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宇
摘 要:20世纪初期,现代私人基金会以规模性、专业性、组织性而著称,通过对高等学校提供财力支持和研究导向,促进了美国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私人基金会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中介力量和非营利性部门,利用其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自由角色,秉着“志愿、慈善、公益”的精神,对美国高校有一系列的捐赠,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美国高校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基金会作为一种慈善机构,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卡耐基基金会为切入点,分析了美国的基金会对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推动作用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私人基金会;卡耐基基金会;研究型大学;民间力量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01-0103-03
美国是一个公民社会发达的国家,其民间力量参与支持高等教育由来已久,而私人力量更是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纵观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从殖民地时期的私立教派院校——哈佛学院(1636年成立),到建国后的赠地学院——康奈尔大学(1865年成立),再到第一所研究型大学——霍普金斯大学的成立(1876年成立),直至现代美国高教的特色产物——芝加哥大学的初级学院(1892年成立),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型与发展无不受到私人力量的大力支持。
南北战争后,美国政府财政困难,富商皮拔代捐款补助黑人教育,此后,“钢铁大王”卡耐基成立卡耐基基金会;“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成立洛克菲勒基金会;“汽车大王”福特成立福特基金会,类似的基金会都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美国的教育事业在群众的支持下,发展迅速。
1 卡耐基基金会发展回顾
安德鲁·卡耐基是美国工业化时代最杰出的企业家、慈善家,是19世纪末美国钢铁工业迅速崛起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是那一时代最重要的慈善家之一。卡耐基13岁就开始工作,勤奋努力而又独具眼光。在经历美国重大的历史时期——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他积极投身于美国工业化的各个基础行业。最具战略性的选择是在意识到钢铁对工业化经济的重要性后,他集中力量经营钢铁制造业,并最终成为美国钢铁工业巨人。1901年卡耐基把钢铁公司卖给摩根公司的时候,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从那以后,卡耐基全力推行他的财富哲学观念,以“促进知识的开发与传播以及它们在美国人民中的理解”为目标。卡耐基曾对他的好友约翰·莫利说道:“坚定而稳固地向着我们所认定的港口行驶,充满自信、理智思考,更为重要的是,要得以广泛应用。”1911年,卡耐基捐赠1.25亿美元成立了卡耐基基金会,而它的出现,使美国慈善事业有了改观。
1.1 20世纪20—30年代:促进研究,推动人类知识进步
在20世纪20年代,以卡耐基为代表的一批基金会改变了高等教育的长期政策:不是试图去加强和维持美国学院和大学宽广的范围,而是主要通过促进研究行为来推动知识的进步。随后,出现了一种把基金会的资源集中于具有战略重要性的以及仔细界定的目标上的趋势。除医药和公共卫生之外,推动知识进步的普遍目标尤其能够符合此类标准。
在这十年当中,主要的慈善基金会支持研究和提供奖学金的重新定位对研究型大学具有巨大益处,因为研究型大学在前几十年里产生的天然优势使它们逐渐成为了实现基金会目标的最有效的机构。
