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和欣
企业融资模式分析及风险防范
蒋和欣
纵观近十年我国经济发展,企业都是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期的主角。然而,充足的资金运转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也是企业能否实现项目正常运转的保障。企业要想得到稳步快速发展,必须通过融资这一途径来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但是,由于企业自身因素的局限,金融机构经营体系不完善,政府宏观协调职能发挥不到位等多方面束缚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具体而言,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主要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大方面,下一步要从强化信用意识,提升信用等级、建立和健全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强化贷款责任制、提高信贷员业务水平等方面做好企业融资风险的防范工作。
企业融资;风险防范
当前我国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展情况将直接决定着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主宰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向。纵观近十年我国经济发展,企业都是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期的主角。然而,充足的资金运转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也是企业能否实现项目正常运转的保障。企业要想得到稳步快速发展,必须通过融资这一途径来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但是,由于企业自身因素的局限,金融机构经营体系不完善,政府宏观协调职能发挥不到位等多方面束缚了企业的融资能力。
融资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为企业筹集生产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肯定会采用一些可行的方式进行资金融通,企业的融资模式按照资金的来源方向,可以分为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
(一)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一是指在创办过程中创建者所投入的原始资本积累,二是指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逐渐将留存收益和折旧等转为投资的过程,由初始投资形成的实收资本(或股本)、累计折旧和留存收益共同构成的。内源融资是指从企业的内部发掘融通资金的潜力,筹集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是企业在生存与壮大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外源融资
外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合理的方式向本企业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筹集资金,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包括获得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发行股票或债券等。外源融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需要借助一定的金融工具完成。
一般说来,外源融资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1.直接融资是指一些单位(包括个人、机构和企业)拥有暂时闲置的资金与资金暂时短缺需要补充的单位,两者之间直接进行协议,或者在金融市场上,由前者直接出资购买后者发行的有价证券,将闲置的货币资金提供给资金短缺的单位使用,从而完成资金在单位之间融通的过程。
2.间接融资是指暂时拥有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包括个人、机构和企业)通过存款的形式,或通过购买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手中暂时闲置的资金转交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中介机构以贴现、贷款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一)内源性条件缺失严重
内源性融资,实质是在企业内部进行自行融资的活动。影响中小中小企业融资的关键还在于企业自身,内部融资取决于职工信任度和企业生命力。从内源性融资因素来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贷款抵押物有限。在我国,银行把抵押和担保贷款作为主要贷款形式可以用来申请银行贷款的抵押物主要有房屋所有权、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申请银行贷款的质押物主要有船舶、汽车或有价证券、大额存单等。但在银行的实际操作中,可以作为贷款抵押物的主要就是房屋和土地,中小科技企业除了有设备和厂房,很少拥有其他可供银行抵押的物品,而且厂房和设备的数量又都十分有限,企业信用程度也不高,通过企业信用取得银行贷款的概率小之又小。
其次,融资信息不对称。由于中小企业往往存在经营不规范、财务不透明等现象,投资者对中小企业投资项目和产出效益了解不够清晰,对融资后资金用途及其过程监管把握不足,对中小企业主的能力水平和诚信度认识不深,出于风险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就会缺乏热情。其实,通过严格事前审查、规范合同条款、强化事后监督或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监管,是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但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数量不多,审查监管的成本就会提高,金融机构就不愿意像对待大企业那样花大力气、付高成本,贷款给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二)外源性融资困难
2006年央行就开始着手建设中小企业征信体系,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征信体系建设进程不快。中小企业发展快但生存期普遍较短,因此形成中小企业信用的变数太大。同时,工商、税务等部门不同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标准不尽相同,评价结果也不尽一致,评价后的信息资源也不共享。社会信用管理的法制建设滞后,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制度欠缺,在信用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大部分金融机构不愿意冒巨大的信贷风险。
由于中小企业可抵押物有限,银行往往要求担保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额担保代偿,这种失衡的风险分担机制,严重影响了担保企业提供担保的积极性,加大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度;而担保企业本身大多也属于中小企业,存在着诸多问题,担保机构少,资金缺乏,管控不严,整个体系缺少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
(一)强化信用意识,提升信用等级
信用等级是金融机构是否放贷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企业必须要重塑信用观念,重视信用等级,通过自身经营方式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提高企业在金融机构中的信用评级和在社会上的公众形象,这样才更有利于企业通过金融机构的信用审查。当然,对于一些财务报表混乱的企业,从实际操作意思上来说,必须彻底改善财务混乱的情况,增加财务报表的真实度、可信度以赢得金融机构的信任。
(二)建立和健全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提升企业的信用度,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企业发展有稳定、可靠、持久的资金投入,很好地解决其发展中的资金困难问题。实际上信用担保本来就属于风险非常高的行业之一,任何信用担保行为都必须经过严格分析研究,尽可能的防范和分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就目前情况来看,提高市场准入条件,对担保机构和担保人员素质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是一种有效规避风险的作用。同时构建全社会性的企业信用系统,对于提高企业信用等级,获得更多的资金优选权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三)强化贷款责任制
金融贷款机构应该针对于企业信贷配备专门的服务人员,强调贷款责任制和贷款激励机制,在各大金融机构中推行第一负责人贷款管理机制,督促信贷人员开展企业贷款专项服务工作,保证贷款激励机制的有效落实。同时,金融机构还要对信贷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水平进行定期考核与培训,切实提高这些贷款一线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从根本上保证企业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
(四)完善金融担保体系
长期以来,企业想要通过信贷担保的方式获得银行贷款都比较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企业规模较小,而且其自身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生产经营活动所要承担的风险过高。虽然现在国家已经推行了一系列的企业贷款扶持政策,同时要求社会担保基金或者金融机构要尽可能的去扶持企业,鼓励保险公司对企业开展信用保险业务,制定完备的信用担保体系,以分散企业生产经营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最大限度的提高其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几率。
(五)提高信贷员业务水平
当前我国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和信用社,而且国家政府提倡城市商业银行等小金融机构应该以服务企业为主。但由于企业自身结构和经营方式上的特征,使得对其开展信贷业务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加之我国企业队伍庞大,如何降低小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是一个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信贷风险的大小实际上与开展信贷业务的直接工作人员职业素养有着必然的联系,他们这些一线工作人员,是否能够在“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经营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所面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特点,灵活制定相应的信贷服务内容是关键。所以,各大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一定要重视信贷员业务水平,通过定期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实际业务水平。
综上,充足的资金运转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也是企业能否实现项目正常运转的保障。企业要想得到稳步快速发展,必须通过融资这一途径来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但是,由于企业自身因素的局限,金融机构经营体系不完善,政府宏观协调职能发挥不到位等多方面束缚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具体而言,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主要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大方面,下一步要从强化信用意识,提升信用等级、建立和健全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强化贷款责任制、提高信贷员业务水平等方面做好企业融资风险的防范工作。
[1]肖文君.研读中国企业融资困境与出路[J].金融与经济,2012(12).
[2]尹丹莉.当前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路径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05)67-68.
[3]王春世,崔柏波.中小企业筹资问题探讨[J].黑龙江对外贸易,2012(06),98-100.
(作者单位:深圳市轩冉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