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狂沙始到金

2014-03-18 22:01翟冬峰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4期

翟冬峰

摘 要:由于对“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观点的片面理解,有些语文课堂表现出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机械操练现象,封闭而单调。笔者在执教人教版第十册《将相和》中发现,语文不能排斥适度的拓展和多媒体辅助,只重书本,可能无意识中隔绝学生与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的联系。

关键词:注重语用 适度拓展 开放的语文 微课课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175-01

自从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纵观当下语文课堂,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的理解和诠释,使语文教学从“非语文”、“泛语文”中走向重语言文字的学习实践,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由于对“重语用”这个观点片面理解,有些语文教师不敢再用美轮美奂的课件、不敢再用动听的音乐;有些语文课堂表现出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机械操练现象,封闭而单调。这样的学习情景似曾相识,那是十几年前的语文课堂。难道我们的语文又要走老路?不是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课程建设的大势所趋。因此,我认为语文不能排斥适度的拓展和多媒体辅助,只重书本,可能无意识中隔绝学生与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的联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何能得到有效提高?这一点我在执教《将相和》案例中体会颇深,从研读文本到教学实施、教后反思,起承转折之间经历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心路历程。

1 起:贯彻课标何处是,分寸把握使人愁

人教版第十册《将相和》一课课后有一个选做题:如果有条件,可以听听或看看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录像。因此,课前我搜集了不少《将相和》的京剧、戏剧资料。仔细辨别,我发现京剧《将相和》选段非常丰富,特别是唱词和独白很有韵味,内涵也很丰富,个人认为是非常不错的课程资源。但选择哪一段,用在课堂哪个环节上却成了难题。全拿来吧就成了京剧赏析课,耕了音乐老师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好多老师也认为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弄些乱七八糟的京剧、戏曲有什么用?老师们的意见是中肯的,可我一直认为语文本来是门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要想不使学生感到语文枯燥无味,只有通过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深入研读,脑中越想一团乱麻,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多么想能有“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灵感。

2 承: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正在纠结中,小语会副理事长吴立岗在接受采访时的几句话让我眼前一亮。他说:“前两年多媒体课件运用得过滥了,多媒体可以用,但要运用得及时恰当。立足文本、简约有效才能体现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出现课件牵着课堂走的现象。”

吴教授说得好,只要抓住“立足文本、简约有效”这个原则,我的教学就不会出轨。考虑再三,最终选了《廉颇闻言暗思忖》这个选段的一段唱腔、一段独白。这一段录像说明廉颇明白了自己原先的行为是会陷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道理,正如独白中所说“我老朽糊涂哇!”表现了廉颇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不是个人的行为,是一种关乎国家利益的行为。独白的文字很直观地展示了武将廉颇直爽的性子,即意识到自己错了,马上就改正!这样,一位对国家、对百姓负责的人物形象就自然而然树立起来。课文原文相对简单,引入廉颇的内心独白,可以与课文形成呼应,是课文的生长点。如果它本身是文本的省略点,再进行拓展就会适得其反、喧宾夺主。比如,如果把廉颇登门向蔺相如请罪的京剧唱词也引入进来,就会剥夺学生想象的空间,就会成为败笔。经过以上斟酌,我坚定地认为本课京剧资源的引入恰如其分。

3 转:深思熟虑效如何,课堂成败见分晓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绪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负荆请罪”图,特别是人物的动作与表情,想象他们会想什么,做什么,说什么。学生充分交流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为了将他们的感受升华,我播放了精心选择的京剧《将相和》选段《廉颇闻言暗思忖》。一段铿锵有力的对白把廉颇那颗为国为民的心表达得淋漓尽致,深深地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一致要求学一学这极具震撼力的京剧对白。“自古将相不和,国家必受其累。那时秦王来侵,我这无谋的老朽死不足惜,可怜这千千万万老百姓,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误国殃民之罪,俱在我一人的身上,我问心何安,于心何忍。”听着这略显稚嫩的童音,看着一张张一本正经的脸,我怎能不相信学生们是真正理解了课文!这不能抹杀京剧《将相和》音像资料的功劳。

4 合:回首课堂来时路,岂无感慨在心间

细思量,我执教本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充分利用微课,再现了课文情境。课文为了呈现情境在文中配了插图,这其实是编者为课文教学留下的一个空白点。如果我们能找到比插图更丰富更准确的音像资料,给学生带来的震撼就会更大。《将相和》中为“负荆请罪”一段的配图,正是这样一条线索,吃透编者意图,学生成功地感受到了将相爱国情操的精彩一幕。《将相和》音像资料在辅助教学中的成功让我深信语文课堂需要音乐、图像的衬托。文学作品的欣赏需要领悟,小学生年龄小,仅仅通过文字理解来体会意境的确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们需要借助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但语文课总归不是音乐欣赏课,因此我们需要精选资源。比如,在教学《秦兵马俑》时,可以播放激越的战鼓声创造战场气氛,让学生在战鼓声中读出兵马俑战阵巍峨的磅礴气势。在战鼓声中写下自己的想象。而不能用播放《兵马俑》纪录片来代替文本的品味感悟。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真没想到,小小微课,却给了我和学生立足文本、简约有效的课堂拓展。

(淄博市张店区潘南小学,山东 淄博 255000)

参考文献:

[1]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师,2010,(11).

[2]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利用多媒体[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