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 兼顾 并举

2014-03-19 19:19许芹
江苏教育 2014年4期

许芹

【摘 要】社会发展水平依赖于教育的发展水平,为尽快提升我国基础教育水平,国家既要大力普及大众教育,又要锐意推进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在内涵上是兼容并蓄的,在国家发展策略上是兼顾发展的,在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应该是并举推进的。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两翼齐飞是推进教育全面发展与优质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能力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兼容 兼顾 并举 大众教育 精英教育

一个国家的社会化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教育质量标准及其成果,而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及其成果的显现都体现在人的发展上。考量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水平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有素养的人的数量,二是人的素养指数的高低。这主要就是从群体、个体两个层面去衡量,有素养的人的数量可以通过大众教育来普及,而人的素养指数的提高则需要精英教育的培养。

在普通高中,这两种教育应该以何种姿态存在与推行,这历来都是个难题,也是教育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目前,包括教育人士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认知争论,实际可以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找到答案:这两种教育在内涵上是兼容的,在国家发展策略上是兼顾的,在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学术性高中)应该是并举的。

一、兼容: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紧密关系

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都是教育的基本形态,主要区别在于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大众教育关注的是群体,注重面上的普遍、普及和普惠;精英教育关注的是个体,注重点上的个人、个体和个性。本人对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看法是:两者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彼此兼容、相伴相生、相互促进的。

(一)大众教育是基石、沃土、氛围,精英教育是潮流、趋势、典范。大众教育能提升国民的整体素养,为精英教育提供可能性;大众教育在孕育精英教育,精英教育只有植根于大众教育的沃土中,才有可能取得预期成果,进而培养出精英,各类拔尖人才才有可能脱颖而出。与此同时,精英教育的独特理念、创新机制、思维方式对大众教育无疑具有极大的启示和引导作用,会引领大众教育体系的发展,带动大众教育不断改良,从而提高大众教育的整体水平。同时,精英教育也不能脱离大众,要在大众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精英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出社会的精英,而这些精英也会对大众教育乃至整个国家的教育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影响其性质与发展走向。

(二)大众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经阶段,精英教育是教育优化的必然选择。教育有其固有规律,并会受到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纵观世界各国,教育发达的国家必然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很发达。美国、英国为什么精英教育发达,因为经济发达,大众教育发达。中国为什么精英教育还不发达,因为中国的大众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从发展到发达是有过程的,大众教育就是这个发展过程的初始和开端,没有经历大众教育的普及、普惠,没有大众教育的积淀和反思,就没有精英教育的诞生和发展。精英教育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定是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经过大众教育的探寻和实践后的选择,也一定是社会发展对大众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国家的发展在达到一定高度后迫切需要精英教育所带来的强大“驱动力”,精英教育的培养成果可以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同时使人的个体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精英教育是教育优化的必然选择。

(三)社会有赖于经过大众教育、具有基本素质和技能的公民来推进,但是更加需要经过精英教育、具备卓越素质和修养的精英来引领。通俗地讲,我们需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大众教育的义务。全社会受教育、有素养人群的扩充,这是社会推进的基础与保障。但是我们更需要跑在前面带领方向的、才能卓越的领队,这是精英教育的责任。人是生而平等的,那是法律层面所赋予的人权。但是必须承认:在个体思维、能力上,人与人是存在差异的,甚至是巨大的。回顾人类发展历史,最伟大的自然和人文科学成果,都是极少数人类精英完成的;历史上多少亿的人来了又走了,都没有留下痕迹,而极少数精英人物,却留下了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所以,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预期成果是不一样的,终极影响价值也是不一样的,是有显著区别的。尤其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我们需要推动大众教育不断提高水平,让大众教育覆盖更多、惠及更广。同时,我们更需要回答“钱学森之问”,改革创新我们教育固化的体制和模式,实施精英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卓越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科学素质的精英,为实现教育强国梦而努力。

二、兼顾: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

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是二选其一,还是两者兼顾,这是世界各国都必须面对的难题。既然两者是兼容并蓄的,那就要找寻到合适的途径,从而兼顾推行。

(一)尊重教育规律,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我国的《教育规划纲要》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什么是大众教育、什么是精英教育,也没有明确阐释两者的关系,但是从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国家教育的发展端倪。从《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我国未来教育指导思想、总体战略发展目标的内容来看,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例如,关于我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述内容实际在强调教育不能脱离基本国情,我国教育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这是一个基本定位。关于我国教育的总体战略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包括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等”,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上述内容无不在强调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强调教育要为广大人民服务。因此,从我国现阶段教育战略的指导思想、目标来看,现阶段我国教育总体上是倾向于实行大众教育的。

