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远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128-01
大多数孩子讨厌写作,分析一下原因,其中有这样的一个主要方面:无处下笔、无话可写。尤其是农村孩子生活圈子小,学校、家两点一线,活动范围狭窄;老师、同学和家长三点一面,交流对象少。生活单调枯燥,见识面窄,学生脑中无物,面对作文当然无话可说、无处下笔。
要想写好作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走进生活中去,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没有生活的体验,就没有真切的感受,也就没有丰富的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作文教学必须立足课内,面向课外;立足课堂,面向生活;立足作文、丰富生活;充实学生的语言材料,拓宽学生的写作范围。《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农村的生活说单调却也丰富多彩:山村小路上与牧归的老牛作伴;山里溪边戏水抓鱼;菜园田野嬉耍玩闹;爬山摘果、下河游泳;春季踏青、秋季野炊;帮家人做做家务等等,这些都是农村学生宝贵的经历,也是最好最真实的写作素材。
教师不可到教学作文时才让学生搜肠刮肚地想素材、找素材、凑素材,甚至是抄素材,而是在平时就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有趣的事,记忆并记录下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最简单的方法,是写日记。让他们写身边的事,说自己的话,写实在的话,见什么写什么,干什么写什么,读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每人每周写作的最低量度。有了量度要求,实现日积月累以便于教师全面梳理总结,可起到督促引导作用。学生还不善于观察,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细节的观察习惯尚未养成,导致“可写的事儿满街跑,瞪着眼睛看不到,竖着耳朵听不着”。因此,给学生“任务” ,让学生带着“观察”的目光去寻觅,带着任务去思考,怀着兴趣去生活,快乐写作就能找到很多新颖实在的写作素材。
如何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老师要对学生授之以渔。
一、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组织学生更多参与生活
学生参与更多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积累较典型的写作基础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理解作文主题,组织作文素材,考虑作文结构,进而提高作文生活化程度。如组织学生开展“我的一次家务”“我参与的一次农田劳动”“我家里的动物”“我佩服他(她)”“他真行”等观察、演讲、表演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深入农村,扎实上好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培养,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三、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庄稼,让他们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实践的感受、品味收获的喜悦。如学会技能、享受成功;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甚至讽刺打击时的愤慨……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扩充容量。
四、指导学生描绘生活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童趣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最喜爱的主要方式,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因而学生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去描绘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活。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地充分展现。
(责任编辑 李 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