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明
【摘 要】本文从教研力的特性,教研力对于学校品质的意义、价值,影响教研力的一系列因素入手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解读,如理念、氛围、课研、课题、协作、习惯等,以期对学校品质的提升有所借鉴。
【关键词】教研力 学校品质 应然追求
何谓教研力?这里是指学校中个体、团队、集体所显现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研究实力与研究力量等的统称。
一所学校教研力的高低、强弱,往往是衡量或决定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准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研力就是教师的“教学力”,校长的“办学力”,学校的“发展力”,区域的“教育生产力”。所以,我们从教研力的视角来观照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行为、过程和结果时,就会发现教研力无处不在,融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或强或弱,或隐或显,或明或暗,往往以这样那样丰富而多变的方式显现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直接反映着学校教师及教师团队的教研能力和水平,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制约着学校发展过程中办学品位的高低和办学品质的优劣。如此,我们进行学校教研力的思考和实践,就显得意义深远。
教研力,它显现着这样的特征:
显性与隐性。显,露也。教研力有其“显”的一面,体现在诸如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关条例、制度等的履行,其作用与影响非常直接地呈现出来。隐,蕴也。教研力同时也有其“隐”的一面,它往往内蕴于人的思想、观念、理念等方面,非常内隐地持续作用、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往往通过具体的人或事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
全面性与系统性。全面性指的是学校教研工作的部署、执行都应统筹考虑各种关系、各个方面,都应关注并着眼于教研力。系统性指的是任何工作都有其内在的联系,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教研就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如同书法,落笔讲究轻重缓急,起承转合,看似形散,实则神聚。教研力讲究驾驭能力,讲究能有条不紊,稳步推进。两者体现了教研的高度与周密,应统筹兼顾。
具体性与时效性。具体性指的是教研力作用的对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往往是具体化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哪个方面未到位,都会一一呈现,因此,应分清主次,有轻有重。时效性指的是教研力作用于具体教学工作时,应讲究完成工作目标应有的时段限制,应讲究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指向性与独特性。指向性指的是教研力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在使教研者避免教研的盲从性的同时,能激发他们对教研的期待和达成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他们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独特性指的是教研力在指向于明确的工作目标时,因工作的内容、性质、要求等的不同而显现出差异性,必须讲究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
内驱性与外驱性。当教研力作用于明确的工作时,作为教研者往往呈现出甘与不甘,愿与不愿的状况,当教研者发自内心地甘愿去按照工作的目标、要求而投入教学研究,表现出较强的教研自觉性时,则是教研力的内驱性。当教研者面对教研的目标、要求不甘愿投入而又不得不去教研时,就带有了强制性的滋味,则是教研力的外驱性。两者都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教研中,影响着教研力的效果。
鉴于此,教研力,它理应成为学校品质提升的一种应然追求。对学校教研力的培育和提升,能使学校品质渐行渐高。所以,我们应该把握那些深深影响学校教研力的元素,如理念、氛围、课研、课题、协作、习惯等。
理念——教研力蕴于理念。理念,是重要的资源。一位教师,一个团队,一所学校,当置身于其中的人们以理念为自己的行为趋向和价值追求时,便会走向教研,走进教研,催生出教研力。由此,校园里涌动起一股向着办学目标的持之以恒的教学力,便催生着一场又一场的教学研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教学业绩。
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在“真教育”理念的引领之下,追寻理想的教育,让学校的教研之力充满着成长的气息,成为一种春风化雨的感召力,一种润物无声的浸润力,一种耳濡目染的熏陶力,一种顺其自然的生长力……追寻本真的教育,让学校教研之力行走在教育教学规律的大道上:尊重规律,遵循规律,向规律靠拢,按规律办事;教规律,教方法,使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生动地发展……追寻生态的教育,让学校教研之力充满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关注观念更新,教法改进;关注管理规范,减负增效;关注科学评价,发展特长……