(二)开设拔尖创新人才试点基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纵观《教育规划纲要》内容,在强调我国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强调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同时,虽然全文中没有出现“精英”二字,但是纲要全文有18处提到“培养创新型人才”或“拔尖创新人才”,并明确提出拔尖创新人才改革试点。“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拔尖创新人才”正是现在我国社会紧缺和急需的出类拔萃的精英型人才。把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提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来论述,是《教育规划纲要》最大的亮点和重要创新之一。

(三)以大众教育为主,兼顾精英教育。从这份《教育规划纲要》的亮点和创新来看,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是选择了以大众教育为主、兼顾精英教育的发展之路的。一方面考虑到现阶段国情,教育基础仍旧比较薄弱、大众教育仍然亟须提高水平。另一方面“钱学森之问”直指目前教育的弊端和无奈,这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教育规划纲要》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视也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新高度。最终的理性选择归结为一句话:国家的教育首先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促进人的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做到人尽其才;同时又必须正视个体的差异,注重个性潜能的发挥,营造培育拔尖人才的氛围和机制,提供与个人能力相适应的教育,最大限度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也正应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哲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内驱力”。

三、并举:普通高中的教育思考与实践

受经济发展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各省区教育发展也很不均衡。本人认为,江苏是东部经济发达省区,理应在大众教育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江苏的部分普通高中(学术性高中)理应把握好精英教育的实质和规律,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努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一)理念共识。学术性普通高中的全体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高中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奠基作用。高中阶段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拔尖人才基本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探索高中阶段“个人内在因素、教育过程、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政策制度”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性意义。而现实是,很多老师都片面地认为,高中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考上大学,大学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战场。实际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的特性,人才的涌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向下承接到基础教育,向上影响到高等教育,向远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高中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沃土,是人才成长的“孵育器”。这个基础不牢,要回答“钱学森之问”就无从谈起。

(二)课程共建。高中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现有高中课程大都为普及性教育,学科课程对创新人才核心素质的培养针对性不强。我认为创新拔尖人才素质要求: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有公民责任、批判思维、人生规划、健康人格、民主平等意识、合作意识、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所以,需尽快构建以拔尖创新人才素质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准确地说,高中不是定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应定位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和潜质,具有这样潜质的人,一旦条件具备,就会迅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从人才发展规律来看,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是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最佳发展期,没有承上启下的有效培养,就会失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宝贵时间和良好基础。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能以学生的分数、成绩或获奖多少作为培养目标和标准,而应该着力于基础素养和可持续能力的培养。要达成这个培养目标,就要围绕拔尖创新人才核心素质培养来构建有序、有效的课程体系。高中可以学习、借鉴高校的研究成果和办学力量,凭借恰当的“借力艺术”,实现“双高”对接。要打破教育体系各阶段之间的分割,通过家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的系统培养,将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向家庭、小学、中学延伸,使高中的培养方式从简单的生源输送提升到与大学联合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形成整体的、系统的优势。我校在探索课程改革时,以“三高对接”(高中——高校——高新企业)、项目研究(跨学科、跨国界)、课程基地、创新实验室等为着力点,着力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几年的实践,我们已初步看到了成效,学生的潜质得以发展,各类优秀学生不断涌现。

(三)师资共进。训练培养一支适应拔尖创新人才素质培养的师资队伍是尤为重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理念、知识结构、国际视野、个性化指导、跨学科教学、社会资源整合、教育科学研究等都必须有新的提升。高中必须提升教师创新教育能力,拓展和更新校长和教师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视野、观念和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这也就要求高中学校要真正重视师资的学术素养的培训,让教师在真正的培训学习中明晰教育理念,知晓培养方法。我校的“重回大学”“项目孵化”“种子教师”“国培计划”等综合性培训得到一批批受培教师的一致好评,他们都感慨受益颇丰。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这对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要提升国家的教育质量,要达成教育的国家标准,就既要大力普及大众教育,又要锐意推进精英教育。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两翼齐飞是推进教育全面发展与优质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的关键举措,是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能力的现实需要。

在普及大众教育时,我们要特别清醒地认识到精英教育的真正内涵与长远影响,继而能在条件许可的普通高中全力推进。“一项新事业,十人中有一两个赞同就可以开始了;有五个人赞同时已经迟了一步;如果有七八个人赞同,那行动就太晚了”。这是日本经营之圣、京都陶瓷的创始人稻盛和夫的创业、经营之道。对于大众教育、精英教育,国家教育政策已经明确了兼容之理、兼顾发展之道,若学校的发展条件已经具备,那么就要顺势而为,因为通往成功的道路总在施工中。这就需要有全新事业的开创者、探索者,以自己践行的经验与教训去启发、引领教育的全面改革与科学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天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