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洪涛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雅安 625000)
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在校生已达1 000万人,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学校数量达到1 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0%;2011年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有66.0%的高职毕业生在民营企业/个体就业,15.0%在国有企业就业。近3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为全国850万个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1]。高职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明显提升,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也逐步提高。当前,高职教育正在从外延扩张转变为内涵建设,从“量”的增长转向为“质”的提升,从硬实力的比拼转变为软实力的较量。因此,应有机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从而提升高职文化软实力。
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教育理念、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办学宗旨、管理思想和行为规范。高职校园文化在具有大学文化基本属性的同时,还融入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突出了应用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等特点。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际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被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企业精神、道德操守、行为规范和发展目标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有着“文化”的共同属性,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素质提高为着眼点,都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教育功能与高等教育功能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是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企业文化。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日益密切,所以吸纳优质的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高职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职业”这一属性,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师资队伍、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实训条件、硬件环境、制度建设、学生活动、社会服务等方面体现“职业”的特点,形成符合自身特征,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高职教育特色。高职学生的成才和就业岗位需求决定了校园文化必须主动适应行业企业文化,而融合了行业企业文化元素的校园文化,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高职校园文化对接行业企业文化的过程,是双向导入和反馈互动的过程,融入企业文化,必将给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但发展迅猛,一些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片面强调规模发展和硬件建设,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校区扩建、规模扩大、硬件投入、教学改革、招生就业等显性元素建设,而对校园文化这种隐性元素的学习、思考、研究和打造就显得较为薄弱。校园文化建设出现重形式、制度、物质,轻内容、理念、精神的现象。一些高职院校在理解校园文化建设时出现偏差,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用文体活动、党群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代替校园文化建设[2]。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仍然停留在资源配置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校为企业输送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见习的场所。同时,作为学校主体之一的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不在少数,多数教师对企业情况陌生,虽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欠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需加强和拓展。在这样的现状下,理念、精神、文化方面的校企互动与交流就显得更为缺乏,从而导致了校园文化特色的缺失。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从而科学、准确定位。由于高职教育的职业化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必须融入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附属于学校的一种社会亚文化,在不同的高职院校应该有不同的特色,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从先进文化中吸取营养,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统领下对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机整合,结合学校特点,融入行业特色,形成体系完整、规范、系统的高职校园文化。
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学校与外界、学校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要通过制度文化培养学生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习惯,并促使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在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对接的过程中,要运用动力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使两种文化相互渗透交融。一方面,高职校园文化要借鉴企业文化,积极把现代企业的价值观念、思想作风、思维方式、奋斗精神、规章制度等纳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另一方面,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鼎力支持,要注重来自企业的反馈信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校企文化融合对毕业生产生影响的信息,企业、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等。在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具有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更有可能与企业文化产生共鸣,赋予高职校园文化新的发展活力,因而校企之间必须深层次地交流与渗透,并最终达到文化层面的相互交融,才能够使校企合作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
格调高雅、主题突出、内容健康、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而具有职业特征的校园文化是彰显高职校园文化个性和特色的重要体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高职校园文化活动应该呈现出职业文化的特点,要把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作为活动的重要目的,还要重视文化传播载体建设,以学报、校报、广播、网络为主要媒介的校内信息平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学校对各种媒体资源要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宣传载体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引导作用。同时,要注意挖掘企业的潜能,力争把校园文化活动的触角延伸到校外,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与企业、社区、媒体“联姻”,形成校园、社会互动网络,借助社会力量,在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强化专业技能培养既是学生的主体要求,也是学院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和企业的实际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模拟情景教学等,把企业用人标准融入教育教学和常规管理,按照校内实训基地岗位化、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应提前介入人才培养过程,包括企业文化的渗透,以期将企业的管理理念、职业道德等文化价值观有效注入高职校园文化体系之中,从而对高职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使高职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将来的职业和岗位,缩短人才从校园到企业的岗前适应期和过渡期[4]。同时,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实训、实验、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把行业标准、行业惯例、行业作风引进来,营造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使安全守则、制度要求、人才管理等方面尽可能与企业相融合,渗透相应的企业文化和行业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从而更早更快地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另一方面,安排学生走进企业、走进工厂,采用课间见习、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企业管理制度、感受企业文化,从而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同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马树超.2012 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汪长礼,李奇亮.从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相结合的角度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9):40-41.
[3]熊子健,陆恒,刘茂灿,等.社会资本理论视野下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10,11(2):94-97.
[4]严俊杰,汤忠义,段慧兰.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1):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