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秋,鲍海华,赵希鹏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影像中心,西宁 810001)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是由Hinchey等[1]在1996年首先提出的一种临床-放射学综合征,临床上以头痛、恶心、呕吐、痫性发作、视觉障碍、意识状态改变、精神异常和行为改变为主要表现。该病病因不明,临床诊断困难,可呈反复发作。以往对该病认识不足,现将本院2007年2月至2011年12月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并行跟踪随访的4例典型PRE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 16~65岁。4例患者中2例高血压(其中1例为家族遗传性高血压),1例患者自幼智力差,1例平素体健。临床表现:4例均以视物模糊为主诉入院,其中3例伴头痛,1例仅有视力障碍。患者均未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1例高血压患者在3年内反复发作,2007年初次发作时在外院行检查及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不详,2008、2009年再次发作2次,症状均为视物模糊,该患者第2次发病入院后临床诊断为多发硬化,行激素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加剧症状,停用激素后,行降压及营养支持治疗,该患者各种症状消失后出院,第3次发作症状及MRI表现与上次相同,仍行降压及营养支持治疗后症状消失,后行MR检查,病灶完全消失。该患者在第2次发病期间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脑血管无异常。
1.2方法 CT设备采用Philips 16层螺旋CT机。扫描方法:普通头颅扫描自听眦线向上连续扫描12层,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 mm;CTA检查扫描从颈根部向上达颅底连续薄层扫描,扫描层厚1.0 mm,床速0.4 mm/s ,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造影剂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370优维显60~80 mL,注射速率为3.5 mL/s,后追加生理盐水30~45 mL。扫描获得的原始数据传至ADW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层面重建(MPR)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重建。
MR扫描设备采用GE公司生产0.5T超导全身核磁成像仪,选用头部专用线圈行常规MR扫描,成像包括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的T1WI(TR/TE=320/18 ms) ,T2WI(TR/TE=2 800/110 ms),Flair像(TI =2 500 ms、TR/TE=8 800/140 ms);层厚、 层距均为10 mm;矩阵为256×256;视野24 cm×24 cm。1例行平扫后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射MRI造影剂(马根维显15 mL)后扫描。
4例患者均于发病后24 h之内行MR检查(T1WI、T2WI、Flair),均为对称性枕叶信号异常,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像呈高信号;病变同时累及灰、白质,症状消失后均恢复为正常信号。
2.1影像学表现 病例1:男,65岁,高血压(180~220/120~140 mm Hg),患者以视物不清、头痛入院,发病后12 h内行MR检查,表现为对称性枕叶为主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区,病变累及双侧顶叶,且同时累及灰、白质(图1A、B);CT检查显示双侧枕叶为主稍低密度影区,相应部位脑沟、裂变浅,提示病变区脑肿胀;CTA检查显示脑血管正常(图1C);临床治疗3周后,症状消失,再次复查MR提示病灶完全消失(图1D、E);1年后,该患者再次入院,临床症状及MR表现均同前次(图1F、G),增强无强化,症状及MRI异常信号均于治疗后消失(图1H、I)。
病例2:男,16岁,血压正常,患者以视物不清、头痛为主诉入院,查CT双侧枕叶及右侧小脑半球片状低密度影,相应部位脑沟变浅,提示脑肿胀(图2A);MRI显示双侧枕叶(右侧为主)及右侧小脑半球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边界不清(图2B),Flair像呈高信号;MR增强显示右侧枕叶及小脑半球斑片状及条状强化,病变同时累及灰、白质(图2C);经3周临床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出院,未复查MR。
病例3:男,24岁,自幼智力低下,患者诉头痛入院,血压正常;CT扫描正常;MRI显示枕叶小斑片状对称异常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经临床治疗后MRI异常信号消失,患者出院。
A、B:发病时T2WI、T1WI图像,双侧枕叶分别为高信号及低信号;C:CTA图像未见异常;D、E:治疗3个月后恢复正常的T2WI、T1WI;F、G:1年后,再次发病MRI表现均同前次发病时;H、I:治疗后恢复正常T1WI、T2WI。
图1病例1影像学表现
A:CT图像,双侧枕叶低密度影,脑肿胀;B:T2WI像,双侧枕叶高信号;C:T1WI增强,病变区线状强化。
图2病例2影像学表现
病例4:男55岁,家族遗传性高血压,患者仅以视物模糊为主诉入院,查CT双侧枕叶密度似略减低;MRI显示双侧枕叶(以左侧为主)小斑片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区。经临床治疗后症状消失,MRI异常信号消失,患者出院。
2.2临床转归 临床对于无高血压的2例患者仅行营养支持治疗;对于2例高血压患者,除营养支持治疗的同时进行降压治疗;以上病例在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3.1PRE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PRES是一种以症状和体征无明确神经定位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2]。病因不确切,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使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化疗、放疗,罕见病因有应用干扰素、输血、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结缔组织病等[3-4]。本组患者病例均为男性,除2例有高血压外,余均无上述其他病因,可能与本组病例数少有关。
