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中国高校校园雕塑发展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2014-03-14 01:16
关键词:雕塑校园艺术

王 鹤

(天津大学,天津 300072)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校园雕塑,是设置地点特殊的城市雕塑类型之一,更是所在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现代大学自创立伊始,就对校园雕塑事业给予了极大重视,其中写实性人物雕塑成就斐然。以天津市为例,南开大学的《周恩来像》、《杨石先像》、天津大学的《张太雷像》、天津师范大学的《李继之像》、天津美术学院的《邓颖超像》等人物雕塑均在弘扬学校光荣历史、教导学子秉承历史使命方面充分发挥了自身作用,也经常成为所在大学对外宣传的重要视觉象征。可以说,写实性人物雕塑的高度艺术成就,为中国高校校园雕塑的长久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伴随着国内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校园雕塑的建设也步入快车道,主题上更为多元,形式上更趋多样,特别是不同类型的抽象雕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由于形式、主题选取不当等多方面原因,近年来部分高校校园雕塑遭到网络媒体相当广泛的调侃甚至所谓的“恶搞”。如西北政法大学一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地球结合而成的雕塑就遭到了普遍的讥笑,甚至在2012年网评“十大丑陋雕塑”中占据一席之地。全国各地还有多座高校校园雕塑存在类似遭遇。

教育部多次强调要“深刻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扎实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举措就是:“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氛围”[2]。由于中国大学校园雕塑设置地点的特殊及受众身份的重要性,近年来屡屡遭到质疑甚至成为舆论焦点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形象,对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现实需求,本文从不同视角全面分析了一系列高校校园雕塑舆情事件的内在原因,并在借鉴海外大学校园艺术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系统解决方案。

二、中国大学校园雕塑当前的主要问题剖析

全面分析一系列调侃高校校园雕塑事件的原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大部分被调侃的校园雕塑都具有建设时间短、尺度小、形式抽象等特征。除去高校领导决策层对校园雕塑建设了解不够或不够重视这一主观因素外,如果从艺术创作规律、经济、技术、信息传播环境等视角分析,可以将这一现象的产生基本归纳为以下三方面客观原因。

1.艺术视角中的时间因素

首先,当前遭到恶搞的一系列高校校园雕塑多是建设时间不长的作品。从艺术学角度分析,立于公共场所的雕塑艺术作品,总是要经受严苛艺术批评的。今天的一些世界经典无不曾遭受此命运,如巴黎凯旋门上的《马赛曲》曾被斥为“浮夸”,罗丹的《巴尔扎克》被讥为“口袋里的癞蛤蟆”,只有在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距离”后,它们内在的艺术质量才得到广泛认可。所以,当代校园雕塑遭受的批评与嘲讽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必然的,其中一部分艺术质量不高者将随着批评逐渐退出校园,而一部分艺术质量较高者遭遇的批评将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淡化。

2.经济视角中的客观因素

其次,大部分遭到恶搞的校园雕塑都是尺度小、形式简单的小型作品。而这两方面因素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校园雕塑建设预算不足和校园空间有限的客观条件使然。一方面,当前高校校园雕塑建设资金来源与一般城市雕塑主要依靠市政资金不同,多为学校固有资金和校友捐赠资金,此类资金数量通常较少且不稳定,因此难以保证建设艺术质量较高的作品。许多案例中遭到批评的作品是校友集资捐赠的小型抽象作品,即说明了这一问题。这也间接导致部分高校对校园雕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多归为园林配套工程,甚至有部门跳过招标步骤,直接购买现成品。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国情使然,越是高水平的大学历史越悠久,校园在规划之初往往对雕塑布置的特殊性少有考虑,在设置雕塑时又囿于传统观念,因此经常出现根据空间限制雕塑尺度,或将雕塑设置于绿化带等不适宜地点的情况,影响校园雕塑视觉效果。

3.传播视角中的受众因素

再次,当前遭到嘲讽的校园雕塑大多是抽象雕塑。抽象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后产生了《五月的风》等一系列知名的大型抽象城市雕塑。但是当抽象雕塑进入高校校园后,由于上文所言校园环境的特殊性,近年设置的抽象雕塑往往以较小的尺度出现。这直接导致其主题、形式过于简单,内在艺术质量有限。

