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面向

2014-03-14 03:47裴德海
东岳论丛 2014年1期
关键词:空想劳动价值观

裴德海

(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230001)

一直以来,有一种广泛流传的观点认为,早期社会主义者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最多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而空想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并无二致,无产阶级并不需要,同样,也不可能形成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其实,这将直接影响到对社会主义以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如此持久的误解,与国际工人运动史,与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发展是不相符合的。既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同时形成,在资产阶级代表资本的增殖需要而同封建统治斗争的过程中,早期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同盟者,在批判和反抗封建制度的同时,他们还坚决地反对资本家的剥削。这样,才会有早期无产阶级的思想代表在探寻和论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想的呈现时,提出了社会主义价值理想,这些思想家也因之被称为早期社会主义者。他们的学说包含着丰富的后来被我们的实践所证明的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早期无产阶级利益和意识的集中而又真切的反映,更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的直接思想来源。

一、财产公有、共同劳动与平均分配的价值追寻

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又叫共产主义”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页。。早期的社会主义者是早期工人阶级的代表,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萌芽。即使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三大社会主义者”之前的早期社会主义者的社会主义观,在一定意义上虽然与资产阶级的价值具有相近处,但却已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的性质,即与无产阶级旨趣的相通性。几乎与文艺复兴运动同时,欧洲初期的社会主义思潮就已出现。莫尔的《乌托邦》、闵采尔的《对诸神讲道》、《答路德书》等著作,以及他们为劳动者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都充分反映出他们对无产阶级的深刻理解和由此而对资本主义专制和私有制度的批判。

其中,莫尔在《乌托邦》里描写了资本主义初期“羊吃人”的惨状,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他提出,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自然平等的,都是自然所产生的血气、理性的存在物,大自然对所有人都是一视同仁的。因而,现存专制和私有制是不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而“乌托邦”作为人类的理想境界,是消灭了私有制的,“在乌托邦,私有制根本不存在,一切归全民享有,……这儿没有物资分配不平衡现象,没有穷人,没有乞丐。虽然每人一无所有,大家却都很富足。”①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59年版。劳动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大家共同劳动“按需分配”。这是对社会主义最初的设想,其依据,就在于坚持了以人为本和从劳动角度的规定。

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社会主义思想在法国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启蒙运动中,社会主义作为一支反抗封建统治的重要派别,与资产阶级学者联合作战;但在对理想社会的设计上,与资产阶级学者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这些早期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具有明显的空想成分,而其依据恰恰是其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认知和规定。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社会主义者有梅叶、摩莱里、马布利等人,他们对于人的理解和旧制度的批判虽然都与启蒙学者有相同之处,但却又有着本质的差别。

早期社会主义者,代表着早期的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利益,提出了萌芽形态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他们将立论的基础放在“理性”上,使其社会主义价值观呈现出空想成分;就连他们自己,也对此缺乏信心,而是在对“乌托邦”抱有热切的向往,以期表达对现世的不满和现实的批判。然而,即便是这萌芽形态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也表现出与资产阶级核心价值的最为本质区别。因为,几乎所有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都宣扬财产私有是人的本性,更多地占有财富是人生的目标。而早期社会主义者则明确的批判了物统治人的状态,批判了私有财产制度造成的扭曲,主张废除私有制。必须指出的是,他们鲜明地将劳动视为人的本性,是人最为优良的品质,把劳动的状况作为评价社会的重要标志,以劳动的解放作为设想未来的依据。也正是在这些基本点上,他们开创了最初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思路,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历史和逻辑的预设。

二、追求绝大多数人幸福与互助互爱的价值指向

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真正演化发生在19世纪初的法国,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圣西门和傅立叶的学说。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已经渐成系统。虽然空想性质更为明显,但其社会主义价值也更加突显,这对于已经壮大的工人革命斗争无疑起着巨大的推动意义。他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已摆脱了早期社会主义者的幼稚,社会主义已成为其学说的基本点和原则。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形成,在相当的意义上受到了以圣西门和傅立叶为代表的法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圣西门向来是以思想家和科学家的面目而出现的,他在《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人类科学概论》等著述中,一直在努力倡导一种新型的“人类科学”,这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整个知识领域。他以为,必须要有一种新型的伦理科学来探讨人类的目的,也同样需要一种实用的自然科学来研究人类所运用的手段。他所指认的这门新型的人类科学是社会大变革的思想武器,而其基础,就是理性。据此理性地设计了他的人类科学,来评价人类历史。在他看来,西方世界尚处“孩提”时期的发展,就是理性的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他将人类历史分为包括12项或12个阶段的一个数列。每个阶段的过渡,其内在原因就是理性的发展。结论是,人性的内在基础就是理性。