20世纪30年代,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依赖私人基金对学术研究的资助。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主要有:①这些基金是私有的,大部分来自基金会和富有的个人;②这些资源由从主要的大学、私人企业中选择出来的个人代管,通过像“国家研究评议会”这样的中介机构来协调;③公开声明支持优秀的科学,一般支持重要研究型大学中的知名科学家。但二战以后出现的联邦主导的研究经济部分取代了这些早期的编排。从此以后,大规模昂贵的科学任务将是政府的责任,研究经济的私人部分整体上必须适应联邦资助的科学在数量上的优势地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联邦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决策权在增加。
1.2 20世纪40—50年代:重点资助,推动研究型大学发展
20世纪40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基金会对研究型大学的资助基本上针对三个宽泛的目标:①医学和健康领域。战后的几年内,几乎一半的医学研究是私人资助的。②基金会通过资助可以加强大学研究体制的活动来促进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如赞助大学加强研究的辅助资源——图书馆;赞助大学面对问题时,及时进行研究——财政研究。③社会和行为科学的研究。
基金会促进人类进步的目标和大学研究人类的使命不谋而合,而且基金会和研究型大学在这一领域的行动,不用受政府支配。基金会对大学的投入所产生的效果,往往比国家投入大笔资金的效果要显著。因为基金会有以小搏大的趁势作用,可以引导其他的投入走上合理的方向。而单靠国家和学校的力量,无法把民间的单个的自发的力量整合起来。
1946年1—7月,卡耐基的官员们为了建立基金会之后的走向,经常开会,最后确立了几个重点的领域——教育、国际关系和社会与科学。后两者是1955年以前,基金会活动的主要焦点。
20世纪40年代后期,卡耐基基金会对国际关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基金会投入最多的是哈佛大学的俄国研究中心。这一投入占到了本领域研究投入的23%,其目标一方面在于吸引顶尖的社会科学家参与这一主题的研究,另一方面,需要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卡耐基基金会把区域研究和社会科学确立为战后重点发展的领域。在作了细致的评估之后,基金会认为区域研究政策的成功,取决于果敢的领导团队、大学领袖的支持和教师跨学科界限的努力,典型的代表是密歇根大学的日本研究中心。在这个中心里,语言和文化上的投入超越了学科的束缚。大学通过任命日本研究专家到几个系的方式来扶持该中心,使其发展壮大。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卡耐基基金会主要是通过社会科学研究评议会的工作来加强社会科学的研究。
1956年,卡耐基基金会的主席约翰·加德纳在他的年度报告——“大人才猎寻计划”中清晰地指出,人们非常关心国家教育体制的状况。受教育程度将成为决定人们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而美国的高等教育即将迎来大众化的时代。形势的转变决定了基金会的资助内容的改变。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卡耐基基金会有以下的资助内容:帮助有才能的人获得与他们能力相匹配的教育;促进研究生和专业教育的扩展;用通识教育计划来平衡过度专业化的趋势;扶持一小群一流机构,训练“最高级的专业、科学和学术人才队伍。”研究型大学在以上的资助内容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简而言之,保持研究型大学的水平和活力,是卡耐基基金会未来工作的重点。
1.3 20世纪60年代以来:捐赠减少,支持研究生教育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采用同样募集捐赠的技术,私立研究型大学所占有的高等教育慈善事业的份额逐渐减少。同时,基金会对这些大学相关的捐赠也以同样的方式减少。接下来的30年里,基金会给私立研究型大学的捐赠占总捐赠的份额,以及基金会给主要私立研究型大学的资助占其对高等教育总资助的份额都在下降。
在社会科学获得联邦资源之前,基金会最先资助的就是社会科学。然后,它们努力从财政上和学术上加强对私立研究型大学的赠款。之后,基金会支持研究生教育,它们提供资助给最有才能的学院研究生,帮助他们在处于领先的院系里获得博士学位。
虽然基金会在联邦政府资助的冲击下,对大学的捐赠有所减少,但各个主要的基金会的行动为研究型大学应然的独特模式给予了强大的支持。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点日渐清晰:排名相当的院系,主要竞争的是研究生的教育,以及围绕基础学科开展的学术活动。
2 卡耐基基金会的资助形式
2.1 卡耐基基金会捐赠项目
据统计,卡耐基捐赠于慈善事业的钱财达到3亿多美元,约占他所有财产的90 %.
