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 李蓬勃 付明祥 李向可 黄艳
摘 要:根据信阳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信阳市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权属架构、区域分布规律,并着重分析该市的地类变化趋势。针对信阳市的土地利用特点,提出发掘土地利用潜力的建议。为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施科学决策服务,也为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提供依据。
关键词:第二次土地调查;地类变化趋势;土地利用潜力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234-02
一、信阳市概况与第二次土地调查背景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处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南连湖北,东临安徽,总面积达18 915平方公里。该市位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优越的自然条件宜于多种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生长繁育,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和四大红麻生产基地,信阳毛尖茶叶饮誉海内外。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信阳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有土地调查成果已难全面满足新形势下经济宏观调控和国土资源管理的客观需要。信阳市人民政府根据省人民政府的部署和安排,于2008年5月启动了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至2009年5月全面完成外业调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信阳市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信阳市土地利用状况,满足该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调查成果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分析
2009年信阳市共有土地1 891 561.36公顷,信阳市的土地结构主要由七部分组成。其中耕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4.39%,林地面积占22.8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占11.3%,园地面积占3.56%,草地面积占3.14%,交通运输用地占2.06%。
(二)土地利用权属结构分析
信阳市集体土地较多,有1 750 307.01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2.53%。国有土地只有141 254.35公顷,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全市没有权属不清或有争议的土地。
(三)区域分布规律分析
从区域分布规律看,耕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4.39%,分布在全市广大农村;工矿用地集中分布在城镇、村庄和独立工矿所在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1.3%;园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56%,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丘陵地区;林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2.85%,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丘陵山区;交通运输用地主要是农村道路、高速和各级公路;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在自然河流、坑塘和沟渠。
(四)地类变化趋势分析
地类变化分析是对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个大类进行对比分析,对于标准发生变化的地类,对比分析无意义,在此不做统计分析。
2008年的变更数据与2009年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对比可知信阳市的地类变化趋势,农用地增加17 679.04公顷,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5 708.99公顷,未利用地面积减少30 795.32公顷。各地类的具体变化趋势和原因分析如下。
1.农用地变化趋势和原因。(1)趋势分析。信阳市2008年变更数据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对比,农用地总数增加了17 679.04公顷。其中,耕地增加48 120.87公顷,园地增加26 972.34公顷,林地减少23 808.89公顷,草地减少7 438.75公顷,其他农用地减少26 166.53公顷。在其他农用地中,农村道路增加6 065.18公顷,坑塘水面增加5 195.38公顷,沟渠减少4 483.1公顷,设施农用地减少4 856.87公顷,田坎减少28 087.12公顷。(2)农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与分析。信阳市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原因有四个:第一,田坎系数减少。信阳市耕地系数比一次调查减少约3%左右;第二,由于种粮直补等原因,由农民自发开垦荒山荒地而成的耕地大面积的增加;第三,信阳市大部分县区属丘陵、山区地貌,图斑破碎,线状地物和零星地物较多,由于对零星地物在此次调查没有硬性要求必须调查,这样就造成很多细小的零星地物和线状地物流入耕地里,无形中增加了耕地的面积;第四,农民自发的农业结构调整,将产量低下的园地及枯死的林地整理成耕地,由此增加的耕地也不在少数。
信阳市园地面积增加是因为茶叶在信阳市园地面积增加中所占的比重增大。其主要原因是信阳市为“信阳毛尖”主产地,信阳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茶产业,各地种茶积极性很高,浅山丘陵地带均种植茶叶,从而导致林地减少而园地大量增加。
信阳市林地面积减少,原因是由于林木林地的流转政策,改变了林地的结构。不合理的退耕还林林地重新调绘为耕地是林地减少的一个原因。
信阳市草地面积(天然牧草地和人工牧草地)减少,主要原因为大量的其他草地被农民自发开垦为耕地或园地。
其他农用地中,农村道路面积增加是河南省村村通工程建设所致;坑塘水面增加是因建筑业的发展使砖瓦窑厂普遍增多,后改造为淡水养殖用的渔塘;信阳市沟渠用地面积减少,原因是用于旱涝保收的沟渠系统随着农村道路的完善其用地面积不断减少;设施农用地减少是农业结构调整造成的;田坎用地减少是第二次土地调查采用新的田坎系数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詳查与这次调查对田坎定义的不同,导致田坎地类消失。
