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酒与逃禅——论明末云南遗民文人的独特人生

2014-03-18 11:46:23张颂华普洱学院云南普洱665000
名作欣赏 2014年11期
关键词:嗜酒遗民云南

⊙张颂华[普洱学院, 云南 普洱 665000]

作 者:张颂华,普洱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外文学评论。

明朝覆亡造就了一大批遗民。云南地处褊狭,成为最后的抗清阵地而遗民聚集。近人秦光玉所著《明季滇南遗民录》收录了众多云南籍以及曾生活于云南的遗民,他们忠于明王朝,坚决不仕新朝,有的选择归隐乡里,有的选择寄身禅林,更有人寄情于酒,这些都体现了他们高尚的气节和独树一帜的人生气概。

一、贪杯嗜饮,身醉心明

明末清初的遗民在面对亡国之恨时,凭一己之力终无法力转乾坤,结果只能退隐山林乡野,退隐仍无法回避这种痛苦,最后只能借助酒精的作用图一时之快。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明季滇南遗民录》一书所载云南诸遗民中,多有“以诗酒自乐”“以诗酒自娱”“以诗酒自放”“纵情诗酒”者,略计其数,则近总数之半。可见,在遗民中,饮酒浇愁者,极为普遍,甚至可以说是他们人生的常态。而在众遗民中饮酒最盛者当数陈甲才。陈甲才别号旷仙,是陈佐才之兄。陈佐才《哭长兄》有序言曰:“因世变弃功名而不问,子侄不教以书,日夕以酒为事,痛醉时或哭或笑,或呼天叫地:‘我何不醉死!’云云。人有笑者,则云:‘我醉是醒,尔醒是醉。我不笑尔,尔反笑我?’迄今年近七十,果醉酒而故。”可见其嗜酒程度之深,与其说他是隐于山林,毋宁说他是隐于酒,酒精对于精神的麻醉是一种令人伤痛的寄身之举,其沉痛处正在于精神的不能释怀,正道是“将酒作姓”①。陈佐才虽没有其兄这般程度,但从其诗歌中透露出来的信息来看,也堪称赏。其《暮春有感》“嗜酒耽诗非得乐,栽花插柳自支吾”亦明言酒只是跟“栽花插柳”一样的一种精神逃避式的无奈寄托。明清鼎革后,作者“嗜酒耽诗”,聊以度日,白头时,回想当年也可称大丈夫,实是可悲可叹,其饮酒的意图也可想而知。其《读史》一诗更云“酷嗜诗和酒”的目的不过是为了“遗留姓与名”,嗜酒是为了邀名,似乎不过名利之徒而已。但是,在读书读到阮籍、刘伶等嗜酒狂人时,他既有会心之处,亦有不屑之情,“买穷一阮籍,卖贱一刘伶”显得何其气势浩然。而“英雄不浪死,豪杰肯虚生”的情怀又使他宁愿冒着被误解为争名好誉的危险也要表达这种英雄留名的志向。涉及饮酒之诗在陈佐才的诗集中自然不在少数,如《赠汉冲张老先生》《路边种梅》《老年》《赠周尔昌》等皆言涉于酒,草计其篇数,则大概佐才诗集十之二三尽如此。

除陈氏兄弟外,其他如钱邦芑亦嗜酒。钱氏虽出家为僧,但却丝毫不以佛门清规约束自己,所谓“浇创欲求千日酒”“十里寻香到酒家”“攀枝呼酒惟狂客”等等,这样的句子,列举者只是其中的麟角凤毛,从这些诗句也可以看出钱邦芑爱酒之情。钱氏饮酒虽不全关乎家国之恨,但其借酒浇愁的目的也显而易见。再如赵炳龙也是遗民当中的酒客,其作有《醉歌》六首,或说李白、杜甫,或言陶渊明、屈平,皆满腹愁肠无处诉,最后只能付之于酒杯。而《小楼》则描写鼎革后作者深居小楼之上,似乎立誓不履新朝之土;春日已深,但其内心依然如严冬,酒后耳热之际,昔日慷慨之志萌动,把玩久挂壁上的宝剑,心中只能徒生悲意;这份孤独无人言说,只能效仿陶渊明,吟哦成隐晦的文字,而尚不解事的孩子们却咿呀地模仿者自己,“小儿强解事,也学和陶吟”。整首诗都笼罩着强烈的悲慨,酒当然是解愁而又达不到效果的徒劳之举。

