地区经济总体分布格局的影响作用有所减小;人口重心总体向西南方向移动,表明相对于轴线东北部的城市,位于沿海地区人口分布椭圆轴线西南部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对沿海地区人口总体分布格局的影响作用增大。
GDP与人口分布重心之间的距离是分析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图2可看出,二者之间的距离总体缩短,其中,2005年距离最小,2010年~2011年又略有增加。重心间的距离减小,表明沿海地区GDP-人口这两个分布之间的差异减小。
(2)空间分布范围变化
分布在标准差椭圆内部的地区是沿海地区经济的主体区域,其长轴标准差可以反映经济要素空间分布的范围。2003年~2011年,沿海地区GDP、人口空间分布范围变化见图3。
沿海地区GDP空间分布范围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标准差椭圆长轴标准差由2003年的1067km增大到2011年的1084km。人口空间分布范围在波动(波动范围为1077km~1096km)中略有减小,2003年标准差椭圆长轴标准差为1082km,2011年为1078km。此外,通过计算得出,2003年~2011年沿海地区GDP空间分布标准差椭圆面积由124.38万km2增加到125.39万km2,人口空间分布椭圆面积由136.11万km2减小到135.02万km2。
沿海地区GDP空间分布椭圆范围扩大,表明相对于位于空间分布椭圆内部的城市,位于沿海地区GDP分布椭圆外围的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增快,其对沿海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人口空间分布椭圆范围减小,表明位于沿海地区人口分布椭圆内部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相对加快,人口分布更加集中在椭圆内部,促使分布椭圆空间收缩。
(3)空间分布形状变化
标准差椭圆短轴与长轴标准差的比值可以反映经济要素空间分布的形状,比值越接近于1,表明经济要素空间分布主体区域形状越接近于圆。2003年~2011年,沿海地区GDP、人口空间分布形状变化见图4。沿海地区GDP空间分布形状表现出明显的扁化趋势,这与其标准差椭圆长轴增长、短轴缩短相关。人口空间分布形状虽有波动,但总体变化很小,自2006年起基本保持稳定。沿海地区GDP空间分布椭圆扁化(长轴增长、短轴缩短),表明分布在代表长轴方向的南-北方向上的城市GDP增长明显,而分布在短轴方向上(东-西方向)上的城市GDP增长相对减缓。
(4)空间分布方向变化
标准差椭圆方位角(正北方向与顺时针旋转的长轴之间的夹角)反映经济要素空间分布的主趋势方向。2003年~2011年,沿海地区GDP、人口空间分布方向变化见图5。沿海地区GDP空间分布方位角在波动中略有增加,其空间分布标准差椭圆在空间上表现为小幅度的顺时针旋转(方位角由2003年的9.43度增大为2011年的9.59度)。人口空间分布方位角基本保持稳定增大趋势,由2003年的10.85度增大为2011年的11.40度,标准差椭圆在空间上表现为较明显的顺时针旋转。沿海地区GDP、人口空间分布方位角增大,表明位于相应分布椭圆轴线西南部的城市GDP、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位于相应分布椭圆轴线东北部的城市,因而出现分布椭圆轴线顺时针旋转的趋势。
(5)空间密集度变化
单位标准差椭圆上分布的空间要素总量可以体现其在二维空间上展布的密集程度。2003年~2011年,沿海地区GDP、人口空间分布密集度变化见图6。沿海地区GDP空间密集度快速增大,由688万元/km2增大到2458万元/km2。人口空间密集度平稳增长,由125人/km2增大到144人/km2。这表明,沿海地区聚集经济效应作用越来越显著,而经济集聚并没有产生相应的人口集聚,这也是经济空间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
(6)基于城市层面的空间解释
由于标准差椭圆是基于研究对象的空间区位和空间结构计算的,因此如果城市区位保持不变,若城市体系经济等比例增长,其所表现出的标准差椭圆将保持不变。而实际上,沿海地区113个城市GDP、人口均为非均衡增长(图1),因此,我们可结合图7在城市层面了解和把握2003年~2011年沿海地区经济空间格局的时空变化,并根据不同城市经济发展对上述五个方面的结果分析给出城市层面的空间解释。
对于GDP来说,我们通过图7可以直观地发现其空间分布椭圆总体向西移动,且呈现空间扩张的趋势。从城市层面来看,上海市以南主要东部沿海岸线的城市GDP比重明显减小,其对整个沿海地区GDP空间格局的影响相对在减弱,因此,GDP分布椭圆有向西移动的趋势;同时,标准差椭圆内部长三角地区以及山东省北部主要城市GDP比重下降,其对沿海地区经济的影响作用减弱,而标准差椭圆外围京津地区、珠三角地区城市GDP比重增加,其拉动作用增强,这就促使2011年GDP分布椭圆空间范围有扩大的趋势。
对于人口来说,其空间分布椭圆总体向南移动,空间格局以南-北方向变化为主。从城市层面来看,北部城市以比重减小为主,标准差椭圆内部江苏省北部主要城市人口增加显著,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人口减少明显,而同时,标准差椭圆外部深圳市、南宁市等城市人口增加显著,这就促使2011年人口分布椭圆表现出向南移动的趋势。
综前所述,2003年~2011年沿海地区GDP空间分布明显扩张,人口空间分布略有收缩,二者空间分布重心间的距离减小,空间上均有一定的逆时针旋转,空间聚集性均增强,空间分布标准差椭圆之间的差异减小,经济空间差异波动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相吻合。
3.3 与全国经济空间差异变化对比
我们同样采用加权标准差椭圆方法,基于2003年~2011年我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口空间分布,分析了该时段我国经济空间差异的变化特征。
