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砚
(淮北师范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在马克思的学说中,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对人类解放的追求和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向往,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不论是青年时期,还是确立了唯物史观之后,乃至晚年他致力于探寻东方国家不同于西方的特殊发展道路,都体现着对人的关怀,对人权的关切。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第一次从经济事实出发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第一,从具体的经济事实出发,引申出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开始,使人们看到:(1)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者相对立。劳动产品不仅脱离了劳动者,甚至反过来控制劳动者。(2)工人与劳动过程的对立,劳动者在异化劳动中把自己从劳动本身中异化出去了。(3)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人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4)人同他人相对立。人同人相异化的关系就是工人和资本家的对立关系。因为生产资料与生产者的分离,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才变成了阶级对抗的关系。
第二,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成因问题,并为解决这个问题指明了道路。劳动在最初是怎样发生异化的呢?马克思没有具体分析这个问题,但为回答这个问题指明了方向:“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的关系问题,也就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①从《手稿》中的分析来看,马克思已看到分工、交换对异化劳动的作用。在后来的《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手稿》中的观点,提出劳动异化只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所致,并得出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在历史上形成并在历史上消失的必然的过渡阶段的结论。
第三,以异化劳动为钥匙,打开了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秘密”,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条件是同时产生的,产生异化的社会关系本身就包含着对异化的扬弃,即“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②。对私有制的批判与私有制是共同发展的,这就是在私有制发展不同阶段中所形成的各种共产主义理论。但以往的各种共产主义理论,由于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作指导,不能发现私有制的真正本质,且对于私有制的批判不是真正要消灭私有制,而只是对私有制的改良。马克思特别强调革命实践在实现共产主义过程中的作用,在他看来,要消灭私有财产的思想,有共产主义的思想就完全够了,而要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劳动异化理论具有深刻的人权意义:
第一,异化劳动批判的起点是肯定工人对自己创造的价值拥有惟一的所有权。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劳动乃是一切占有的基础”的观点,而最早从政治上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的是哲学家洛克。洛克的学说导致后来的古典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对洛克和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了积极的扬弃。在《手稿》中,他就提出“通过劳动而占有自然界”③的命题,这一命题成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批判的逻辑起点。既然工人掌握自己花费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乃是工人应当拥有的权利,那么,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生产的产品与工人相对立的现象就是不公平、不人道的了。在这里,马克思的批判实际上是对工人应该拥有自己劳动产品所有权的一种人权吁求。
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工人生存权和劳动权的践踏,发出了维护劳动者生存权和劳动权的强烈呼声。马克思认为,自然界赋予人类以生命,但人类的生存权利一开始就受到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威胁。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大大增强,但工人受到的社会压迫却更加严重。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无产阶级生存状况恶化、贫困化的根源,说明无产阶级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就必须进行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
劳动权是工人获得生存权的必要条件。劳动权包括择业权、基本劳动条件拥有权和劳动报酬权等内容。异化劳动导致劳动产品所有权的丧失和劳动者主体地位的丧失,工人自己创造出来的财富与他敌对,奴役、压迫、剥削他,剥夺他的一切人性并使他沦为纯粹的劳动机器,从而造成工人的非人化。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践踏无产阶级生存权和劳动权的现象表示了极大的憎恨和愤慨,对在异化劳动现实中受苦受难的工人群众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第三,异化劳动理论的人文关怀思想是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传统的批判继承与超越。马克思曾受到17、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浓厚的人文主义的熏陶。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对17、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学说进行了扬弃。马克思通过对人的劳动分析,加深了对人的社会性的理解。与以往思想家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异化劳动的分析,是放在具体的、历史的环境下进行的。他对人的关怀是对现实中受苦受难的工人的关怀;他的人文关怀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工人的现实状况,而不是空洞地泛谈情感、爱等等。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工人贫困、痛苦的根源,并从捍卫人权的角度提出工人的惟一出路就是用革命来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扬弃劳动异化、树立人的尊严的社会制度,即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④。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再次阐明,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⑤。这些论述不仅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也涉及未来社会中的人权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它的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人的社会关系的普遍、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说:“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普遍性、全面性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交换建立起来的。普遍的物质交换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人的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要求在建立普遍关系的同时,发展出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思想文化关系的全面性来。人与人之间普遍关系和全面关系的发展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内容。
第二,个人需求的多方面的发展。人的现实需要的结构反映着人的生活方式的性质和人的发展水平。共产主义作为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建立的社会形式,其人的需要除了物质需要以外,社会关系方面的各种需要和精神生活中的各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和自由发展的需要等,都是完满的人或自由的个性所应具有的需要结构。否则人就很难发展出一个全面的能力体系,也很难造就一个可以把人提升到更高的生存境界的新的生产方式。人的发展是随着人的需要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的需要的丰富和发展是人的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第三,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和强调人的能力的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旧式分工的消灭,人的劳动能力、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等等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在这种情况下,把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解为一个人行行都能干是一种误解。
第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呢?首先,消灭私有制、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针对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劳动异化和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现实,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无产阶级变成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⑦。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自由时间,每个人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次,消除固定的社会分工,消灭三大差别,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固定的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畸形发展,使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固定于某种劳动形态,每一个人都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方面。逐步消除固定的社会分工,消除人们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重大差别,在生产领域和一切社会生活领域实行完全平等,从而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得到全面发展。再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教育在科学文化的传承、提高人的素质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总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过程,需要好多代人的共同努力。马克思、恩格斯为人们指明了这一目标,并号召人们为这一目标而奋斗。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少数人个性的畸形膨胀和多数人个性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的扭曲现实的有力批判,而且涉及未来社会的一些人权问题。