同样,在圣西门看来,人类整个历史的发展,无外乎建设性和批判性(破坏性)这两个时代。在每一个时代或阶段上,人类需要一种与理性和知识的进展相适应(相匹配)的社会制度。一种社会制度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是合理的和有益的,但如果仍然保持到下一个时代去,抗拒必要变革,那就不再是合理的了。接着,圣西门还从劳动者,即当时尚未分明的小生产者和早期工人的立场,来看待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问题。他以为,平等和博爱是理性赋予这个时代的两大精神支柱,也是引导人类前进的明灯。然而,不论是英国的产业革命,还是法国的政治革命,都未能真正实现此前宣称的平等和博爱。因而,他在其著作中,反复强调《圣经》中的“上帝的教导”、“人人都应当兄弟相待”、“人们要互助互爱”。将博爱视作合乎理性的美德,是与利己主义者相对立的。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利己主义分子的人数每天都在增加,但是与此相反,博爱者也日益愿意团结自己的力量和积极从事活动。”②《圣西门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2页。而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经确立时,再强调博爱反对利己,无疑是与资产阶级的利益背道而驰的。

那么,圣西门所设想的合乎理性和人性的社会又是怎样的呢?在那里“社会组织的这些新基础完全符合绝大多数居民的利益,所以应当把它们看成是从神的道德原则引导出来的政治结论。这个原则是:人人都应当兄弟相待,互爱互助。”①《圣西门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00页。他将这个社会称为“实业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定然废除了人的特权,人与人完全平等,每个人都为着共同利益而劳动,每个人都有义务为人类造福,从而使整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三、人性自由发展与人性优化的价值理想

如果说圣西门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以对人类社会的合理状态的设想作为其出发点的,以期建构以平等和幸福作为价值指向的合理制度。那么,稍晚于他的傅立叶,则将其思维侧重点放在批判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上,以批判资本主义不合理对人的发展和自由的限制。

傅立叶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建立在人性分析的基础上,尤其是从分析影响人类幸福的各种情欲出发的。他认为,一个合理的社会组织不应当建筑在压制人类自然欲望的基础上,而应当以一种足以导致和谐及避免倾轧的方式来设法满足这些欲望。他不同意某些思想家将理性与情欲对立起来的观点,也反对将社会组织看作是迫使人勉强为善的工具。在他看来,问题的关键是创造适合而不是企图改革人类固有本性的社会环境。

他以情欲的满足和受抑制的程度,来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他认为,那些被资产阶级学者大力赞美的所谓“文明制度”,其实并不文明。“它是人类所能建立的社会制度中最丑恶的一种,因为这是一种最阴险的社会制度,阴险得甚至引起野蛮制度的人的藐视。”

文明制度的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它在迫使劳动者创造出大量财富的同时,却不能保证人民的劳动和面包,使他们陷入失业和饥饿之中。资本的文明是对人的情欲、对人的本性的抑制,它的不合理,恰恰就在于此。傅立叶主张以他设计的协作制度来克服文明制度的各种弊端。而协作制度的基础,也在人的本性,即第13种情欲——和谐或统一欲上。他认为,资本文明的一大弊端就是将劳动变成令人讨厌的活动,而实际上,劳动是人的本性的表现。他的和谐制度,首先通过协作,使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统一,并使劳动变成与人的情欲的满足相统一的活动。在他看来,资本制度下的劳动不仅是被强制的,而且是与个人的兴趣无关的。而劳动作为人的一种主要存在和活动方式,应当是从情欲出发,并满足人的多种情欲的,因此应当是多样性的。在他的和谐制度中,所有的劳动者都不只从事一种工作,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从事多种工作,而且每一种工作都不应当持续过久。每个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参加各种专业小组,从而使自己的特长得以发挥,情欲得以满足。每个居民的日常工作应该不断变换,以避免单调的工作使人产生厌烦之感。劳动的成果归个人享用,这里也有劳动者相互间的协调。

