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凯
(广东省兴宁市人民医院,广东兴宁514500)
论著/冠心病
88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临床研究
何凯
(广东省兴宁市人民医院,广东兴宁514500)
目的 对88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进行临床研究与探讨。方法 选择2012年10 月-2013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8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年龄方面的差异将其划分成为中年组与老年组,以高美仪Net12.0版十二导联动态心电监测系统为主要监测仪器,对88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24h动态心电图的方式进行监测,以不同时间段患者的平均心率、心律失常情况、心率变异、心肌缺血实际变化情况以及缺血时间等作为监测对象,并对监测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与分析对比。结果 给予88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24h动态心电图的检测之后发现,老年组患者在心律失常等方面的发生率要明显比中年组患者高,且心肌缺血时间大多分布于凌晨(0:00)到上午(8:00)这一时间段之内。结论 伴随着人们的年龄不断的增长,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等临床疾病发病率也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而临床中24h动态心电图相关检测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能使患者尽早发现其心肌病变,并在此基础上作为反映,予以早期干预,从而使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总体发病率得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并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生活质量,促使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各大医疗机构临床推广使用。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24h动态心电图;临床;研究
笔者对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88例的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根据年龄方面的差异将其划分成为中年组与老年组,对88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心电图监测,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88例,男女比例为39:49;年龄为40-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5.34)岁;病程在0.5-2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2±11.78)年。根据患者年龄方面的差异将其划分成为中年组与老年组,中年组年龄为40-59岁之间,共46人,老年组年龄为60-90岁之间,共42人。其中,11例患者为高血压,13例患者为脑血栓,10例患者为冠心病,4例患者为双侧中枢性瘫痪,7例患者为蛛网膜下隙出血,3例患者为脑出血,16例患者为心绞痛,10例患者为心律失常,12例患者为心功能不全,2例患者为心肌梗死。所有患者均得到医学鉴定,心功能控制等均符合国家所制定的关于心血管疾病的适应症范畴内。
1.2 方 法
以高美仪Net12.0版十二导联动态心电监测系统作为主要监测仪器,以不同时间段患者的平均心率、心律失常情况、心率变异、心肌缺血实际变化情况以及缺血时间等作为主要监测对象,对所有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24h监测,再以计算机作为媒介进行回放,找出记录盒中相关数据资料,并用“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对其实施24h动态性的分析。
1.3 心肌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
24h动态诊断之后,(1)如果ST段以下斜型或者是水平型呈现出来,且下移距离不低于1mm;(2)下一次发作时需要在前一次ST段基础上恢复基线多于1min;(3)ST段出现改变,且连续时间大于1min[1]。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个年龄段患者心律失常检测结果比较
给予88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24h动态心电图的检测之后,分析其心电图应用价值,发现两个年龄段患者心律失常检测结果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老年患者中发现有40例患者为房性心律失常,所占总人数的比例为95.24%;6例患者为窦性心律失常,所占总人数的比例为14.29%;35例患者为室性心律失常,所占总人数的比例为83.33%;11例患者为复杂性的室性心律失常,所占总人数的比例为26.19%;19例患者为复杂性的房性心律失常,所占总人数的比例为45.24%。而中年患者中有29例患者为房性心律失常,所占总人数的比例为63.04%;2例患者为窦性心律失常,所占总人数的比例为4.35%;19例患者为室性心律失常,所占总人数的比例为41.30%;7例患者为复杂性的室性心律失常,所占总人数的比例为15.22%;5例患者为复杂性的房性心律失常,所占总人数的比例为10.87%。老年患者在心律失常方面的发生率较之于中年患者有明显升高,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个年龄段患者心肌缺血高发时间
给予88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24h动态心电图的检测之后发现,所有患者当中,53例患者ST段出现明显的缺血性改变,41例患者为无症状型心肌缺血,0:00-8:00这一时间段之间的例数为32例;12例患者为有症状型心肌缺血,0:00-8:00这一时间段之间的例数为7例。可见,心肌缺血时间大多分布于凌晨(0:00)到上午(8:00)这一时间段之内。
表1 两个年龄段患者心律失常检测结果比较[n(%)]
近几年,我国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总数量正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心血管病属于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导致中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2]。由于心血管疾病有着较高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以及发病率等基本特征,不但对老年患者的健康存在危害,而且患上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还会随着其年龄增长,出现重要器官的功能减退,增加中老年患者的死亡率。再加之心血管疾病有着较为复杂的病因、较多的种类,例如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冠心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这种类型的疾病与营养方面的因素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该疾病已受到了业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3]。而采取相关措施给予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检测也显得十分重要。
当前,给予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检测仍以传统心电图监测方式为主,但是这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患者全面检测需求,也不能够多层次与全方位的反应患者24h内每一个时间段期间血压变化情况与心率变化情况,使患者整体临床诊断效率受到影响,还会给患者预后带来不利因素[4]。
24h动态心电图相关检测技术已经成为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有关指标检测的重要技术手段,具体检测内容非常全面,有24h内患者心电的活动信息等,以此方式促进医疗人员及早发现患者每一时段内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等异常情况,从而提高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诊断的整体准确率。这是由于中老年心血管疾病在发病流程方面还体现出较为明显的隐匿性特征,而尽管如此,24h动态心电图相关检测系统却具备非常显著的功能性特征,包括自动检测、动态展示、自动分析以及打印等,将其应用于科室临床当中,当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处于携带记录盒的期间,就可以对其心脏活动中心律的具体变化过程进行精确记录。由此可见,以24h动态心电图作为主要主要检测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等方面疾病诊断的有效检出率和准确率[5]。其中,对于短暂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心律失常、无痛性心肌缺血以及一次性心肌缺血等疾病类型的诊断工作中,24h动态心电图相关检测技术能表现出极为独特的应用效果,其临床方面的应用价值十分显著。
笔者将88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以实施24h动态心电图的方式进行监测,观察不同时间段患者的平均心率、心律失常情况、心率变异、心肌缺血实际变化情况以及缺血时间等。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后发现,老年患者在心律失常方面的发生率较之于中年患者有明显升高,且心肌缺血时间大多分布于凌晨(0:00)到上午(8:00)这一时间段之内。由此可以说明,患者年龄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而患上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等疾病的可能性与发生率均会上涨,而以24h动态心电图的形式全天检测患者情况,能提升整体诊断效率与准确率,可以此作为治疗和预后的评价资料,对于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具有明显功效。
综上所述,伴随着人们的年龄不断的增长,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等临床疾病发病率也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而临床中24h动态心电图相关检测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能使患者尽早发现其心肌病变,并在此基础上作为反映,予以早期干预,从而使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总体发病率得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并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生活质量,促使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各大医疗机构临床推广使用。
[1] 马为民,李乐工,宫荣杰,梁涛,侯彩英,吕小红,葛冬,余君荣.某部中老年干部2004年及2009年体检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2,11(04):301-302.
[2] 李东锋,杨汉东,杨波,闵新文,赵黎丙,唐红斌,王能.中老年脉搏波速度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 2011,28(10):697-698.
[3] 缪京莉,蒋红,侯晓平,刘波.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660例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2):1291-1292.
[4] 邓毅斯.761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3,13(13):34-35.
[5] 黄炜婧.108例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综合干预分析[J].健康之路,2013,12(04):356-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