上述不过众多遗民中的几位,他们无非是想通过酒精来麻醉自己的神经,希冀着饱受亡国之痛的心灵能得到暂时的安宁。但贪杯嗜饮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使其心灵得到慰藉,往往是身醉心明,其心系故明的遗民情感无论何时都不可能忘却。

二、身在禅房,心念故国

文人参禅,僧人从文,自唐以降,成为普遍存在之现象,出入三教之中,精通儒佛道者辈出。若论文学与佛理联系最紧密者,则非诗僧莫属。佛理与诗歌之美使这类僧人诗表现出特异的主题内容及审美理趣。诗僧始肇基于慧远、支遁等人,及至唐代,诗僧为数甚众,《全唐诗》收有115人、2913篇作品,其出类拔萃者,则皎然、灵澈、贯休等人。至宋代诗僧群一度衰落,虽有参寥子道潜、觉范慧洪等杰出者,然彼等作品犹不如一般士大夫。明代诗僧复兴,钱谦益《列朝诗集》中收录元末至明末诗僧107人,可谓壮观。到明末清初,诗僧层出,而这不免与明清易代之社会际遇相关。严迪昌先生云“:甲申、乙酉之际,士林抱节守志之士和密图恢复事业者,为应对严酷惨烈的形式而愀然遁迹空门,寄身禅林的数以百计,于是诗僧辈出,为清初诗文化平添了一抹奇谲色彩。”②因永历入滇,地处褊狭的云南也感染了浓烈的逃禅习气。仅《明季滇南遗民录》所录的遗民140余人中,逃禅的遗民就有30余人。

这些遗民诗僧往往是先遗民而后僧人,遁入佛门,不是其看破红尘、参禅悟道的自然选择。发出世只是他们既用于避祸全生,而又能标明其从一而终、死不变节的操守的一种手段。他们大多并非真正皈依佛门,往往是外僧内儒。归庄《冬日感怀》云“:僧貌何妨自儒行,不需佞佛诵南无。”矛盾的思想和言行正反映了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孙可望十数次逼迫钱邦芑做官,邦芑一再推辞,不得已遂削发为僧,虽然后来又出山做官,但最终“遂避居鸡足山,号大错”。从钱邦芑僧服儒行的行为特征而言,他是一个不合格的和尚,遁入空门却抛不开俗世的恩怨,而这也正反映了遗民僧人避祸、守节的内心愿望。与钱邦芑类似者如费经虞,他于崇祯十九年被升迁为云南同知,时值滇中大乱,而自己家乡也残毁,他本想请上司改任,但上司不同意,最后他只能“发以示不返”,后来他辗转战乱十余年,定居扬州闭门著述。可以说费经虞并没有真正准备过要出家,只是逼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他并没有圆寂禅房,而是定居扬州,专心学问。再如吴鼎、净空和尚、玄珠和尚、轮庵和尚、朱蕴、思明、朱昂、陆天麟、邓凯、雷跃龙、曾高捷等,他们也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发,但从其实际行为及内心世界来说他们并没有放弃其儒生的信仰,他们只是以发修禅作为全身全德之计,这也正如王夫之所云“:君子有必去以全身,非但全其生之谓也,全其不辱之身也。”③

