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探讨

2014-03-16 09:33黄建强林清文小敏陈景良周国平
中国医药导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上巨虚溃疡性结肠炎

黄建强 林清 文小敏 陈景良 周国平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广州510315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探讨

黄建强 林清 文小敏 陈景良 周国平▲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广州510315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目前认为和免疫调节紊乱、遗传易感性、感染及环境等因素有关。西医对于UC的治疗并无针对性的特殊方法,中医则显示出了明显优势。研究发现,针灸对当前普遍认为的UC的发病机制具有针对性的治疗作用,疗效快、效果巩固;针灸有着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通过对免疫、内分泌等多途径的调节治疗胃肠道疾病。基于以上诸多优势,针灸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个疗效确切、见效快、应用前景广泛的选择,但其作用机制仍在进一步探讨中。本文就针灸对机体的免疫、内分泌、肠动力及选穴配穴等前人研究的成果加以综述。

针灸;溃疡性结肠炎;穴位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简称溃结,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属于炎症性肠病(IBD)范畴,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黏液血便、腹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部分患者有肠外表现,包括累及关节,如肠病性关节炎,累及肝胆管的疾病,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还可以出现眼和皮肤的损害[1-2]。近年来,UC的发病率日趋上升,且无特异的治疗方法。对于UC的治疗,西医多认为与免疫、遗传、感染及精神神经因素有关,治疗方法包括激素、磺胺类和免疫抑制等,但总体效果欠佳,副作用明显[3]。现代医学对UC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已经历可近百年的历史,但对于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和免疫调节紊乱、遗传易感性、感染及环境等因素有关[4]。有研究表明,免疫调节紊乱UC患者Th1/Th2失衡,免疫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被激活后,可释放出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及细胞因子,使组织的炎性反应加重。遗传易感性因素主要表现在UC的发病具有明显的遗传性,实验研究表明双生子UC的患病率,同卵双生远大于异卵双生,流行学调查也显示,UC发病率以欧美国家为最高。感染因素主要是指实验研究报道UC患者可产生大量的抗肠道细菌抗体,与病毒感染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大部分学者认为,UC的发病与感染因素密切相关,但至今未分离出相关的感染因子;环境因素则表现在,吸烟,阑尾切除者易发生UC,饮茶、母乳喂养为UC的保护因素;高学历与城市人群中UC患者较多[5]。

中医称UC为“肠澼”,后世医家经过不断实践,多从“泄泻”“痢疾”“便血”“肠风”或“脏毒”论治[6]。西医对于UC的治疗并无针对性的特殊方法,中医则显示出了明显优势。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主要是将UC的证型分为湿热内蕴型、气滞血瘀型、脾胃虚寒型、脾肾两虚型、阴血亏虚型等。选择内服中药时,则根据证型选择,主要的方法有:清热利湿,理气止痛;疏肝调中,行气活血;升阳益气,健脾止泻;温补脾肾,固脱止泻[7]。除内服外,外治胃肠型疾病更是针灸的优势病种。主要因为针灸早期起效迅速,药物均需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吸收,一般需要几小时后才能达到血药浓度的高峰,从而起到作用,而针灸往往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8]。研究发现,针灸对当前普遍认为的UC的发病机制具有针对性的治疗作用,往往数个疗程后,疗效很快得以显现和巩固。针灸有着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通过对免疫、内分泌等多途径的调节治疗胃肠道疾病。基于以上诸多优势,针灸用于治疗UC是一个疗效确切、见效快、应用前景广泛的选择,但其作用机制仍在进一步探讨中。本文将对于前人研究的成果加以陈述,总结。