另一方面,校园雕塑受众主体身份是大学生,他们具有思维活跃的群体特征,又拥有广泛的网络表达渠道。从近年来相关调查结果看,与恶搞校园雕塑类似的消解严肃性的行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表达特征之一。从艺术社会学意义上的传播与接受视角来看,学生的调侃不能单纯被归为“玩笑”,如匈牙利学者阿诺德·豪泽尔在《艺术社会学》中指出的:“艺术作品的发表在社会学意义上并不意味着自身的完成,只有在被接受之后才能算是完成”[3]。自身艺术质量有限的小型抽象校园雕塑无法跟上新时代年轻人审美取向的变化,满足青年学生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因此成为被调侃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必然现象。

三、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校园雕塑的建设经验

上述三方面问题是阻碍当代中国大学校园雕塑提升建设水平,进一步发挥育人功能的桎梏。在这方面,成功的海外经验可以为中国高校校园雕塑水平提升提供有益的借鉴。美国常青藤盟校——费城的宾西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历史悠久,在校园雕塑建设上的客观条件与国内诸多高水平大学有相近之处,以下特就其校园公共艺术建设的成功之处进行简要分析。

宾西法尼亚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除精心维护学校创始人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 lin)的写实塑像外,还积极借鉴美国社会流行的公共艺术思潮,聘请著名的公共艺术家克里斯·奥登博格(Claes Oldenburg)和亚历山大·利伯曼(Alex ander Liberman)等人创作校园雕塑作品。奥登博格的《裂开的钮扣》体现着现成品复制艺术的精髓,既带来了欢乐气氛又给学生提供了休憩娱乐的设施;利伯曼则根据宾西法尼亚大学注重法学、商学的特点,以自己熟悉的红色圆柱体为基本要素创作了横跨校园内步道的《盟约》。这样一座13.7米高的大尺度作品横跨大学宿舍区的交通主轴线——洛克斯步道(Locust Walk),来来往往的学子从这样一座颇具威严气势的作品下穿过,不难体会到《盟约》这个名字所包含的深刻蕴意。这种与交通流线交织的作品,能够很好解决作品大尺度与校园有限空间之间的矛盾,并具有目前国内校园雕塑少有的互动性与环境友好性(图1)。

图1 盟约

总体而言,宾西法尼亚大学校园雕塑建设的成功经验可归结为这样几点:传统与现代并存;写实与抽象并存;严肃与幽默并存;艺术性与功能性并存。大量高质量的公共艺术作品使整座校园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氛围,大幅提升了人文关怀氛围,虽然难以找到量化指标强调这种人文关怀提升了教学科研水平,但是众多师生的出色表现和众多游览者的美好印象已经能够说明问题。

一言以蔽之,宾西法尼亚大学校园公共艺术建设的成功经验很好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高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必须重视校园雕塑的建设,在立项和设计中积极拓展视野,转变思路,基于主要接受者心理特征开展论证和设计,从而才能满足思维活跃的大学生需求,占领新时代舆论高地,并利用校园雕塑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完整人格。

四、解决制约中国高校校园雕塑发展问题的可行路径

基于上述分析,通过借鉴海外高水平大学校园雕塑建设的成功经验,以下四条路径可以在提升高校校园雕塑水平方面发挥一定的功用。

1.建设渠道多样化

雕塑等公共空间艺术建设的质量高低,与资金提供者的专业眼光和把关能力有直接关系。如上所述,国内许多大学主要依靠自筹资金和自行监督,又缺乏相应人才和经验,结果导致校园雕塑水平欠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与此相比,美国大学校园雕塑的建设资金来源多样化,除了学校自有资金与校友捐款外,还能得到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EA)的资助,上述宾西法尼亚大学的《裂开的钮扣》与《盟约》等都是在这一资助计划下落成的。NEA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成熟的公共艺术赞助、遴选、退出机制,在相当大程度上保证了美国公共艺术建设的高质量。因此今后如何打开校门,引入可靠的校外资金与技术力量,是提升国内校园雕塑艺术质量的首要因素。

