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施弹性退休制度的可行性探讨

2014-03-14 15:59李晓晖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退休年龄人口老龄化

李晓晖

内容摘要:本文围绕影响退休年龄设定因素,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缓解养老金危机、保障经济稳步增长等方面论证了推行弹性退休制度的合理性,并提出制定清晰制度实施路径框架,设计公平、合理的制度内容,以及给予当事人退休时间的可选择权是弹性退休制度顺利推行的保障。

关键词:弹性退休制度 人口老龄化 退休年龄

一个国家的退休政策是要随着社会的经济状况、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的。我国现行退休年龄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客观实际,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应对加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有关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信息,由此引发各界关于退休年龄调整的广泛研究和热烈讨论。

国外退休制度改革情况及国内改革争议

目前人口老龄化压力较大的发达国家,为了减少养老金账户的压力,在退休制度改革模式方面也进行着积极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美国取消了强制退休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弹性退休制度,国家只规定最早的退休年龄为62周岁,最晚的退休年龄为70周岁,何时退休劳动者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由选择。德国实行的是拥有部分选择权的退休制度。劳动者在退休后可以选择参加半个工作日的工作,既可以让退休者有一个心理过渡和适应期,同时也可以缓解一些养老金账户的压力。

国外的改革经验引起了国内学者们的关注。结合我国国情,关于退休年龄制度改革模式的探讨也日益热烈。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主张保持现有退休年龄不变、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建议推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三大类。

延长退休年龄观点。持本类观点的学者主要有以下理由:一是我国退休年龄标准没有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而延长;二是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现状所带来的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矛盾需要延长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时间;三是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缓解养老金的压力;四是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保持现有退休年龄观点。持本类观点的学者认为确定退休年龄应主要考虑养老保障和就业两个因素。就目前来看我国预期寿命的提高幅度还很小,并且我国劳动力资源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和失业压力,因此改革的时机还不成熟。

推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观点。持本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在当前的退休制度下受教育年限越长其所参加实际工作的时间就越短,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然而一刀切式的延长退休年龄又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相冲突。

我国退休年龄设定的影响因素

(一)人口老龄化程度

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5周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例已达到7%,这表明我国人口结构已转为老年型。预测表明,到2020年,我国的老龄人口比例将上升到12%,到2050年达到峰值为23%,步入超高老龄社会。社会老年人比例加大,能够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劳动力的人口比例大幅减少,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做好未来劳动力不足的应对措施。对原有的退休年龄制度进行改革可以有效化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劳动力供求不平衡产生的压力。

(二)人均预期寿命

根据201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为73.8岁,其中女性预期寿命为75.6岁,男性预期寿命为72.1岁。而1980年时我国男女的预期平均寿命为66.3岁,其中女性为67.8岁,男性为64.8岁。这说明过去30年间我国人口预期平均寿命提高了7.5岁,其中男性平均提高7.3岁,女性平均提高了7.8岁。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人口报告《世界人口展望:2010版》的预测,预计到2025年,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将有望达到82.3岁。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人均预期寿命的显著提高为退休年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条件。

(三)养老保险基金储备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缺口大约为1.3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75年养老金缺口将达到9.15万亿元人民币。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具有刚性,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为了保证退休者的退休待遇只升不降,养老保险基金储备必然会受到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速,一方面直接减少了养老金的缴费人数,使养老金的收入规模减小。另一方面退休者从缴费者变成了养老金待遇的享受者,导致养老金支出规模大大增加。这种收少支多的状态大大加重了养老金的负担。

(四)劳动环境与工作性质

劳动环境与工作性质会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健康状况,进而影响到劳动者的退休年龄。一般情况下,劳动环境越好,脑力劳动的程度越高,劳动者所能持续工作的年限就越长,退休年龄就越晚。所以在制定退休年龄制度的改革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岗位的劳动者的特点做出正确的预判,以保证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五)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在长期劳动力市场上,退休年龄往往是政府用来调节劳动力供求的重要手段。当年我国每年的新增就业人员人数大约为每年1000万人左右,而市场每年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大概为800万个左右,供求之间存在很大的缺口,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尤其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如果提高退休年龄将更多地挤占其就业岗位。退休年龄是个敏感话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因此退休年龄制度设计中既要考虑已就业人员的现实利益需求又要减少对未就业人员的负面影响,以小的改革成本换取高的改革收益。

我国推行弹性退休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弹性退休制度是指允许劳动者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等方面具有某种较为灵活的选择弹性空间。

(一)弹性退休制度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本配置

首先从人的生理条件看,不同的劳动者即使处于同样的年龄阶段,身体状况不尽相同,其人力资本存量也不尽相同,对能够提供的社会服务质量自然也不会相同;其次从职业分工方面看,不同职业的特性不同,从业人员的职业衰减期和职业巅峰期也有差异。从事技能型和一般性工作的劳动者社会服务周期较短,一般呈现进入劳动领域早、离开劳动市场也早的服务特点。而脑力劳动者,如教师、医生等由于花费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物质投入进行培育,所以进入劳动市场时间晚,如果简单地按“一刀切”方式制定法定退休年龄制度,既不经济,也不公平。endprint

