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肖瑜,余伟波(湖北省襄阳市中医院筋伤科,湖北 襄阳 44000)
不同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刘肖瑜1,余伟波2
(湖北省襄阳市中医院筋伤科,湖北 襄阳 441000)
目的:观察分别采取颈椎定位旋转手法与颈椎非定位旋转两种手法加基础手法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的效果。方法:78例按就诊时间分为两组各39例,治疗组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加基础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非定位旋转手法加基础手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对照组8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定位旋转手法治疗较颈椎非定位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疗效显著。
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椎定位旋转手法;颈椎非定位旋转手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多由于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小关节位移、肌肉损伤等原因刺激或压迫椎动脉、交感神经而引起。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治过程中,颈椎旋转手法是最常用的手法之一,而旋转手法又可以分为颈椎定位和非定位两种扳法。我们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共78例,均为2010年1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患者,符合2008年4月在上海举行“第3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所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修订标准”[1],按就诊时间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35~64岁,平均42.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5年。对照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30~55岁,平均41.2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6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无颈椎严重畸形,无颈椎管狭窄,无推拿治疗禁忌症。
排除标准: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伴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及其他心肺疾患,高龄(超过70岁)、体质虚弱,MRA检查椎动脉有硬化、狭窄和有明显的解剖学异常[2]。
两组均用基础手法,参照《北京按摩医院诊疗规范》[3]。
治疗组另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定位时一般一手扶下颌,一手顶住偏歪关节的棘突或者横突,头被动的转向患侧,同时伴有前屈动作,然后两手做相反方向的瞬间发力。
对照组另用颈椎非定位旋转扳法。非定位时旋转扳法时多为一手勾住下颌,另一手扶对侧颞上部,先缓慢小幅度的行头部的旋转运动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然后乘其不备突然瞬间发力。
治疗每3日1次,5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效果。治疗期间停止其他所有治疗,并嘱避免高枕睡眠,避免瞬间猛烈转颈和长时间低头工作,并渐进性作颈项肌功能练习,如有不适及时复诊。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肌力正常,颈、肩、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旋颈征(-),椎动脉多普勒超声及转颈检查血流参数正常。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旋颈征(±),椎动脉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正常,转颈检查血流参数异常。有效:症状减轻,病情或疼痛略有改善,椎动脉多普勒超声及转颈检查血流参数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椎动脉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无改善。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主要症状与体征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主要症状与体征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TCD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TCD比较 (x±s)
由于椎动脉的直接受压或椎动脉受刺激引起管壁的痉挛导致椎-基底动脉系对脑干供血不全导致前庭系统功能障碍,越来越受到大部分学者的重视[5],而手法治疗是重要方法之一,虽然有人提出颈部手法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包括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但大部分为基础性研究或可能性的判断,很少有相关病例报道。同时,针对部分学者认为旋转手法容易致椎动脉内膜下撕裂、血肿、血管周围出血、血栓形成、椎动脉痉挛等危险因素[6],故在手法治疗前应做充分的评估,掌握好适应症,并在操作时精确到位,临诊时严格掌握其操作要领。
针对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的机理研究,目前仍然处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假说两个方面,诸如有调整椎间隙,重建颈段平衡,复位半脱位,松解粘连,减少椎间盘蠕变、改善微环境,镇痛解痉等学说。旋转复位手法旋转颈椎时,可以纠正因椎间失稳引起的小关节紊乱,使骨刺和被压的椎动脉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减轻或解除骨赘对椎动脉的压迫,缓解或消除椎动脉受刺激引起管壁的痉挛述机制有些已为现代医学所肯定,有些尚在探索中。
根据颈椎旋转手法从定位与否可以分为两类,非定位旋转手法和定位旋转手法。而两种手法的运用在临床上,不同派别的医家争论较为激烈。用两种不同的手法治疗对比发现,运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疗效要显著优于非定位旋转手法。原因主要由于定位旋转手法可以直接纠正解剖位置的偏歪,进行关节复位,从而解除偏歪关节造成的症状。而非定位旋转手法虽也可以调节椎间隙、松动关节,解除肌肉痉挛,但盲目性较强、效果不如定位旋转手法准确。根据朱定军等[7]从颈椎旋转时X线片对比观察发现,旋转时从下至上颈椎位移逐惭增大且相差十分悬殊,旋转幅度最大的是C1和C2,其次是中段,而下颈段幅度最小。说明采用非定位旋转手法时,更易曲张、牵拉、扭转椎动脉,致使椎动脉管腔变小甚至闭塞,从而影响椎动脉的供血功能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综合考虑,运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较非定位旋转手法更加适应于临床。
在运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时,定位的方法除影像诊断外,还可在椎旁寻找压痛点,或同时结合对比椎旁两侧肌肉的柔韧度和弹性程度是否对等因素。还有在运动中寻找错位关节的方法。同时结合相关解剖学研究[8],两侧椎动脉间距在C5处最小,C2处最大。椎动脉在C5处最靠近椎间盘,距C1~C2椎间关节外侧缘的距离小于距C2~C3椎间盘外侧缘的距离,C5~C6椎间盘厚度大于其他颈椎间盘。临床上,由于椎间关节错位、运动过度、滑膜嵌顿、骨赘压迫、椎间盘退变等因素更易导致C1、C2、C5处的椎动脉受压。综合考虑后,才能做到更准确的定位,使颈椎定位旋转手法治疗更加安全、可靠,取得更为显著的疗效。
[1] 李增春,陈德玉,赵定麟,等.第3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797.
[2] 陈立民,姚猛,孙崇毅,等.旋转手法治疗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性探讨[J].颈腰痛杂志,2004,25(5):320-322.
[3] 赖伟.北京按摩医院诊疗规范[S].北京按摩医院,2008:3,6,25-33.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97.
[5] 单云官,魏焕萍,杨少华.颈椎间管骨质增生的观察及其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2,10 (1):21.
[6] 聂章宪.手法治疗颈椎病进展[J].颈腰痛杂志,1992,13(3):122.
[7] 朱定军,李义凯.颈椎旋转时的X线片对比观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7,5(4):35-37.
[8] 高辉,戴玉景,刘兵.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解剖研究[J].中国骨伤,2004,17 (9):542-543.
Objective:To compare two methods′s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between taking cervical positioning rotation manipulation and cervical non positioning rotary with basic manipulation therapy on patients with CSA.Methods:The 78 cases patients with CSA according to the visiting time is divided into two group of odd array and even,which odd array are using cervical positioning rotational and even group is using cervical non positioning rotary manipulation with basic treatment respectively,to observ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ffect of treatment.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dd group was 9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even group was 85%,the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Compared with the cervical non positioning rotatory manipulation treatment, the cervical positioning rotatory manipulation treatment of CSA is more significant.
CSA;cervical positioning rotation manipulation;cervical non positioning rotary with basic manipulation
R244.181.55
B
1004-2814(2014)04-0315-02
201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