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视角看中国学生的二语学习动机

2014-03-17 12:02刘冬梅
科教导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

刘冬梅

摘 要 学习动机被认为在学生的外语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对动机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在学生在二语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动机,探讨了动机失调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归因理论,并指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认知论 二语学习 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 概述

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Lambert 和Gardner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研究理论。此后几十年,二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从最初单一的社会心理模式,逐渐发展到多视角,多渠道的研究方法。事实证明,找到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来把握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能推动中国的外语教学事业。认知论的动机理论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动机,因此,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认知视角来分析中国学生二语学习动机,旨在为中国的外语教学寻求一些启示。

1 动机的认知视角及重要理论

1.1 动机的定义

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能否有效利用一切机会去使用或操练二语,它也决定着学习者参与二语学习的主动程度,以及学习者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Oxford 等, 1994)。 学习动机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对学习动机的定义却在不同研究者之间未能达成统一。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动机提出了不同的定义,笔者更偏向于Gardner 和Maclntyr对动机的定义。他们把动机分为三部分:达到目标的愿望,朝着目标方向的努力,以及对任务的满意程度。这一定义把动机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考虑到了综合目标,自身努力以及个人情感三个方面。这样全面的定义能激发研究者更全面的研究视角。

动机定义的不一致性反应出动机本身所涉及的因素很多,因此也就涉及到不同的研究视角、方法及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研究人员从生物视角提出了本能理论和需要理论, 从行为视角提出了驱力和强化理论,而更多的是从认知视角提出了多种动机理论,这些理论对二语学习动机研究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而认知论也成为当今主流心理学最有影响的动机研究。

1.2 认知视角的相关理论

认知视角关注的是不可观察但可涉入的现象。认知论认为,行为的源泉不是可观察现象,而是经过编码和输出而成为信念的信息。因此,认知论的动机建立在选择目标,决策,计划以及对成败可能性分析等认知过程基础之上。目前,动机的认知理论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认知失调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归因理论。

(1)认知失调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在《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提出来的。费斯廷格提出,每个人都有一个认知系统或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由知识、观念、观点、信念等认知元素组成的。所有认知元素之间存在三种关系,即协调、不协调和不相关。当认知元素之间协调一致时,人就会保持这种协调状态,觉得心安理得,不去改变态度。而当认知元素之间相互矛盾,处于不和谐状态时,人就会感到紧张、焦虑、不安,此时个体就会设法消除矛盾以减少或解除这种失调状态,使认知元素之间达成协调、统一。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对二语习得的认知元素应该包括:自身的母语语言知识基础,二语对母语体系的挑战和固有思维模式冲击,以及自己对掌握一门外语的决心和自信心。当这些元素之间协调一致,也就是学生本人能正确面对并处理好母语与外语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并能不断树立外语学习的决心和信心时,该学生就能保持一种安心、舒适的心理状态,并且坚持继续学习;然而,如果学生自身的母语语言知识薄弱且存在很多漏洞,当面临一门语法体系和思维习惯都迥然不同的外语,且每天需要背诵大量生疏的单词和语法知识时,自然会形成很多迷惑、不解,进而产生烦躁、焦虑和受挫感,最终也会因为对外语学习丧失自信而放弃学习。

(2)成就动机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后又经约翰.威廉.阿特金森于1963年将其理论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动机模型。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根据这一理论,在外语学习中,如果学生认为该任务对自己而言意义重大,则自身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他为掌握该外语而努力奋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内心更渴望得到的是成功。在这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即使外语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及挫折时,学生仍然能够坚定决心,为实现成功而继续奋斗。相反,如果学生未认识到外语学习对自身发展或未来职业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外语学习毫无用处简直是浪费时间,则他自身就不会产生强烈的追求成就的欲望,且很容易在遇到困难时半途而废。这样看来,成就动机对学生的二语学习影响重大。

(3)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成功与失败原因的看法与解释。该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海德认为个体的任何行为是由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维纳在70年代发展了海德的理论,他指出人们对成败的归因是行为的基本动力。

将韦纳的归因理论运用于二语学习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分析:当学生把外语考试中所取得的高分或优秀的演讲表现归因于自身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进而会希望以后继续通过努力感受到如此的情感享受;而如果学生将此类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对下次再获得成功以感受这种满意感的欲望相对就较低。相反,如果学生将考试的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

2 动机的认知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外语学习可以说是中国学生从小就进行的一项任务,而对外语教师来说,外语教学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指导学生取得满意的外语考试成绩?如何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技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外语教学进行了多项改革,教学工作者们也在不断地探讨优化外语教学成果的方法。作为一名年轻的高校教师,笔者认为从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上着手,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启示。endprint

2.1 教师多给学生正面和肯定的回馈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曲伟杰认为,教育的本质是“ 发现”,发现孩子人格中美好的东西,发现孩子的优点,发现孩子取得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根据动机的认知失调理论以及归因理论,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决心和自信心对外语学习效率至关重要。当他们从老师那里接收的正面反馈越多,自身的学习情绪就越高涨,参与的愿望就越强烈,情感动力就越大。相反,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否定,就会对外语学习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和恐惧感,逐渐失去学习热情和动力。因此,外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知识之外, 必须注意到自己的行为以及对学生的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关注学生所取得的每一次进步,多用正面的( 赞许或鼓励)语言,及时公开表扬学生取得的进步;多用期待、 认可、 信任的表情或目光向学生传递教师的情感态度;与此同时,在学生学习热情低落时,要及时了解学生内心想法,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情感目标,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2.2 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并建立恰当的学习目标

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当人的成就需要大于回避失败的需要,且任务处于中等难度水平时,成就动机最大。将该理论运用于外语教学中,学生应该正确理解外语学习的意义,并树立一个对自己而言可实现度较高的学习目标。作为外语教师,不能一味地拿考试作为逼迫学生学习外语的理由,而应该让学生自愿地接受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更多地让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甚至鼓励学生实地去考察或体验外语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价值。一旦学生明白外语学习对自身未来的职业和优质生活至关重要,就会大大增强对掌握一门外语的成功需求。同时,教师也应该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语言领悟能力,帮助学生制定适合个人的学习目标。太长远或过高的目标对学生的推动力不大,而应该树立具体的,短期内可见效的明确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达到最大的成就动机。

2.3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利用母语来促进外语学习

由上文可以看出,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时,自身的学习动力会被大大增强。因此,寻求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重要。对国内很多学生而言,外语是一门较难的学科,主要原因在于背单词痛苦,语法太难,生活中缺少运用外语的环境等。国内的外语教学工作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实践教学,自主学习模式,小班精品教学等等。受到认知动机论的影响,笔者比较倾向于利用母语来促进外语学习。根据动机失调理论,当认知体系的各个元素之间协调统一时,可增强动机,反之则导致焦虑烦躁,进而削弱动机。在学生的语言学习中,母语对其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而学生对母语有一种天生的安全感。当学生接触来自另一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体系时,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甚至是矛盾,会导致学生的迷惑,甚至受挫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能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尽量去分析与母语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清晰地进行比较和对比,不仅能加深对外语词汇及语法知识学习的印象,还能熟练掌握外语的准确运用,以避免一些中文式的表达。

参考文献

[1] 黄俐丽.论韦纳归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7).

[2] 秦晓晴.中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王志敏.乱花见欲迷人眼——浅析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定义.继续教育研究,2008(12).

[4] Oxford, R.L. & J. Shearin.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78):12-28.endprint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项目式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当代具-身嵌入认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应用价值
关于生物工程专业外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大学外语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基于联结主义理论的外语教学研究
微媒介在辅助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