从图8可看出,全国范围内的经济空间差异主要存在于东-西方向上。通过计算发现,在全国范围内,GDP空间分布标准差椭圆长轴呈减小趋势,GDP标准差椭圆短轴有增大趋势,且长轴收缩趋势强于短轴扩张趋势,表明我国经济在东-西方向(短轴方向)上的增长趋势强于南-北方向(长轴方向)。具体来说,成渝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中原地区经济发展,东北地区经济衰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经济相对受到2007年~2009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时人口逐渐向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地区聚集。总的来说,2003年~2011年,国内市场的聚集经济拉动全国经济向内陆方向发展、人口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聚集,全国范围内的GDP-人口两个分布椭圆之间的空间相似度增强,全国经济空间差异有明显的减小趋势(空间差异指数由2003年的0.2220减小到2011年的0.1891)。通过沿海经济空间差异变化与全国经济空间差异变化的对比发现,2003年以来,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与全国经济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图8)。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引擎,其经济空间差异减小,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全国经济空间差异减小。
沿海地区作为我国外向型经济的主要区域,其经济发展受到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影响,并且更多地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作用,因而国际市场扩张作用的影响下,沿海地区GDP空间分布椭圆表现出空间扩张的趋势。沿海地区GDP在空间扩张中密集化发展,而全国GDP在空间收缩中密集化发展,这表明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沿海-内陆双轮驱动的发展轨道。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2003年~2011年,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呈明显的减小趋势,经济空间差异波动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相吻合。总的来说,沿海地区GDP空间分布明显扩张,人口空间分布略有收缩,二者空间分布重心间的距离减小,空间分布标准差椭圆之间的差异减小。同时,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整体空间差异具有减小态势,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与全国范围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此外,本研究也表明,标准差椭圆方法考虑了研究对象的空间区位信息,为从全局、整体、精细空间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区域经济空间差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沿海地区经济在空间扩张中密集化发展,国际市场的要素扩散作用依然占主要地位,而全国经济在空间收缩中密集化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加快,国内市场的聚集经济作用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沿海-内陆双轮驱动发展轨道。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主要存在于南-北方向,全国经济空间差异主要存在于东-西方向,建议构建以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区,可以有助于促进沿海市场空间由南向北发展,并提升我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加大对安徽、湖北等靠近全国人口重心的经济投入力度,推动中西部经济发展,减小全国经济空间差异,促进我国经济的沿海-内陆双轮驱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J].地理研究,2003,22(3):261-271.
[2] 李建平,李闽榕,高燕京,等.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 骆培聪,张莹莹,佘赛芬.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0,19(4):169-176.
[4] 关兴良,方创琳,罗奎.基于空间场能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评价[J].地理科学,2012(9):1055-1065.
[5] 俞路,蒋元涛.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析—基于全国与三大都市圈的对比分析[J].财经研究,2007,33(3):17-28.
[6] 周玉翠,齐清文,冯灿飞.近10年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动态变化特征[J].地理研究,2002,21(6):781-790.
[7] 闫小培,林彰平.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变动分析[J].地理学报,2004,59(3):437-445.
[8] Niko S, Guillermo P, Amit P, et al. Inequity in human resources for health: measurement issues[J]. Geographical Analysis, 2012(44): 151-161.