四、以人为本与尊重劳动的价值实验

在法国的社会主义者以自己的社会主义价值理想来批判资本制度,并设计能够克服资本制度的各种弊端的新的社会制度时,资本制度最为发达的英国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社会主义者—欧文。他以更为典型的产业工人代表的身份对资本制度做了更为深入的批判,不仅依据自己对人道的理解设计了超越资本制度的新的经济和社会制度,而且还身体力行,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财力都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验和领导工人运动中去。虽然他与圣西门和傅立叶是同时代人,但由于他身处资本制度更为发达的英国,因而他的学说和行为也就更能集中地反映无产阶级的理想和利益诉求。

欧文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他的社会主义的价值实验。他尊重人的权利,首先是劳动的权利,他认为,任何人,不论他是流浪汉,还是窃贼,只要有劳动的权利和机会,就可以变成自食其力、与人平等相处的人。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全社会的人都提供劳动和做人的机会,在他的实验所里,每个人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唯有在劳动贡献及其报酬上的差别。他要将工厂变成实现人道主义的场所。为了进行实验,他也对人的本质、人性等做了深入思考,并将这注入他的事业之中。欧文认为,人生来就有谋求幸福的欲望,这是由人的身体及其生命所决定的。这种欲望是他行为的基本原因,是伴随他的终生的。而且人具有天赋的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他继承并发挥了爱尔维修关于“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论断,认为人的天生官能和才能的差别并不大,人的性格主要是由环境决定的。而人性的善与恶,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其先辈影响的。现代社会中人的恶性及其罪恶行为,是由社会造成的,要消灭人的恶性,就必须从根本上铲除产生恶性的社会环境。

欧文从自己的人性理想观点揭示了资本制度的不合理,即劳动者不能得到自己创造的全部财富。为此,他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持肯定的态度,并认为社会罪恶的一个重要根源就在于利润。他坚持劳动是人的良好的本性,也是使人善良的活动。但由于劳动与产品分配间的差额,才造成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平等。要改造社会,就必须创造一种新的经济制度,使“人类劳动的需求将不再任人随意摆布,人类的生计将不像现在这样成为永远变动的一宗商品,劳动阶级也不再成为人为工资制度的奴隶。”①《欧文选集》(上),柯象峯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303页。而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准则,关键又在于交换,在于货币制度。这里,欧文又陷入空想,他所创立的“劳动公平交换市场”及其代替货币的劳动券,很快就被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淹没。

五、马克思对早期社会主义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欧文的思想和行为都带有明显的空想性,但通读他的著作,令人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似乎他就是那个时代工人阶级美好品质和愿望的化身,他的社会主义理想恰恰是工人和广大劳动者意志的体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的社会主义价值实践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马克思承继他的学说,也就有了内在的阶级和历史的依据。

毫无疑问,与资产阶级同时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同样有权利和能力促使他们的思想代表提出自己对人的本质、人性等社会主义价值观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的看法,并据此而设计出自己理想的社会。以上述三大社会主义者为代表所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早期无产阶级利益和意志的集中表现。当然,后来的一些社会主义思想家以成熟形式的无产阶级学说来苛求早期思想家,甚至有人不承认他们的无产阶级性,将他们有关社会主义价值的论述说成是受资产阶级学者的不良影响所致。早期社会主义者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确有许多地方受资产阶级学者的影响,但从一开始就有明显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突出劳动的平等和人性优先发展的首要价值。虽然他们也顺着资产阶级学者的理路谈论抽象的人性,但当他们将劳动这一因素注入对人性的论证之后,就使自己的价值观带上无产阶级的烙印。