除由遗民而为僧者,尚有少数人于国变前已皈依佛门,经易代之变,亡国之痛而一变为遗民。如担当、苍雪、野竹等皆由僧而遗民者。苍雪(1588-1656) ,呈贡古城人,俗姓赵,原名读彻,初字见晓,后更苍雪,号南来,世称苍雪法师,七岁即随父祝发出家于昆明妙湛寺。万历三十五年(1607) ,苍雪离鸡足山,慨然远游,遍访名刹“,叩《楞严》于天衣,受十戒于云,受满分戒于古心律师。”④游历中,苍雪至金陵,跟随明季重振华严宗的高僧雪浪学习华严精义。后雪浪坐化,苍雪又参雪浪的高足巢松、一雨,并承一雨衣钵,与汰如并为入室弟子,学习唯识、华严诸家义谛。天启四年(1624) ,一雨坐化,苍雪始独立竖席讲法。甲申变后,苏州为清军所破,吴中法席顿息,苍雪亦努力弘法。顺治十三年(1656) ,苍雪应金陵宝华山见月大师之邀,强支病体疏讲《楞严经》,讲至二卷末则病倒不起,命其徒代讲,是年五月坐化于宝山,享年六十九岁。苍雪佛学造诣甚深,弘扬佛法,力振宗风,吴中佛法焕然一新。陈垣评其“为华严宗匠”⑤,钱谦益评其“讲《楞伽》……靡不推为鲁灵光也”。⑥郑敷教论曰:“苍公自滇南万里老吴中,主教事者数十年,咸谓‘苍公存而法存,苍公亡而法亡’。”⑦不独于此,苍雪于诗歌亦成就颇高,王渔洋称:“近日释子诗,以滇南读彻苍雪为第一。”⑧陈垣先生称其“僧能诗不奇,为当时僧中第一,或为当时诗中第一,则奇矣”⑨。甲申变后,苍雪目击沧桑,有感于国破家亡,生灵涂炭,佛法凋敝,作诗多黍离之悲,《金陵怀古》黄叶寺所映照的六朝萧条、白门钟声中的五更风雨、凤凰离去无物栖息的台边树、燕子矶上仍然停留的燕子,都在盗贼的劫掠中“一朝伐尽孝陵松”,伤心亡国之音,令人不忍卒读,而其遗民之心理自然流露。吴梅村评为“诗之苍深清老,沉着痛快,当为诗中第一,不徒僧中第一也”⑩。作为方外之人,本不参与俗事,但逢此国破家亡之际,不论方内方外皆有泫然为遗民。

酒、禅可以说是众多遗民在前朝已亡、新朝不可事的夹缝中安身、最后栖息之所,透过这两个世界,我们可以真实地体验一番他们痛苦而又执着的人生:诗、酒、禅是他们避祸全身的手段,也是他们与新政权不合作的表现;是他们人生困顿当中的无奈选择,也是其标榜节操的自觉行为。

① 陈佐才:《陈翼叔诗集》,《诗酒》篇,《云南丛书》版。

② 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页。

③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七,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1页。

④ 秦光玉:《苍雪法师传》,见于方树梅纂集《滇南碑传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89页。

⑤⑨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台湾弥勒出版社1983年版,第18页,第102页。

⑥ 钱谦益:《中峰苍雪法师塔铭》,见于方树梅纂集《滇南碑传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86页。

⑦ 郑敷教:《〈南来堂诗集〉序》,转引自陈垣《明季滇南佛教考》,台湾弥勒出版社1983年版,第102页。

⑧ 转引自秦光玉:《苍雪法师传》,见于方树梅纂集《滇南碑传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89页。

⑩ 吴梅村:《梅村家藏稿》五八,转引自陈垣《明季滇南佛教考》,台湾弥勒出版社1983年版,第102页。

猜你喜欢
嗜酒遗民云南
酒、谨记
当代作家(2023年12期)2023-03-21 06:33:08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画报(2021年11期)2022-01-18 03:15:40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画报(2020年12期)2021-01-18 07:19:20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16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西夏学(2017年2期)2017-10-24 05:34:22
陶渊明“性嗜酒”之原因探讨
文教资料(2017年4期)2017-04-21 02:13:52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蒙元时期金遗民研究——以金遗民的地域特性为中心
阮籍与刘伶嗜酒状态与原因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