1 针刺穴位对免疫机制影响的研究

1.1 针刺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研究表明,UC当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失衡,促炎因子增多抗炎因子减少时,则会导致肠黏膜炎性反应的发生,同时免疫调节失衡促进炎症趋于慢性化。当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达到一种平衡时,机体才能维持免疫平衡,从而使炎性症状得以消失。因此,纠正紊乱的免疫机制是治疗UC的有效方法之一[9]。而一般治疗机制是降低促炎因子和增加抗炎因子。机体的促炎因子主要有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抗炎因子主要有白介素-10(IL-10)。Jong等[10]通过研究发现,针刺手二里和曲池穴能提高可溶性白介素-2(IL-2)受体的血清浓度;电针手二里还能降低血清中白介素-4(IL-4)及IL-6的浓度,减轻炎性反应,而电针曲池穴没有此效应。Wu等[11]通过使用人的结肠黏膜组织作为抗原,诱发免疫反应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模型,观察电针及艾灸相结合的方法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结果发现电针结合艾灸的方法能促进肠黏膜组织炎症的消退及炎症细胞的凋亡,同时,观察到白介素-1β(IL-1β)、IL-6及TNF-α在肠黏膜组织聚集出现下降。针刺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大鼠,能显著降低EAN大鼠血清中的TNF-α水平,抑制促炎性因子的水平,具有抗异常免疫损伤的保护作用,从而减轻大鼠的炎性反应[12]。

1.2 针刺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巨噬细胞是一种位于组织内的白血球,源自单核细胞,而单核细胞有来源于骨髓中的前体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皆为吞噬细胞,在脊椎动物体内参与非特异性方位和特异性方位。主要功能是以固定细胞或游离细胞的形式对细胞残片及病原体进行噬菌作用,并激活淋巴球或其他免疫细胞,令其对病原体做出反应。高脂血症大鼠处于炎症状态,巨噬细胞作为炎症阶段的主要吞噬细胞,它一方面造成脂质在血管壁的堆积,导致斑块形成,另一方面巨噬细胞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加剧斑块形成及其后的斑块破裂[13]。乐薇等[14]通过电针丰隆穴治疗高脂血症模型的大鼠后,大鼠腹腔内的巨噬细胞含量明显升高,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作用。朱梅等[15]针刺老年大鼠足二里、关元穴,对其肝脏巨噬细胞的功能进行研究观察,发现针刺可以使大鼠肝内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不仅表现在数量上增加,还表现在体积上增大,并且处于激活状态。

2 针刺对神经内分泌制的影响

在抑制炎性反应方面,神经系统也具有抵御炎性反应的功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小神经胶质细胞可以释放IL-4、IL-10等一系列的抗炎因子;在外周神经系统中,迷走神经兴奋时,胆碱能神经细胞释放乙酰胆碱,最终抑制TNF-α、HMGB-1、IL-1、IL-6、IL-8的产生,起到抗炎作用,这条以迷走神经为主的抗炎途径称为胆碱能抗炎途径[16]。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双向调节联系,免疫细胞上多有神经内分泌激素受体,多种激素可以影响免疫功能,而免疫细胞液可以通过合成神经递质和激素影响内分泌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紊乱与UC发病有关。并且,许多试验已经证明,针刺信息必须通过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入,才能发挥其增强免疫力的作用[17],因此,针刺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与神经内分泌机制密不可分。针刺可以影响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的生成和表达,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18]。

3 针灸对肠动力的影响

3.1 针刺对肠动力影响的机制探讨

目前的研究主要认为针刺影响胃肠动力学主要是通过神经通路来完成的。神经系统是胃肠运动发挥调节作用的主要途径,针灸对穴位的刺激信息通过经典的神经传导通路到达胃肠的效应器,对胃肠动力产生影响,使胃肠运动抑制或兴奋。此外,内分泌系统在胃肠动力学的影响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用针灸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过程中往往伴有胃肠道激素的升高或降低[19]。