2.校园文化精炼化

《盟约》能成为宾西法尼亚大学有代表性的校园雕塑,与其鲜明反映该校办学特色有直接关系。在这一点上,许多国内高校建设校园雕塑时都提出要准确反映本校文化特色,但是近年来国内高校在办学特色上渐有趋同之势,甚至校训中部分词汇雷同程度都有所提升,多为“务实”、“进取”等一些相对抽象的词汇,难以用艺术语言有效表达[4]。这一问题与论证时间过短、预算有限等因素综合作用就必然产生国内部分校园雕塑形式简单、雷同,缺少文化内涵的反常现象。而文化又是校园雕塑建设的关键因素,“城市雕塑不仅要在造型和形式上符合大众的审美,也必须在文化内涵上加强考虑”[5]。因此,要提升校园雕塑艺术质量,还需要各高校从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战略性入手,进一步提炼无形的校园文化,并为其视觉化提供便利,从而使校园雕塑成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

3.形式内容幽默化

校园雕塑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年轻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状况有活泼、乐于接受新事物等鲜明特征,事实上很多对当前校园雕塑的调侃性称呼,都是年轻学生对一本正经的说教方式的逆反行为。深入把握青年学子的心理特征进行创作的关键就在于避免说教,要表达爱国主义主旋律就要通过传统方式,即利用艺术质量高的写实性雕塑表达。除此之外,不妨借鉴宾西法尼亚大学经验,将幽默元素注入校园雕塑建设,化被动为主动,选用形式主题富于幽默色彩的抽象雕塑,应能够大幅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有效化解因各方面因素产生的压力,从而得到学生广泛欢迎(图2)。

图2 裂开的纽扣

4.空间布置多元化

欧美部分大学校园内公共雕塑的活跃感并不单纯产生于自身形式,与其不拘一格的布置方式也有很大关联。为了避免校园内空间有限这一不足,国内高校校园雕塑在今后建设中,完全可以将部分雕塑采用底部架空不妨碍通行的方式,布置在建筑入口、甬道、绿地小径等交通流线上,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产生交集,从而实现更佳的艺术效果。另外,还可以广泛借鉴欧美公共艺术的成功经验,使雕塑部分结构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带有一定休息功能,也是使作品更好实现与人互动从而聚拢人气的重要方式。实现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由形式、材料、工艺等因素引发的安全问题,从而避免雕塑遭到严重破坏,也避免师生发生人身事故。安全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新材料、新工艺的采用来实现,同时也需要强化执行相关管理规定。

五、结 语

综上所述,通过借鉴海外高水平大学的成功经验,国内大学如果能在上述四方面进行有益大胆尝试,必将能在校园雕塑艺术水平的全面提升;反映爱国主义主旋律方面的提升以及适合年轻学子身心特点方面的提升上取得可喜成果。克服一系列弊端的中国高校校园雕塑将成为体现大学探索与创新精神的直观视觉象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承者,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6]。当然,提升中国高校校园雕塑建设水平也不是单纯依靠校方力量可以实现的,还要依靠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在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大学校园雕塑建设水平的升华,必将在中国青年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实现文化复兴的伟大历程之中发挥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

[1]马宇威,赵珊. 浅谈国内外高校校园雕塑的差异[J]. 美术教育研究,2012(3):163.

[2]邓晖. 校训雷同,缺失的是什么?[N]. 光明日报,2013-03-06(8)[2014-05-01].

[3](匈)阿诺德·豪泽尔. 艺术社会学[M]. 居延安,译.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152.

[4]蔺宝钢,王兴亮. 地域文化在当代城市雕塑建设中应用研究:结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雕塑研究所工程案例具体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57-61.

[5]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面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 光明日报,2005-09-09(12) [2014-05-01].

[6]杜玉波.大学要切实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N]. 光明日报,2011-11-11(16)[ 2014-05-01].

猜你喜欢
雕塑校园艺术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纸的艺术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