由此,我还想到了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的“文化管理”,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的“教育就是服务”……从这一系列成功的学校个案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理念具有向心力、引导力、提升力。不管是个人、团队还是集体,我们都应该重视并关注适合其自身理念的酝酿与提炼,选择与确立。一旦确立,就要善于将理念贯注于学校的校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的建设中;就要善于将理念物化为一条条教学的具体举措,演绎为一个个教学的具体行为和一处处教学的具体场景……因为,理念之中蕴含着绵绵不尽的教研力,它是教研力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持续走向强势的重要因素。
氛围——教研力隐于氛围。氛围就是沃土,就是环境。良好的氛围,会以其独特的导向、生成、调整的功能,影响着其中每个人的发展与成长。
走进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优美的环境,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共同形成了浓厚的文化积淀。清代织造署的遗址,假山池塘中的瑞云峰,过去历史时期的建筑物,各届校友留下的纪念性建筑……这一切,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造就了令人羡慕的育人环境。
江苏省宜兴市的很多所学校都营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氛围之“路”——如有以生长教育为主题的“舒展向上”,有以竹文化为主题的“亮节向上”,还有“坚净”,“一个阳光灿烂得令人羡慕的地方”……一个个鲜活的办学理念和校训,学校愿景与精神如珍珠般镶嵌在校园里,在那里闪光;如鲜花般盛开在校园里,在那里芬芳。区域里的一所所学校无时不弥漫、充盈着自己所向往和追求的那个“味”,于是,学校的教学研究之力也就在那里得以催生和滋长。
漫步这样的校园,一缕缕浓郁的书香之气扑鼻而来,一阵阵典雅的文化氛围浸润全身,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环境、氛围对于校园的那种教育力。
鉴于此,我们以“教研力要相约教学氛围”为主题,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逐渐形成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研究氛围,构建广阔的淬炼教育智慧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懂得创造杰出业绩,在实现跨越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同心协力才是不可战胜的,更懂得帮助别人就是发展自己;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营造敢创、敢冒的氛围,懂得事业的发展,需要一群人,需要多层次的人才结构,让大家不断推出新观点、新做法、新经验、新课堂……
课研——教研力显于课研。课研,即对课本(文本)及其课堂的研究。在这样的时空里,我们凭借教研力,在开发文本的同时,将抽象的课程标准物化为一个个教学场景,以期实现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其间课堂上教学的效度多直接受制于教师的教学研究力。对课文及其课堂的研究,直接显现着教研力的强弱、大小。
江苏省宜兴市丁山小学,结合地域的茶文化特色,给“课研”起一个响亮的名字——“煮”课!“煮”课如煮茶。请看其流程:
一“采”——同课异构。将教案主备人的独立原创与博采众长相结合,其思路与采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解读教材,独采文本信息;搜集优秀课例,博采相关信息;了解学生,纳采生本信息。
二“焙”——集备成稿。亦如焙茶,温温然,所以养色香味也。切磋争鸣,温以服人;尊重主备,温以养味;兼收并蓄,温以致和。
三“烹”——同构异生。一“烹”理念,二“烹”策略,三“烹”语言。即根据集备稿于一次次的试教中反复地磨合,不断地斟酌,以经得起课堂的考量。
四“酌”——同案异教。多师共酌此课;多师反馈修改;送呈,审核归档鉴用。如此循环。
回顾整个“煮”课过程,确实是啜苦咽甘,令人回味。期间,学校教师的教研力也由此而渐高、渐强。
课研,它提升并彰显着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之力,它是学校教师的教研力得以持续地长进与提升,不断地显现与张扬之所在,是教师的练功“场”。我们要引导教师将自己的“功”练在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质量检测等教学流程的环节实践之中;练在学生、教师、文本、教材编者等课堂元素的把握研究之中;练在目标制定、目标达成及其间的过程行进之中……这种“功力”的长进之际,正是教研力的显现之时。
课题——教研力源于课题。课题源于教育教学中那些有价值意义的问题。课题是滋生教研力的土壤,是开发教研力的源泉。它对教学研究具有凝聚力,能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集中起来;它对教学研究具有向心力,能将人们的思维和实践吸引起来;它对教学研究具有提升力,能将人们的认识和操作水平提高起来;它对教学研究还具有引领力,能牵引着人们的教学行思往前跑,向上攀。而这一切都是基于教研,归于教研力。课题,它开发并汇聚着学校教师个人、团队、集体的教研力。
江苏省宜兴新芳小学有这么一群青年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到来之际,先后进行了《小学语文自主读写教学的研究》《小学数学主体参与式教学研究》《改变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等课题研究。他们以自己的班级学科为试验田,与课题同生共长,使自己乃至自己所属的那个教师团队的教研力也得到了迅速地提升,教师每年发表论文数十篇。试想,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一所仅40多名教师的乡村小学,它的教研力源自于什么呢?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课题!