3.2 针刺对肠动力影响的特征

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针刺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治疗结果很可观,针刺对胃肠动力的调节具有整体性、双向性、特异性、即时性及持续性。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显示,针刺能够整体调整食道、胃、肠的运动。同时可调节胃肠分泌、胃肠电节律以及胃肠免疫作用,效应明显优于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动物实验研究发现[20-22],针刺具有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能有效提高胃黏膜血流,减少生长抑素的生成,抑制胃黏膜生长抑素受体基因表达强度,促进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加速损伤黏膜的修复,明显降低溃疡模型动物的溃疡指数(UI)。针灸在治疗过程中所具有的双向性主要取决于机体原先所处的功能状态,即在胃肠运动及相关内分泌系统受到抑制的情况下起到促进作用,处于亢进的状态时,能够起到抑制作用。例如,针刺大鼠足二里和照海穴可使结肠肌电减弱的慢波频率增加,振幅增高,使结肠肌电亢进的慢波频率和振幅均下降[23]。针刺影响胃肠道动力的即时性主要表现在针灸刺激穴位的当时或很快就能产生明显的改善,持续性主要是指针刺的作用会维持一段时间,不会随着针刺的结束而消失。

4 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常用穴位作用的探讨

4.1 足三里穴配伍的应用

足二里穴是养生第一大要穴,名医华佗认为足二里能治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胸中瘀血等病症,《四总穴歌》中亦有“肚腹二里留”的说法。足二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下合穴,为土中之土,二焦气生之处,以其“合治内腑”的作用,使其经常被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彭楚湘等[23]研究足二里与内关、公孙、中脘配伍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作用。结果表明,足二里配伍不同的穴位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程度,作用最强、效果最好的穴位组合为足二里+内关+中脘+公孙。牛春风等[24]对腹部手术后患者进行足二里配伍治疗,得出电针足二里、上巨虚、内关可促进胃肠蠕动,防止术后肠粘连。

4.2 上巨虚的配伍应用

上巨虚穴位、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为大肠之下合穴,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位在大肠,因此上巨虚为治疗UC的重要穴位。临床研究表明,上巨虚穴可以明显地改善UC的临床症状,针刺有促进大、小肠功能正常化的作用,艾灸能增强胃肠黏膜的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和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炎症的吸收消散,甚至还能明显缩小溃疡面[25]。临床上还发现针刺上巨虚治疗术后肠麻痹的患者,可使单位时间内肠鸣音次数明显增加,肠蠕动增强从而有利于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

4.3 天枢穴的配伍应用

天枢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募穴。腑病取募,天枢穴有疏调肠腑、消食导滞、活血化瘀、止泻镇痛、理气通便作用。试验证明,针刺天枢穴和上巨虚穴后UC大鼠结肠黏膜的损伤得到明显改善[26-27]。

综上所述,目前,针灸已开始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肠道疾病,对于UC的治疗,针灸治疗较柳氮磺吡啶及甲硝唑片更为有效,且避免了药物治疗带来的诸多副反应。UC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针对目前普遍认可的免疫因素及精神神经因素,大量的临床及实验证明针灸对免疫因素及神经因素确有明显的疗效。针灸的刺激信息主要是通过神经传导通路。当刺激信息传递给免疫系统,则会导致,抗炎因子与促炎因子恢复平衡,从而减轻炎性反应症状,同时,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当针刺作用于穴位的刺激信息传递至神经-内分泌系统时,则直接导致胃肠道激素及消化液分泌的改变,利于消除炎症;当刺激信息通过神经通路传递至胃肠道的平滑肌时,则会对胃肠道动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所取的经脉主要是足阳明胃经及任脉经腧穴为主;使用频率最高腧穴主要为足二里、上巨虚及天枢穴。针灸治疗UC最大的问题是在取穴以及针刺手法的不统一,影响临床及相关试验结果的客观判断,甚至差异很大,有待进一步规范化研究。

[1]桑力轩,刘汉立,姜敏.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20):2249-2254.

[2]江学良,权启镇,王志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3):332-342.

[3]孙芳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446-447.

[4]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891-894.

[5]樊惠丽,陈玉梅.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2,15(1):228-230.

[6]马月.从中医浅析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23.

[7]王殿荣.中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境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142-145.

[8]周慧芬,王玲玲,衣运玲.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优势[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2):1-5.

[9]石云琼,刘少平,刘建国.针灸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2):11-12.