[9] 伍世代,王强.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地理学报,2008(2):123-134.
[10] 张落成,吴楚材,季子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差距状况以及经济低谷地区的崛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3):203-208.
[11] 张蕾,王桂新.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对比研究[J].区域研究,2012(3):1-6.
[12] 曹广忠,王纯洁,齐元静.我国东部沿海省区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J].地理研究,2008,27(6):1399-1406.
[13] 曾庆泳,陈忠暖.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的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07,27(4):558-561.
[14] 刘卫东.经济重心地域迁移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J].经济地理,1993,13(2):10-15.
[15] 赵作权.国土空间经济分析理论与方法. 国土经济学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3-41.
[16] 李秀彬.地区发展均衡性的可视化测度[J].地理科学,1999,19(3): 254-257.
[17] 李国平,范红忠.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2003 (11):79-93.
[18] 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 87-95.
[19] 周民良.经济重心、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 2000(2):42-53.
[20] Lefever D W. Measuring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by means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26(1): 88-94.
[21] Robert S Y. The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 an updated tool for spatial description[J]. Geografiska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 1971(1): 28-39.
[22] Furfey P H. A note on Lefevers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J]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27(33): 94-98.
[23] Tellier L N. Project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North American urban system and laying the foundations of a topodynamic theory of spatial polarization[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95(27): 1109-1131.
[24] Burt J E, G M Barber.Elementary statistics for geographers(2nd Ed.)[M]. New York and London: Guilford, 1996: 76-112.
[25] 赵媛,杨足膺,郝丽莎,等.中国石油资源流动源—汇系统空间格局特征[J].地理学报,2012,67(4):455-466.
[26] 俞路,张善余.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 2006(1):7-12.
[27] 赵作权.地理空间分布整体统计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1):1-8.
[28] Lauren M S, Mark V J. Spatial statistics in ArcGIS[A]. M M Fischer and A Getis(eds.), Handbook of Applied Spatial Analysis: Software Tool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 Berlin, Springer, 2010.
[29] Wong D W S. Several fundamentals in implementing spatial statistics in GIS: using centrographic measures as examples[J].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 1999(2): 163-173.
[30] Gong J. Clarifying the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J]. Geographical Analysis, 2002(34): 155-167.
Dynamics of the Economic Spatial Disparity
in Coastal Area of China
ZHAO Lu, ZHAO Zuo-quan
(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pplied the method of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to project and visualize the spatial disparity of economy in coastal area of China from 2003 to 201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①the spatial disparity in coastal areas is mainly between the southern area and the northern area, and it is with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②the decreasing trend of the spatial disparity matches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the economic spatial pattern in coastal areas. The spatial range of GDP in coastal areas is obviously expanding while that of the population is contracting slightly,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patial gravity center of GDP and that of the population is decreasing; ③at the same period, the spatial disparit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China is reducing and is mainly between the eastern area and the western area, and the changes of spatial disparity in coastal areas have roughly similar trends.It is recommended to build the economic core area in the region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which could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the coastal area, and to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in the provinces of Anhui, Henan and Hubei that are close to the domestic market which could coordinate the coastal economy with the inland to reduce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the country.
Key words: economic spatial disparity; economic spatial pattern;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 coastal area; China
[13] 曾庆泳,陈忠暖.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的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07,27(4):558-561.
[14] 刘卫东.经济重心地域迁移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J].经济地理,1993,13(2):10-15.
[15] 赵作权.国土空间经济分析理论与方法. 国土经济学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3-41.
[16] 李秀彬.地区发展均衡性的可视化测度[J].地理科学,1999,19(3): 254-257.
[17] 李国平,范红忠.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2003 (11):79-93.
[18] 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 87-95.
[19] 周民良.经济重心、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 2000(2):42-53.
[20] Lefever D W. Measuring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by means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26(1): 88-94.
[21] Robert S Y. The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 an updated tool for spatial description[J]. Geografiska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 1971(1): 28-39.
[22] Furfey P H. A note on Lefevers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J]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27(33): 94-98.
[23] Tellier L N. Project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North American urban system and laying the foundations of a topodynamic theory of spatial polarization[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95(27): 1109-1131.
[24] Burt J E, G M Barber.Elementary statistics for geographers(2nd Ed.)[M]. New York and London: Guilford, 1996: 76-112.
[25] 赵媛,杨足膺,郝丽莎,等.中国石油资源流动源—汇系统空间格局特征[J].地理学报,2012,67(4):455-466.