其二,强调私有制是社会罪恶的根源,主张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实现理想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早期社会主义者很清楚,那些看起来很平等的抽象的“维护私有财产”,实质上是最不平等的,而且会通过对物的不平等的占有造成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差异,以及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私有财产制度还会随遗产继承制而进一步扩大,从而造成更大的不平等。他们已经鲜明提出人的平等、自由是与维护财产私有制截然对立的存在。

其三,早期社会主义者更为注重人的自由和解放,强调“以人为本”而非对物欲的满足。人的解放和物欲的满足,在一定意义上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当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探讨社会主义问题时,早期社会主义的思想不仅是其理论形成的重要条件,而且成为他批判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出发点。马克思将这些在早期社会主义者那里并不系统的价值观加以充实和发展,从而创建了系统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早期社会主义者并不明确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这与当时无产阶级尚不成熟是有直接关系的。他们也和早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往往是从全人类的发展和抽象的人类的利益出发,来表述自己的思想。但与资产阶级思想家不同,他们不是力图建立一种适宜资本发展的制度,而是批判这种制度。在抽象地议论人的发展时,他们的侧重点是在大多数穷苦人民这一边,不是将财富的占有及发财致富看成社会的目的,而是强调如何使大多数人能够过上人的生活,使大多数人能够享受现代文明。这一点,恰恰是与当时工人的利益和意识相一致的。这些不明确、不系统的无产阶级的价值理想,与资产阶级的价值观相比,其进步性显而易见。

总之,早期社会主义者的这种社会主义理想价值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它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就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角度来批评资本制度,并明确地论证社会的发展应以人的发展而不是物的发展为目的,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未免有些空想;特别是他们所设计的各种方案,与正在迅速崛起的资本及其积累相比,几乎没有任何实现的可能。然而,早期社会主义者与那些小生产者的代表们不同,他们并不反对机器化大生产,而是认为应在促进产业革命的同时,使产业革命的主体——劳动者能够得到自己的利益。而且,他们认为只有突出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真正地促进社会生产和全部社会文明的进步。

再者,早期社会主义者突出劳动在人的本质、人性等范畴中的作用,这一点,与剥削阶级思想家相比是一大进步,而且具有相当重要的科学价值。以劳动为社会财富的来源,以劳动为文明的基础,以劳动为社会发展的希望,以劳动为理想社会的依据,与此同时,探讨人的需要、交往和意识,说明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这是早期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精华,也是其中最有生命力的内容。马克思对早期社会主义者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继承,也是以此为核心和主线的。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对于空想社会主义批判继承的共同之路。同样,没有空想社会主义也就不会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生成。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空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继承与超越

党的十八大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步形成,但对其不断探索的道路并没有封闭,甚至是一次更加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征程的开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是在不断回答和解决科学性与价值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矛盾过程中形成的,它包含了对这种时代性内在紧张的实际解答。表现在思想理论上,其主要标志是社会主义传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同源性统一。因此,自觉地批判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的成果,当然应该包含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成果,只有这样,才可能充分彰显出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与时代性,因而才具有其中国特色的独特价值。

我们知道,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面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无二致,后者对于前者的继承也是显而易见的。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空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差异又是无法否认的。除了价值产生的背景不同,就其理论本身而言,也有以下的分野:其一、理论依据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实践,是基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先进文化而提出的,同时也是化解社会矛盾,凝聚社会共识,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现实需要。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的提出主要有两条依据,首先是着眼于人类有普遍而共同的人性,在理性的驱使下,逐渐形成了超越时代和地域限制、全人类共有的“普世价值”,其所谓的自由、人权、公平、正义、平等只是一种脱离时代和实践的跨时空的存在。其二、理论本质不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论断深刻表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即社会主义的先进性与方向性。而空想社会主义体现的只是社会主义的早期价值理想,在今天已不具备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性和先进性。其三、理论体系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其基本内容而言,“三个倡导”是一个层次分明、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实现了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路径选择的可行性;空想社会主义价值观则始终未能寻找到实现这种价值的方法和道路。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将是一个不断开放和探索的历史过程,有效汲取空想社会主义的价值养分,恰恰表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同样还是当前培育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可或缺的思想遗产。

猜你喜欢
空想劳动价值观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警惕“空想”
小老虎种花
警惕“空想”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