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评委。曾为文艺评论杂志主编,报纸高级记者。现为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目前主要研究“80后”文学与新媒体文化。入选新世纪本领域最有影响的35篇论文,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入选“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
两次去江苏兴化,都是为了小说的原因。第一次是出席中国小说学会为兴化市挂牌:“中国小说之乡”;第二次是2013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会。虽然访问的目的是小说,但透过小说,我感受到的却是那一方水土那一方人对家乡文化的一分热爱,说“热爱”这个词有点过于庄重,有点官方,有点落套,准确地说,兴化人对于自己的本土文化是几分自恋几分骄傲,再加几分自强。
话题还是要从小说谈起——
市政协副主席刘春荣随意聊天地摊开兴化小说版图: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都与我们有关,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板上钉钉,兴化本土人;《三国演义》罗贯中是施耐庵学生,《水浒传》有几个古版本,其中就有师生共同署名的;《西游记》作者是不是吴承恩有争议,其中一说是兴化人、状元宰相李春芳的作品,李不但是吴过从甚密好友,而且点校过《西游记》版本,他也有这样的写作水准;至于《红楼梦》那是坊间戏言,进大观园的刘姥姥就是兴化乡下的——众人听罢,哈哈大笑。我则回房间上网查阅,果然句句都有出处,除了刘姥姥一例。
2012年第一次去兴化,除了有感于王干、费振钟、毕飞宇等一批响当当的文学名人都出自一个县级市以外,还有一个感动是这座十多万人的县级市区里,据说每晚有几百人在灯下写作。所以,兴化申请挂牌“中国小说之乡”有三点底气:一是古代有施耐庵、郑板桥、刘熙载、李春芳、韩乐吾等大家;二是今天有得了茅盾文学奖的毕飞宇等一批名家;三是有一大批业余作者,在孜孜以求地创作小说,这是一个不得不刮目相看的“文学人口”。最后一点我有体会,2012年那次我看到一套十几本“兴化小说丛书”,晚上临睡前翻阅了几本,翌日会上随口一说,会后被提及的作者上来交谈,热切的目光使我瞬间穿越到三十年前中国文学的“光荣时代”,已经久远,记忆却深刻如新。我的文学经历中类似的感动,似乎只有三十年前访问过的江西武宁和永修,陈寅恪和黄庭坚的家乡,那里也是全民写诗,有的一家农民居然有三代诗人,爷爷父亲儿子,古诗新诗现代诗,准确地说是诗歌爱好者,人们像赶圩一般地聚集诗会——昔日感动被兴化唤醒,从前的文学纪念又叠加了一层。
2014年初,会后迟一天走,我不但看了天下闻名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四大古典名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被誉为“东方黑格尔”的刘熙载的纪念馆和故居,还看了县城老城的四牌楼,那里的古今牌匾一块叠着一块,高高悬挂,令人敬仰。还看了兴化唯一的国家命名的文化古镇金沙沟。名人风景都在其次,最让我感动的是蕴含在民间的文化传统以及由此流露的自恋、自重、自强和那种让你羡慕的喜爱,我尽量避开“热爱”这样词,以便传达我的感动——从市文联秘书长韩世凯带我去看四牌楼,仰头指着最高的那块题有“东海贤人”的牌匾说,那就是我的祖先韩乐吾,敬仰目光发自心底;从同行的摄影家李群对郑板桥故居卧室糊窗纸上浮现月光下斑驳竹影的描述里,依然是对先贤艺术襟怀的由衷钦佩;从金沙沟鱼商姜宗洪带我去看祖屋那块风水石磨和那株紫薇树时夹着些微伤感的骄矜中,不难感受往事已逝的惋惜;我看书法家韩世凯的书法作品,最喜欢“下钓看鱼跃,开笼放鹤飞”一幅,俊朗豪迈气势与回归自然的情调也是兴化文脉的延续——涓涓细流,不择地而出;千年文脉,亦生动活跃。所以,我的这篇文字落名在“千岛菜花背后的本土热爱”,就是表明在兴化著名风景的后面存在无限生机,那些一方水土自古而来的人文传统,那些由古代乡贤孕育承传的一线文脉,构成他们的本土,他们的底蕴——兴化的话题很独特,也很大,千岛菜花与万亩垛田与苏北平原与里下河水乡,无论放大放小,都有多种价值。纸短话长,暂且打住。对本专栏最直接的启示即:本土文化是当下文学艺术创作最为要紧的资源之一,是标示是砥柱是文脉,是我们的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