[26] 俞路,张善余.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 2006(1):7-12.
[27] 赵作权.地理空间分布整体统计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1):1-8.
[28] Lauren M S, Mark V J. Spatial statistics in ArcGIS[A]. M M Fischer and A Getis(eds.), Handbook of Applied Spatial Analysis: Software Tool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 Berlin, Springer, 2010.
[29] Wong D W S. Several fundamentals in implementing spatial statistics in GIS: using centrographic measures as examples[J].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 1999(2): 163-173.
[30] Gong J. Clarifying the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J]. Geographical Analysis, 2002(34): 155-167.
Dynamics of the Economic Spatial Disparity
in Coastal Area of China
ZHAO Lu, ZHAO Zuo-quan
(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pplied the method of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to project and visualize the spatial disparity of economy in coastal area of China from 2003 to 201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①the spatial disparity in coastal areas is mainly between the southern area and the northern area, and it is with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②the decreasing trend of the spatial disparity matches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the economic spatial pattern in coastal areas. The spatial range of GDP in coastal areas is obviously expanding while that of the population is contracting slightly,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patial gravity center of GDP and that of the population is decreasing; ③at the same period, the spatial disparit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China is reducing and is mainly between the eastern area and the western area, and the changes of spatial disparity in coastal areas have roughly similar trends.It is recommended to build the economic core area in the region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which could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the coastal area, and to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in the provinces of Anhui, Henan and Hubei that are close to the domestic market which could coordinate the coastal economy with the inland to reduce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the country.
Key words: economic spatial disparity; economic spatial pattern;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 coastal area; China
[13] 曾庆泳,陈忠暖.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的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07,27(4):558-561.
[14] 刘卫东.经济重心地域迁移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J].经济地理,1993,13(2):10-15.
[15] 赵作权.国土空间经济分析理论与方法. 国土经济学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3-41.
[16] 李秀彬.地区发展均衡性的可视化测度[J].地理科学,1999,19(3): 254-257.
[17] 李国平,范红忠.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2003 (11):79-93.
[18] 樊杰,陶岸君,吕晨.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 87-95.
[19] 周民良.经济重心、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 2000(2):42-53.
[20] Lefever D W. Measuring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by means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26(1): 88-94.
[21] Robert S Y. The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 an updated tool for spatial description[J]. Geografiska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 1971(1): 28-39.
[22] Furfey P H. A note on Lefevers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J]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27(33): 94-98.
[23] Tellier L N. Project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North American urban system and laying the foundations of a topodynamic theory of spatial polarization[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95(27): 1109-1131.
[24] Burt J E, G M Barber.Elementary statistics for geographers(2nd Ed.)[M]. New York and London: Guilford, 1996: 76-112.
[25] 赵媛,杨足膺,郝丽莎,等.中国石油资源流动源—汇系统空间格局特征[J].地理学报,2012,67(4):455-466.
[26] 俞路,张善余.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 2006(1):7-12.
[27] 赵作权.地理空间分布整体统计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1):1-8.
[28] Lauren M S, Mark V J. Spatial statistics in ArcGIS[A]. M M Fischer and A Getis(eds.), Handbook of Applied Spatial Analysis: Software Tool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 Berlin, Springer, 2010.
[29] Wong D W S. Several fundamentals in implementing spatial statistics in GIS: using centrographic measures as examples[J].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 1999(2): 163-173.
[30] Gong J. Clarifying the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J]. Geographical Analysis, 2002(34): 155-167.
Dynamics of the Economic Spatial Disparity
in Coastal Area of China
ZHAO Lu, ZHAO Zuo-quan
(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pplied the method of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to project and visualize the spatial disparity of economy in coastal area of China from 2003 to 201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①the spatial disparity in coastal areas is mainly between the southern area and the northern area, and it is with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②the decreasing trend of the spatial disparity matches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the economic spatial pattern in coastal areas. The spatial range of GDP in coastal areas is obviously expanding while that of the population is contracting slightly,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patial gravity center of GDP and that of the population is decreasing; ③at the same period, the spatial disparit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China is reducing and is mainly between the eastern area and the western area, and the changes of spatial disparity in coastal areas have roughly similar trends.It is recommended to build the economic core area in the region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which could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the coastal area, and to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in the provinces of Anhui, Henan and Hubei that are close to the domestic market which could coordinate the coastal economy with the inland to reduce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the country.
Key words: economic spatial disparity; economic spatial pattern;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 coastal area;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