[10]Jong MS,Wang H,Chen SJ.Efects of electro-acupunetum on serum eytokine level and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 subpopulation at immune-relatedandnon-immune-related points[J].Acupunct Electrother Res,2006,31(12):45.

[11]Wu HG,Liu HR,Tan LY,et al.Electro acupuncture and moxbustion promote neutrophil apoptosis and in prove ulcerative colitis in rats[J].Dig Dis Sci,2007,52(2):379-384.

[12]董勤,詹臻,刘涛,等.针刺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TNF-α和IL-4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7):43-45.

[13]Stoll G,Bendszus M.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novel in sights into plaque formation and destabilization[J].Stroke,2006,37(7):1923-1932.

[14]乐薇,肖颖,黄浩,等.电针丰隆穴对高脂血症大鼠巨噬细胞ICAM-1、MCP-1含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3,28(1):3-5.

[15]朱梅,高洪泉,刘瑞丰,等.针刺“足二里”、“关元”穴区对老年大鼠肝脏内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6):52.

[16]Tracey KJ.Physiology and immunology of the cholinergic anti-infammatory pathway[J].J Clin Invest,2007,117(2):289-296.

[17]李锦宇,韩霞,汪晓斌.针灸免疫研究概况[J].动物医学进展,2008,29(11):107-110.

[18]罗志勇,刘水平.针刺对胃黏膜损伤家兔胃黏膜生长抑素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4,29(3):183-186.

[19]吴玲君,孙建华.针灸对胃肠动力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1,15(11):1436-1438.

[20]Wang H,Wang CY,Zhang JS,et al.Acupuncture therapy for experimental stomach ulcer and c-Fos expression in rat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5,11(35):5517-5520.

[21]张栋,王淑友,李顺月,等.针刺“足二里”对大鼠胃血流影响的激光多谱勒血流成像的初步观察[J].针刺研究,2006,31(1):43-45.

[22]Fang JL,Krings T,Weidemann J,et al.Functional MRI in healthy subjects during acupuncture,different effects of needle rotation in real and false acupoints[J].Neuroradiology,2004,46(5):359-362.

[23]彭楚湘,王灵,周国平,等.足二里配不同穴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作用的对比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1):44-47.

[24]牛春风,王志平.电针足二里上巨虚内关对大肠癌根治术后肠蠕动恢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9):924.

[25]李霞.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J].陕西中医,1996,17(1):34.

[26]秦明,饶志仁,黄裕新,等.电针上巨虚、天枢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延髓Fos和GFAP表达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2,18(2):17-23.

[27]刘洋.中药加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5):93-93,100.

Mechanism exploration about acupunct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HUANG JianqiangLIN QingWEN XiaominCHEN JingliangZHOU Guoping▲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510315,China

Ulcerative colitis(UC),as an unexplained chronic non-specific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s concerned related to immune regulation disorder,infection,ge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environment.Western medicine has no specific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UC,while Chinese medicine shows obvious advantages.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acupuncture on the pathogenesis of UC has targeted therapeutic effect,fast and reliable effect.Acupuncture has the overall concept of Chinese medicine.It regulate and treat gastrointestinal tract diseases by immune,endocrine systems and so on.Based on the above point of view,acupunct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UC is a choice,which is quick and effective and has extensive application prospects.But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is still under discussion.This paper will review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about acupuncture on the body's immune,endocrine,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acupoint selection and matching acupoint.

Acupuncture;Ulcerative colitis;Acupoint

R259.746.2

A

1673-7210(2014)02(b)-0166-03

2013-10-25本文编辑:任念)

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立项项目(编号20132185)。

黄建强(1964.11-),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胃肠外科及肛肠病工作。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上巨虚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Qi-acupuncture Therapy of TCM on Portal Hypertension
有“艾”更健康(三十九)
——用艾灸防治便秘(上)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Chize (LU 5) versus Shangjuxu (ST 37) in ra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辨证论治慢性腹泻型结肠炎45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