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璋,朱 琳
(玉林市卫生学校,广西 玉林 537000)
护理实训考核是检验护生实践技能掌握程度最为重要、有效和快捷的手段,也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校护理实训是选择11个操作项目进行考核的,每学完一个项目学生练习2~3周后考核。虽然我们培养的护生专业素质总体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据实习单位反馈护生的缺点多为理论知识不足、应变能力不强、沟通能力欠缺等。为了提高护生的专业能力,我们对护理实训考核模式进行了探讨。
每个项目采取讲授—示教—练习—考核的形式,有利于护生巩固知识,但这种考核模式在护生看来毫无困难,只要流畅地做完操作,没有失误,没有超时,就可以拿到高分。考前虽然要求护生熟悉操作评分标准,按流程操作,但却无法体现教学和临床结合的原则。传统的考核模式评分标准虽然有“询问病人对操作的感受”等指标,但仍不被护生重视。部分护生只知道埋头操作,即使开口,也是以应试模式出现,照搬教师的课堂用语,到临床遇到不同年龄、病情、合作程度的病人就不知所措。
在传统的操作考核模式中,护生往往是把操作对象当作一件物品,并且这件物品是他们事先准备好的,会完全适合和配合他们,他们只要将技术流程快速呈现出来即可。但是实际护理工作需要护生了解病人各方面的需要,并及时帮助病人解决,而这些都未在传统考核模式中得到体现。如操作前未评估病人对操作的认知,满足其安全需要;操作中未观察病人的反应;操作后未询问病人的感受和对操作的满意度,这些会使病人降低对护士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对护士提供安全和全面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是非常必要的,护士需与其他医务人员共同协助满足病人及其家属的医疗需要[1]。传统的护理操作考核标准,对规范护生操作的严谨性和统一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会固化护生思维,使其思维被动,不灵活。如有一位护生在病人输液时,正好遇到领导检查,由于紧张,看着未戴手表的手臂调节输液滴数。护生不能快速适应临床工作,如为病人导尿,换成一次性导尿包就不能适应。另外,护生认为所做的操作就是执行医嘱,没有进行主动性护理。准备用物前忽略了对病人的评估,对病人进行操作前的解释是他们考前准备好的,千篇一律,如“1床,某某,根据医嘱我为您怎么怎么样”;不考虑病人的情况是否可以进行该项操作,病人是否愿意配合,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什么意外、如何处理等。
在传统考核模式中,考核开始之前,护生已经知道考什么、怎么考,所有护生考试内容都一样。于是他们会漠视医嘱,考核时不对医嘱,即使对了医嘱,也是走马观花,导致出现很多错误,尤其是配药操作。这些也是很多实习医院反馈的问题,所以很多医院儿科的配药操作不允许实习生参与。
针对以上问题,为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我们于2009年起对护生采用护理实训简易流程操作方法进行教学。参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张新平、杜国香、曹伟宁主编的《护理技术》和广西卫生厅编写的《55项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编制了我校校本教材《护理实训简易流程》和考核评分标准。
重新制定的评分标准由四大部分组成:操作前准备(20分),操作流程(60分),操作后评价(15分),回答问题(5分)。其中在操作前准备阶段强调对病人的评估,评估主要是提高护生对护理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其综合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2]。通过提高评估部分分值,有效避免了传统考核中“重操作、轻评估”现象。操作后评价强调“正确指导病人;语言通俗易懂,态度和蔼,沟通有效,了解病人的满意度”。相对技术操作,评估这一块很灵活,可使护生认识到正确指导病人的必要性,从而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现在我们配备一床(病人)一病历本,护生考前不知道为什么样的病人进行护理,考核时抽取病历,为具体有姓名、年龄、身份和简要病情的病人进行注射、导尿、输液等。这样既培养了护生服务意识,也培养了护生的应变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针对儿科用药药物剂量换算容易出差错及护生换算能力差等问题,我们增加了药物剂量换算及吸药考核内容。考核时准备10瓶不同的药液和10种不同的药物片剂,随机抽5瓶药液和5种药物片剂,让护生根据医嘱配取准确的剂量。护生考前不知道考核内容,所以必须加强药物剂量换算知识的学习。这样,既加强了护生对于用药剂量准确性的认识,又提高了护生的药物剂量换算能力。
护理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学科,离开了病人,离开了医院,护生的综合能力就得不到提高[3]。我们安排教师不定期到附近的医院了解先进的护理设备,学习先进的护理设备使用方法;另外还聘请了三甲医院护士长到学校上课交流,带来临床最新知识和技术,使教育更贴近临床,为培养“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创造良好的条件[4]。我们尽可能将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甚至考核中。据此,我们调整了考核方式,将七步洗手法、特殊口腔护理、药物抽吸等项目列入必考范围;将部分操作列为抽考项目,如铺床、穿脱隔离衣、擦浴、用冰袋热水袋等。抽考是指考前通过抽签的方法确定护生考核的项目。同时,改革传统的考核用物,如把原来的导尿包换成一次性导尿包,把灌肠筒换成一次性灌肠袋,玻璃输液瓶换成塑料输液瓶,把输氧用的单侧鼻导管改成鼻塞或双腔鼻导管等。另外,以往护生在校操作练习,用物全部由实验教师准备,操作完毕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摆放和处置物品。因此,在用物处理方面,护生概念模糊,以致到了医院,面对陌生的环境,在准备操作所需用物时,出现手足无措、无从下手的现象[5]。对用后的医疗物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也是医疗物品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保障人们健康有着重大意义。对医疗物品用后处理进行科学管理,即用后医疗物品进行分类放置、消毒、处理,保证处理质量,提高废物利用率,可减少和杜绝医源性感染[6]。在传统的考核模式中用后物品一般使用一个弯盘盛放,而新的考核模式十分重视操作结束后的手消毒和用后物品的处置。
4年来,我们根据中职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对护理实训考核模式进行了反复修订,使之满足中职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培养的学生受到实习和用人单位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