PRES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明。对 PRES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两种推测:第一种说法认为由于各种病因使脑血管自我调节机制过度反应,导致脑血管痉挛,出现可逆性的脑缺血损伤[5]。但有研究表明多数患者并未见大血管痉挛[6]。由于大多数PRES患者不出现大血管痉挛现象,所以学者们普遍对第一种观点持否定态度而支持第二种观点,即:脑灌注压突破学说[7],当体循环血压突然升高超过大脑血管自动调节能力的极限,导致区域性血管扩张,即脑的高灌注,增高的脑灌注压导致血脑屏障破坏,局灶性液体、 大分子及血细胞外渗引起血管源性水肿和瘀点样出血,从病理生理学角度可看作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5]。另外大脑白质的毛细血管较丰富,结构较疏松,而当脑灌注压过高时,细胞外液更易潴留在此[8]。且大脑后部交感神经较前部缺乏,血管易处于扩张状态,脑血管阻力减低,故大脑后部白质更易出现血管源性水肿[9]。
3.2PRES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PRES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视觉障碍、意识改变、癫痫发作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见[10]。本组4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视觉障碍,3例伴有头痛,除上述症状外均未出现其他症状。视觉障碍与病变发生在枕叶有关,头痛与病变部位脑水肿所致颅内压升高有关。视觉障碍对诊断的意义更大,提示病变主要累及后循环系统供血的枕叶视觉中枢。
PRES主要影像学特点是病变主要分布于脑后部循环区,最典型的是双侧枕叶对称性病变。病变以累及脑白质为主,灰质也常可受累,MRI显示病变区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像呈高信号,其中Flair扫描还可帮助区别皮质和皮质下病灶。4例中灰、白质均受累。其中1例增强扫描发现病变区散在线样强化,提示病理改变不仅有血管源性水肿,而且合并血-脑屏障破坏。随着不典型病例报道逐渐地增多,发现该病变除以上典型部位外,尚可出现其他部位病变,如小脑、脑干、基底节,有时甚至在脑前部、颞叶等[11]。
PRES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是可逆的,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性改变。影像学改变重于临床表现是PRES的一个突出特点[12]。本病经积极有效治疗后,患者可于 1~2周内症状、 体征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可以完全恢复。但应注意与其他疾病如脑白质脱髓鞘疾病、静脉窦血栓形成、脑炎等鉴别。
参考文献:
[1] Hinchey J,Chaves C,Appignani B,et al.A 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J].N Engl J Med,1996,334(8):494-500.
[2] 王光彬,单瑞芹,赵斌,等.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CT、MRI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9):908-912.
[3] Singhal AB.Postpartum angiopathy with 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J].Arch Neurol,2004,61(3):411-416.
[4] Zar T,Samson W,Palmisano J.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 in a patient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and lupus nephritis[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7,22(8):2400-2401.
[5] Weidauer S,Gaa J,Sitzer M,et al.Posterior encephalopathy with vasospasm:MRI and angiography[J].Neuroradiology,2003,45(12):869-876.
[6] Richard B,Schwartz.Hyperperfusion encephalopathies: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 and related conditions[J].Neurologist,2002,8(1):22-34.
[7] 李春霞,王翠艳,杜怡峰,等.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7):708-711.
[8] Banerjee AK.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J].Postgraduate Med J,2001,77(910):551.
[9] Port JD,Beauchamp NJ.Reversible intracerebral pathologic entities mediated by vascular autoregulatory dysfunction[J].Radiographics,1998,18(2):353-367.
[10] 韩顺昌,张辉,郭阳,等.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20(3):161-163.
[11] Kitaguchi H,Tomimoto H,Miki Y,et al.A brainstem vairant of revesrible posteir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J].Neuorradiology,2005,47(9):652-656.
[12] Ugurel MS,Hayakawa M.Implications of post-gadolinium MRI results in 13 cases with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J].Eur J Radiol,2005,53(3):44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