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瑷琳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通过对铁路工程(工务)企业调研,以武汉桥工段为例了解到目前企业技术人员层次结构和各层次人才需求状况,见表1、表2。
表1 武汉桥工段技术人员层次结构
表2 武汉桥工段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
通过以上调研获取两方面的信息:
第一,企业人员结构。在人才技能等级方面,需求量最大的为高级工,其次是中级工和技师。中级工来源主要为高职毕业生和少部分初级工晋升,高职生工作一年或中级工连续工作满五年具备晋升高级工资格,高级工连续工作满两年或者在技术比武中优秀者可获得晋升技师资格。
第二,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线路维护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职生,占总需求量的90%,主要从事一线线路检查和维护岗位工作;其次为本科生,占9.5%,主要从事技术管理岗位工作;同时需要少量的研究生,从事现场重难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工作。
湖北区域培养该专业人才的院校有武汉铁路桥梁学校和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人才培养状况见表3、表4。
表3 湖北省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表4 各层次人才定位及培养现状
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起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专业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高技能人才培养目前只有中职生和高职生,还没有相对应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目前与本专业相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定位为本学科领域的设计和科研能力,尚无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目前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专业各阶段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具有较好的对接性,只是在课程内容和深度方面存在一定的重复和断层,需要企业、行业和各层次职业院校共同参与,准确界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各阶段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细化课程标准,实现本专业人才的系统化培养。
高速铁路建设与维护需要多层次、各类型的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该建立起多层次、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应发挥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学校发挥主体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要尽快发展起来,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同时还要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满足行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行业培养生产、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专业人才系统化培养离不开铁道行业的支持,在人才系统化培养方面更是需要教育部门、铁路企业及中高职院校共同参与完成。
当前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专业中职与高职之间难以顺畅衔接,应用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还没有启动,根源在于缺乏系统化的顶层设计,这是当前本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教育部门要根据高速铁路发展实际需要,研究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确定应用本科专业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做好专业设置的衔接,这是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第二,通过改革和完善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为各层次职业衔接教育从“入口”创造条件并提供保障。第三,铁道部门需进一步细化各级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引进的依据。铁路企业需根据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引进人才条件,不能随意划杠杠或提高用人门槛,把岗位适用人才挡在门外,造成人才培养和就业准入之间的不匹配。第四,各层次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应密切合作并加强与铁路企业之间的沟通,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根据岗位需求确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考核标准。
实现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专业人才的系统化培养,需要统筹确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各层次院校对其培养的人才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蕴涵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标准。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系统化培养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是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前提依据。
首先,职业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职业教育必须针对职业,面向岗位,各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充分体现“职业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标准,它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和教育等级,蕴含着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反映着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1]。只有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各层次职业教育才有存在的基础和存在的现实意义,也才能够协调发展。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定要有企业专家、行业人员的参与。通过对企业调研,掌握不同层次岗位所需要人才的具体规格与要求,包含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素质以及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要求,使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密切吻合,避免脱节。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速铁路工程施工、维护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无论是中职毕业生、高职毕业生,还是今后培养的应用本科生和专业硕士生,他们毕业后都直接面对铁路施工、维护第一线,直接为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服务。
其次,各层次职业院校之间要多交流与沟通,共同制定各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职业教育不同阶段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贯通性,统一规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层次院校要明确规定各自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共同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教学内容的相互协调,防止各层次职业教育内容的断层和重复。中职教育定位在有一技之长,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应达到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标准[2];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性、高技能性,强调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应达到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标准。应用本科目标定位是工程技术型或技术技能型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其中,工程技术型人才中的“工程型”应该侧重于工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核心词汇是“技能型”,即这种人才类型不但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必须能够具有针对某种岗位群或岗位的技术操作能力,应达到相应的高级工或者是技师的职业资格标准[3]。
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开发职业教育系统化课程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的衔接不是简单的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的相加,而是必须以企业不同层次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将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作为衔接的主线进行课程设置,最终建立起完善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必须联合高速铁路施工及维护企业,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职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围绕本专业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共同开发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以职业和技术为导向,瞄准职业岗位或者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围绕“课证融通”构建课程体系。把铁路职业岗位要求切实融入课程体系,实现中职课程标准与铁路初级、中级线路工及桥隧工职业岗位标准的对接;高职课程标准与高级线路工,桥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岗位标准的对接。
系统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路径为:通过职业岗位分析,通过调研和分析铁路企业高速铁路施工及维护专业不同层次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分别归纳其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分析从事这些工作岗位、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根据不同层次岗位的具体要求统筹教学内容,一体化开发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构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训项目以及评价标准有机衔接和贯通的课程体系。
1.课程标准的结构
课程标准的结构包含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学习情境设计、课程实施建议等六部分。其中核心部分是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学习情境设计两部分。课程内容与要求从学习内容、学习组织形式与方法、学业评价等几方面对教学基本要求、课程内容、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教学环节、课程考核、使用的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资料做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4]。学习情境设计部分包含课程具体的学习情境(或教学项目)设计,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时安排以及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等,对教学的指导更加具体。
2.职业岗位标准的结构
职业岗位标准是某个职业岗位针对劳动者的素质水平提出的具体要求,目前主要通过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认证证书来体现[5]。铁路线路工职业岗位标准包含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及比重表四部分。职业概况包括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环境、职业等级及鉴定要求;基本要求包括职业道德基本知识,职业守则,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设备、工具的使用、维护知识;工作要求包含职业功能、作业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要求。
3.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
职业院校课程标准要充分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但是高职教育不仅是一种就业教育,还需要兼顾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标准在制定时要高于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满足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6]。
课程目标的设定应当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完成,让课程目标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课程内容的选取应当围绕岗位工作任务,由铁路院校的职业教育专家与铁道行业等企业专家共同完成。相关人员共同分析研讨完成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并参照职业资格鉴定对职业素质,对设备、工具的使用、维护所应达到的要求,来确定课程学习内容、学习组织形式与方法、学业评价;学习情境的设计要依据课程目标,并结合实训条件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项目。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在专兼教师的指导下,在校内实训基地、施工现场完成高速铁路施工及维护施工过程中的计划制定、实施、检查、评定和验收等环节的工作,把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应达到的职业能力、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融入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项目的评价都要综合从知识、技能和素质多方面进行,同时充分参考职业资格鉴定标准。
[1]丁金昌.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12(2):86.
[2]李海宗,杨燕.中高职培养目标有效衔接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6):71.
[3]王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6):13.
[4]张松慧.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研究.现代企业教育,2013(20):137.
[5]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职教论坛,2011(14):16.
[6]姚庆文,丁辉.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11(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