从表3中可以看出,卡耐基慈善基金会具有的两大特点:①卡耐基的慈善事业以传播知识、促进文化教育事业为宗旨,推动了美国公共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公共图书馆体系的建立,对美国乃至世界的教育、科技和文化的发展都有巨大、深远的影响;②卡耐基把慈善事业以企业模式运作,注重科学性和长久性,开创了美国现代基金会的新理念。
2.2 卡耐基基金会对大学研究提供支持的形式
其提供支持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研究资金,即基金会对指定研究项目或研究建筑物的捐赠。②中介组织,具有代表性的中介组织有国家研究评议会、社会科学研究评议会和美国学术团体委员会。它们主要承担基金会的委托,对选取的博士后人员进行筛选,对小额援助性拨款进行分配。③新大学机构,投资和提供资金是建立新大学机构的前提。最先出现的新大学机构是卡耐基投资的斯坦福食品研究所,它于1921年为研究食品与生产、分配、消费相关的问题而创立。之后的典型代表还有耶鲁的人类研究所、芝加哥的东方研究所。④研究资助基金,主要是对大学学术人员的研究进行直接的资金支持。对于处在博士后学习期间的学生而言,得到一笔研究资助资金,无疑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可以让学生们迅速地学以致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尖端学科的发展。⑤直接的研究支持,主要包括小额的资助和项目拨款。小额的资助是对科学家正在进行的研究进行援助;项目拨款则为具体的研究提供资金。卡耐基基金会往往冒着直接赠拨的风险——花费很少资金,但却招来大批的申请。
研究型大学以其强大的科研实力、一流的师资力量、优秀的学生,在申请基金会的资助方面具有无以伦比的优势。同样,基金会“促进人类进步的宗旨”,也使得它们将主要的目光集中在研究型大学。
3 卡耐基基金会留给我们的思考
基金会作为一种慈善机构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根植于美国悠久的慈善传统和文明,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过独特的贡献。作为一种非官方的民间力量,它承载着美国“小政府、大民众”的深层文化理念,根据历史的变化活跃在高等教育大舞台的中心或边缘。以卡耐基基金会为代表的美国基金会,对美国高等教育大力扶持,是对殖民地时期以宗教名义实施教育使命传统的延伸,也是对当代美国教育追求教育公平的回应。基金会作为政府和学校之外的第三种力量,通过对美国的高校提供种种支持,推动了知识的普及,促进了研究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相比于联邦政府的行政手段,基金会的企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更容易得到学者
专家们的支持。卡耐基基金会不仅捐赠了2 811座免费的公共图书馆,还为大学的建筑捐款2 000多万美元,甚至对战争都有270万美元的专项捐款。毫不夸张的说,在卡耐基基金会的慈善行动中,研究型大学是其资助的重点,但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研究型大学,深入到美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反观我国,目前知名重点大学中最具有号召力的口号即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美国知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是我国高校奋斗的目标。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美国私人基金会的捐赠推动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这一成功经验,在政府和学校办学的主导下,探索一条吸引第三方力量参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一项目的方法。
为了吸引民间的力量进入高等教育事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①弘扬优良传统,重塑国民公益之心。我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乏“以天下为公”的精神,《大学》开篇就是“三纲八目”,要求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统一,即“天人合一”,国家和个体外在的活动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适应、合拍、协调和统一,不能拂逆天意去争己利,也不能漠视群意去谋私利。受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自唐宋以来,私人办学一直比较兴盛,书院众多。清末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发轫以来,延续了传统社会私学兴盛的传统。但现在,全国1 000多万家私企99 %从不捐助慈善事业,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捐助收入不论在数量上还是总经费来源的比例上都很微薄。所以,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私人基金会所蕴含的“志愿、公益、奉献”等理念的独特价值,挖掘本国的传统文化,重塑国民的公益之心。②完善捐助体制,确保善款流向高校。我国的法律体系还有待完善,实际上,公益事业中,缺少税收优惠激励,是我国企业与公众公益捐赠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完善捐款法制建设,依靠制度建设保障人们关心公益的美好之心,为善款流向高教提供最基本的制度保障,是当前我们不可回避的严峻现实。
参考文献
[1]陆月娟.安德鲁·卡内基研究——美国大企业家、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的思想与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2]Roger L. Geiger.To Advance Knowledge[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3]〔美〕罗杰·L·盖格.研究与相关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张斌贤,王国新译)[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4]谢秋葵.基金会: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5(3):96.
[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