因此,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我们应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把握理论学习、课堂实践、经验论文、教学常规、师德修炼等元素,可以持之以恒地“修炼”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研究力;对于团队或学校集体而言,应确立自身的最近发展区,把握“确立研究专题→围绕研究专题,上研究课→围绕研究专题,结合课例进行评议交流→围绕研究专题,交流近阶段的研究体会、困惑、经验总结或研究论文→根据交流情况,确定下次活动的主题”等流程,可以培育教育教学的研究力。如此,教研力可与课题相辅相成,同生共长。
协作——教研力提升于协作中。协作意味着互动、协同、交流,由弱到强、从小到大;协作蕴含着吸纳、合作、共赢,汇成博大。我深深地相信唯有协作才能提升教研力,才能铸就成功。我深深地相信团队的力量,懂得事业的发展,需要一群人,需要多层次的人才结构;懂得成功更青睐于那些能够做到如何将人们团结起来,从我到我们,结伴而行的人们。因此,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协作伙伴以及由此组成的团队。
在江苏省宜兴市进行国家级课题《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过程中,在实践研究上,采取了这样的协作策略:校际同类子课题构建课题协作组,校际结对帮扶,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室(教研室)校学科结对帮扶等。这样的协作,盘活并用足了全市各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教学区域推进,教学研究蔚然成风,教学研究的实力、能力也在协作的过程中得以动态地生成和发展壮大。
再如,由2012年至今在江苏省宜兴市小学范围正在进行的《小学语文“咬文嚼字”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由本市中小学教研室主持,依托学科骨干教师这一人力资源组建了一支由12个小组组成的学科讲学团,以“讲座+课例”的形式分区域协作讲学,在全市掀起了一场以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核心主题的教学研究。在此过程中,我们老师的、团队的、学校的教研能力,教研水准得以增强。
因此,我们须着力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协作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力:从课题的角度,可以同一课题捆绑式协作,同类课题联合式协作等;从学校的角度,可以结对帮扶式协作,教学共同体协作等;从学科的角度,可以学科强弱结对式协作,学科联合式协作等;从教师的角度,可以志同道合式协作,学术沙龙式协作……我们以那些有效的协作实践使自己的教研力渐行渐强、渐高!
习惯——教研力恒于习惯。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寓言《龟兔赛跑》告诉我们:龟拥有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而这种品质在具体的行为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往直前的优秀习惯。一两个哪怕是顶尖的优秀行为终究敌不过优秀的行为习惯。因此,优秀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应是一种习惯。习惯的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
江苏省宜兴市杨巷小学旗帜鲜明地确立了“习惯孕育优秀”的办学主张。对此,他们这样阐述着:何为教育?养成好习惯。习惯之于学生,乃人生启蒙。蒙以养正,必先规范。君子之学,贵于慎始。少成若天性,好习惯受益终生。习惯之于教师,乃行思集成。养德正身,敏思躬行。垂范引导,精进至诚。大教无痕,润物无声。习惯之于学校,是一种校园符号,一种行为方式,处事特征,是思想的印记,由细节而传神,不见其形状,却可感受其力量。
因此,当教研成为一种习惯,教研力也便成了一种习惯力,它将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并以其持续而恒久的力量支配着人们的语言、思维、行为等。
由此,我们发现,但凡优秀的教师、团队、集体,都有勤于阅读的习惯,向书本和他人学习的习惯,并在阅读与学习中成长。勤于实践、反思的习惯,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从一个新的角度,“寻找另外的办法”。有勤于协作、研讨的习惯。能够倾听同伴的声音,分享彼此的资源。有勤于积累、笔耕的习惯,在教学中注重观察、思考、积累,注重撰写自己教学的行与思。
为此,我们应该引导教师个体、团队乃至整个学校,着力于上述一系列优秀习惯的养成,让优秀的习惯成为催生、固化和恒久教研力的资源。
教研力,它是影响一位教师,一个团队,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学校品质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它的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教研力,应该是之于学校品质提升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影响教研力的因素还有许多,如个体的兴趣、动机、需要,领导的信任,工作的业绩,学校的文化等都会对教研力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探究它,将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
教研力,是学校品质提升的应然追求!■
【参考文献】
[1]胡金波.教研必须先行[J].江苏教育,2012.4.
[2]林格.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3]马晓洪.走向“真教育”[J].校长,2009.10.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