2.建设用地变化情况和原因。(1)趋势分析。信阳市2008年变更数据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对比,信阳市建设用地增加25 708.99公顷。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28 072.14公顷,交通运输用地减少474.27公顷,水库水面减少230.2公顷,水工建筑用地减少1 658.72公顷。(2)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与分析。总体上建设用地总量增加。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在信阳市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反映了信阳市的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发展水平,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25 708.99公顷,交通运输用地、水库水面和水工建筑用地都有所减少。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的原因在于:城镇建设规模扩大;村庄外扩张严重,信阳市建设用地增加主要集中在村庄用地上,增加原因一是小集镇的发展致使乡政府所在地急剧扩张,二是新農村建设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村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同时,村庄用地面积增加也说明近年来信阳市村庄整治工作力度不够。
采矿用地量在减少,一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作为乡镇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砖瓦窑在各地大量兴建,侵蚀大量耕地,随着矿产资源枯竭,部分采矿用地被废弃,砖瓦窑停产后没有及时复垦;二是随着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乡镇企业在经历了粗放发展以后生存困难,逐步被淘汰,土地废弃现象突出。近年来 “三项整治”等项目,把原有的砖瓦窑厂及工矿废弃地整理成耕地,造成了采矿用地的减少。
交通运输用地总量减少,主要是因为公路用地减少了476.21公顷,民用机场、港口码头和管道运输用地都有所减少。而铁路用地增加13.68公顷,主要是高铁的开工建设;调查规程中对现状地物宽度丈量的规定也是导致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减少的一个方面。
水库水面及水工建筑用地共减少1 888.92公顷。耕地中陈旧的农田水利设施失去原有功能也是减少的原因之一;信阳市民们注意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减少人为工程建设对水资源的污染。
3.未利用地变化情况和原因。(1)趋势分析。未利用地包括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信阳市的未利用土地没有盐碱地;信阳市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交界处,气候温和,气温垂直分布差异不明显,其他土地中没有冰川及永久积雪。由于2009年地类中没有荒草地和苇地分类,地类标准变化的对比分析无意义,因此在该分析中不作考虑。信阳市未利用地减少30 795.32公顷。其中,河流水面增加1 766.97公顷,湖泊水面减少1 302.41公顷,滩涂减少7 031公顷,沼泽地减少222.19公顷,沙地减少2 031.9公顷,裸土地减少21 974.69公顷。(2)未利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与分析。信阳地处淮河流域,河流水面占地面积大,淮河在信阳地区的干流长300多千米,流经信阳地区数十条支流。第二次土地调查与2008年相比的河流水面的增加是与降水有关。
湖泊水面减少了1 302.41公顷,自然衰退、枯竭是其用地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裸地减少32.96万亩。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原来视为裸地的地类实际是开垦的荒地,现在已经被确定为耕地;二是被农民自发开垦为果园或者其他林地。
地类发生变化,除了极个别地类是因详查与第二次土地调查地类的认定不一致导致外,多数变化的主要共同原因是2008年面积计算采用的平面面积,而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面积计算采用的椭球面积,其次是因为年度变更调查不到位所致。
三、结论与建议
信阳市土地资源潜力匮乏,信阳市的农用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9.62%;除去不具开发潜力的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水利设施用地及开发成果很高、潜力有限的城镇村和工矿用地,市辖区内最具土地数量开发整理潜力的只有农村居民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中的路、沟、埂等非耕地所占比重很低,数量潜力极少。
挖掘信阳市的土地资源潜力实现土地的优化利用需要向居民点、违法违规用地、低效土地要潜力,优化利用的实质是依据土地类型本身的适宜性及其结构的差异,对于悖于自然生态结构的现状利用进行优化调整与安排,以寻求土地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的合理结构与布局,从而达到土地利用系统功能趋势的目的。要做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重要的是要注重土地的节约利用,改变当前信阳市农民宅基地超标,居信松散,致使居民点快速外延扩张的现状;加强对耕地数量和质量的保护,保护耕地环境是保护耕地质量和耕地产品质量的唯一途径;占补平衡、依法管地、持证用地等行政策都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好政策,要注重严格执行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刘纪远.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 张友全,宫辉力.北京市1990—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资源科学,2007,(3):206-213.
[3] 王爱琴,邓文娟,等.浅谈土地利用图集缩编制度[J].测绘与地理空间信息,2013,(7):169-170.
[4] 河南省土地管理局.河南省土地资源[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 朱华友.新经济地理学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机制过程及其意义[J].经济地理,2005,(6).
[责任编辑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