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营销策划专家和品牌管理专家叶茂中著文:
20年前标致曾经在中国推出一款经济型车——富康,可起早的鸟儿并非有虫吃,富康被桑塔纳和捷达爆的渣渣都不剩,原因就是,中国人天生鄙夷两厢车。这样的理念到现在仍在延续着,经典的307被强行加了个屁股,众多车厂推出的各种加长型适应中国市场,连宝马也未能免俗,以及现在SUV的热卖,尽管谁都知道在售很多的越野车根本越不了野。
对于企业来说,更是如此。谈到互联网,人人总绕不开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说到传统企业,就是格力、娃哈哈、海尔这样永远屹立在浪潮之巅的巨无霸,财富500强的名单最吸引眼球,而一个叫胡润的外国友人甚至通过中国人对“大”的无穷的好奇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成名了。
谁都想构建一个强势品牌,谁都想做一个大品牌,可是在没有任何基础,任何背景的条件下谈论“大”,是个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做企业家固然要有大理想,但实际的情况是,实现大理想的空间越来越窄了。所以马云的“小而美”和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扁平化等词一起,成为2013年的热门词汇。
其实“小而美”的概念早在2012年就出现了,马云在2012的网商大会和新加坡APEC大会上都提出了这一概念:“小而美”是未来电子商务的方向,今年的评选让人们看到了草根的创造力。淘宝更是提出了打造100万家100万营业额网店的计划。而接下来的一年里,“小而美”更是曝光率极高,从一个电商范畴的概念,成为了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好词,也顺利成章受到全社会的热议和追捧。
何谓“小而美”?小有两重含义,一是指项目不需要太多的人力物力就可以成功的启动,拿APP来说,现在一个四五人的团队就能拿出个像样的产品,一个项目经理、一个做UI、一个做IOS、一个做安卓、最后加一个测试工程师,想想那些各行各业的巨头们需要养活多少人才能保住竞争优势?
其次是“市场”的小,或者说目标市场的精准细分,在这点不管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是相通的道理,只有小才够灵活。
“美”,则指的是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将商业回归至消费者的原点,无论是产品的打造,还是营销和服务的个性化和双向性,都体现出了摆脱粗糙,追求细致的方向。这是人性化的商业模式向规模化、标准化的工业化商业风格的挑战。
真正能做到“小而美”的产品,会体现出各种大规模标准化模式所无法展现的优势。比如上海街头已非常成熟的24小时便利店模式,比起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这样的大型KA系统,自然是一只小小麻雀,但在这个几十平方的空间里,真正体现出了“便利之美”,消费者可以买到饮料、食品、生活应急品、烟酒这些常规物品,还可以收发快递、交水电费、为手机充值、买到彩票、电影票、还信用卡、提现、享受便餐……而且这些服务项目还在不断深化,不断开发中。从时间和效率上、对目标人群的体验友好性上,都深深打上了“小而美”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