第一,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平等权真正实现的社会。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全面实现自由、平等等权利关系的社会。人的自由权利的获得,总是在劳动实践中,在认识与改造对象世界中逐步实现的,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人的自由权的真正实现。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对此有过精辟的阐述。共产主义是实现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社会形态,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⑧
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平等观念的历史发展中,揭示了资产阶级平等观的阶级实质,指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就是消灭阶级本身。而“随着阶级差别的消失,一切由此差别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就自行消失。”⑨这就是说,共产主义社会也是人的平等权真正实现的社会。
第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首次提出了人的发展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中虽未明确提出“发展权”的概念,但其中的发展权思想却十分丰富,特别是关于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和谐统一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论述,对于今天“发展权”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因此,“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首先当然是指个体的发展,包括个人需求的多方面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满足、个人素质的极大提高、各方面潜能的充分发挥等等。但是,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因此,个人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行为,而是与社会、与群体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在谈到社会交往的历史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时说,人类的交往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相应地,作为交往主体的个人存在也有三种方式。人类交往的第一阶段是相互依赖的自发交往,与此相应的人的存在是狭隘的血缘家族性的存在;第二阶段是各民族、各地区内的物化的共同交往,与此相应的是人的片面的民族地域性的存在方式;第三阶段是全面依存的普遍交往,处于这种交往方式中的人则是世界历史性的存在。而从前者向后者转变的直接后果就是人的视野的开阔、知识的增长,以及潜能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故个人要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实现其世界历史性的存在;而世界历史性存在的实现也就是每个现实的人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总之,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的。只有社会发展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才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⑩。
马克思晚年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就是明确地肯定了俄国在一定条件下跨越“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透射出马克思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深切关注人的问题,关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命运的人道主义情怀。
马克思晚年修正了他在50多年前提出的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次序具有逻辑的和历史的必然性,将普遍适用于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东方社会只能沿着“世界历史”的共同道路,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观点。
马克思1881年在致查苏利奇的信及该信的草稿中,明确地肯定了俄国在一定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他在研究了俄国的特殊历史条件,并在对俄国公社和一些西欧国家残留的公社进行了比较分析之后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公社都按同一形式建立起来的,而且它们的发展阶段和结局,也同样具有重大的差别。马克思指出,在欧洲,只有俄国还广泛地保留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农村公社,“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⑪马克思认为,俄国公社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起点。但要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首先必须以俄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为前提。“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⑫即在农村公社没有被私有制瓦解之前,就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末,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变为使俄国比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压迫下的国家优越的因素。”⑬
马克思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直接目的无疑是为了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以便使俄国“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⑭。从这个意义上说,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主张无疑包含有马克思一生一直坚持的崇高的革命人道主义理想。当马克思自己晚年接触到东方社会,特别是俄国村社土地公有制这一独特的东方现象,看到了有别于西欧发展的、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一切苦难的东方之路的曙光时,他再也不能同意将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俄国重新推入资本主义苦海了。
马克思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摆脱资本的剥削和压迫,获得解放与新生奋斗了一生。他无比憎恨将人异化,使人畸形发展,带着暴力、血腥的污秽与“极端不幸的灾难”的资本主义制度。从人权的角度来看,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人权意义在于:
第一,避免农民阶级的再度被剥夺。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从西欧来看,这一过程仅仅表现为农民不再束缚于土地,小生产者从隶属地位和行会束缚下解放出来。但马克思却看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已经表明“使广大群众同他们传统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分离并把他们突然投到劳动市场上去……这整个发展的基础就是对农民的剥夺。”“这一消灭过程,即变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为社会集中的生产资料,从而变多数人的小财产为少数人的大财产。”⑮“新被解放的人只有在他们被剥夺了一切生产资料和旧制度给予他们的一切生存保障之后,才能成为他们自身的出卖者。而对他们的这种剥夺的历史不是臆造出来的,而是用不可磨灭的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⑯如果俄国农村公社中的公有制因素能够战胜私有制因素,从而使俄国径直走向社会主义,那么俄国农民就可以因为不经过西欧社会那样的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而避免遭受痛苦的可怕的剥夺。
第二,避免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对工人的残酷剥削。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以大量的实际材料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残酷手段:“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中心问题就在于:用延长劳动日的办法,或者用提高生产率、从而使劳动力更加紧张的办法,等等,来增加这个无偿劳动”⑰。过长的劳动时间与过度的劳动和营养不良,使得工人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大量事实表明,“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⑱;“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值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⑲。马克思极端厌恶资本主义社会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实,指出资本家凭借占有的生产资料而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造成工人贫穷和无权的社会根源,论证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灭亡的必然性,而当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趋势表现出走不同于西欧发展道路的可能性时,马克思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就是希望俄国能够避免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给劳动者带来的深重苦难。
综上所述,人的问题始终是马克思、恩格斯注意的中心问题,他们对人的地位和命运的强烈关注是一贯的。无论是马克思在早期对异化劳动的批判;还是在思想成熟期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抑或马克思在晚年对东方独特发展道路的探索,都体现着对人的关怀,对人权的关切。享有充分的人权,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理想。中国人民一直把争得人权作为自己的目标,为此前赴后继.不惜流血牺牲,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继续促进人权发展,努力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实现充分人权的崇高目标,仍然是中国人民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注释]
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98页,第117页,第102页。
④⑦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91页,第489页,第491页。
⑤⑯《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49页,第76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5页。
⑧⑪⑫⑬⑭⑮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45页,第438页,第441页,第441页,第451页,第129-130页,第28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3页。
⑱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7页,第2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