实施弹性退休制度,退休政策的制定按照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的个人体能状况和个人意愿制定。有利于劳动者理性地对人力资本进行再投资,其人力资本回收期也可以相应延续,能够较大程度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二)弹性退休制度有利于缓解养老金制度面临的财政危机

退休年龄的制度安排是影响养老金收支状况和社会福利负担的重要内生因素。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缺口年年增大,实行弹性退休制度是弥补养老金缺口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适当延长工作年限,增加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资金总额,更好地发挥统筹账户的代内再分配功能,不仅如此,实行弹性退休制度意味着工作年限的延长和给付年限的相对缩短。如果劳动者延迟停止工作,可以为社保基金继续缴费;如果劳动者延迟领取养老金,可以暂时减轻社保基金的给付压力。虽然劳动者在延迟退休以后,政府将提高其养老金作为奖励,但实际上该劳动者领取养老金的剩余时间缩短了。总的效应是有利于社保基金增收节支的。

(三)弹性退休制度有利于平衡各方面利益

退休年龄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制定和推行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社会上各种利益诉求的影响。未来的30年我国将面临老龄化社会加速、“人口红利”消失、就业形势严峻等不利因素的重重考验,如果继续沿用现有的退休年龄政策则无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冲击,如果实行刚性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则会对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威胁。而实行弹性退休制度,与延长退休年龄相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难局面,达到各方面利益诉求动态平衡的理想状态。

(四)弹性退休制度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即将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深度老龄化社会将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负面效应,这其中包括:劳动力比重下降、产业工人短缺、用工成本上升、企业竞争力下降、国民经济发展动力枯竭等。这种严峻形势要求我国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保障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和使用,在解决“就业难”的同时解决“招工难”的两难问题,而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劳动力供给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注重提高劳动力质量。让更多拥有智力资本和工作经验的劳动者延长在工作岗位上的时间,将智力成果尽快转化为物质成果,并且可以大大节省劳动者新老更替带来的时间成本,从而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

我国实行弹性退休制度的可行性建议

(一)制定清晰的弹性退休制度实施路径框架

养老金支出过高与就业压力过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退休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要想缓解养老金支出过高的问题就应该适当提高退休年龄,而一旦这样做就会给就业市场造成冲击,导致劳动力供过于求现象的加剧,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所以对于退休年龄的改革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要再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充分评估延迟退休对就业市场的负面影响并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将这一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鉴于此,推行弹性退休制度时要设计清晰的实施路径框架,渐进性地稳步推进。例如,可以以平均每5年2岁、每5年1岁的幅度适度调整女性与男性的退休年龄,到2025年末女性的退休年龄升至60岁,男性的退休年龄提高到63岁,逐步实现男女同龄退休。当然,这只是一个调整范围的设计,具体个人退休时间的选择应该交由劳动者个人决定。

(二)弹性退休制度设计要公平、合理

我国退休年龄制度的改革要以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各种利益集体的利益需求,使公共资源的再分配更加有效率,更加能够促进社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具体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充分保障每个劳动者都享有退休的权利和相关利益;第二,权利和义务必须对等;第三,退休年龄制度的改革要有助于增加中下阶层的劳动者改善收入状况,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有效防范社会结构固化风险。

(三)充分发挥制度的弹性特点以给予当事人可选择权

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改革必须要考虑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退休年龄的延迟与当事人意见之间的矛盾。由于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呈相对刚性,缺乏灵活的变通,因此在调整时会出现意见不一。针对这种现状,在调整退休年龄时应当借鉴美国的改革方式,实施弹性的退休制度,给予不同的人不同的选择,使之有更多选择的余地。这样可以减小退休年龄的延迟与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使退休制度改革不必受到太多阻碍。

参考文献:

1.林宝.中国退休年龄改革的时机和方案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01(1)

2.饶茜,江文昶,姜宇.提高我国养老保险退休年龄的相关研究—财务平衡下对缴费率影响的定量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5(1)

3.李娟.我国调整退休年龄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5)

4.朱正威,刘慧君,肖群鹰.中国退休返聘公共政策环境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5.张车伟,仲大军等.中国是否应该推出弹性退休制度[J].中国经济论坛,2004(38)

6.姜向群,陈艳.对我国当前推迟退休年龄之说的质疑[J].人口研究,2004(5)endprint

猜你喜欢
退休年龄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世界主要经济体 退休年龄都定在了65岁及以上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浅谈退休年龄和养老保险相关问题的思考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基金收支平衡视角下中国延迟退休年龄方案设计
基于隶属函数模型分民族人口老龄化的综合判别
发达国家实际退休年龄男64女63
中国退休年龄制度中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