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广艳
(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珠海城市化人口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研究
龙广艳
(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珠海在城市化发展实践中,较好地协调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得到了较为全面协调的提升.随着珠海城市化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产业结构逐步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特别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本文采用数据拟合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珠海市产业结构与人口增长、产业结构与平均工资增长的关系,剖析了珠海城市化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和内在逻辑,以期对探索我国城市化科学发展道路具有借鉴意义.
城市化;产业结构;人口增长;相关性分析;珠海市
珠海市是珠江三角洲南端的重要城市,是中国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在30多年来的城市化发展实践中,珠海凭借着区位、政策、资源、环境等优势,总体走了一条符合城市化科学发展要求,符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珠海在城市化发展实践中,较好地协调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得到了较为全面协调的提升,尤其在当前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中[1-2],仍保持了持久的发展潜力与活力.
珠海特区自1980年以来,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3].目前,珠海市的产业结构呈现高端发展、错位发展、集聚发展、生态发展的局面,已初步建成区域性服务中心、珠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从产业结构变化上看,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980年的36.4∶31.8∶31.8变化为2010年的2.7∶54.8∶42.5.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33.7%,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23%和10.7%,呈现“二、三、一”的结构特征,如图1所示.尤其从1980年至今,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二产业稳步增长,第三产业保持增长.
珠海市在保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同时,总人口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005年常住人口为141万人;2007年常住人口为145.44万人;到2010年常住人口上升至156.02万人.
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和长三角城市化实践相比,珠海在30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在优化产业升级和人口增长的同时,始终坚持走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特征、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4].因此,深入剖析珠海城市化发展的独特性及内在逻辑,分析珠海的城市化发展实践经验,对于探索我国城市化科学发展道路具有较大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1979年以来,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点城市之一,珠海城市化进程加快,回顾和总结取得的进展,可为我国城市化道路提供借鉴.表1[5]为珠海建市以来人口与产业产值的一览表.根据表1绘制了相应的曲线,见图2-4.
珠海市产业主要包括先进制造业和重化工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农业.其中先进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主要包括石化、能源、装备制造、大型船舶以及游艇制造等六个产业;现代服务业具体包括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金融服务业、现代旅游业、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等八个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疗、航空业五个产业;生态农业则包括了特色种植、水产养殖业、农产品深精加工和生态休闲旅游四个产业.
表1 珠海市建市以来人口与产业产值一览表
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珠海依托“大项目、大投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占地大、就业密度低的特点,也导致了未来珠海就业弹性将处于较低的水平.
随着广珠城际道、港澳珠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6],以及临港化工、海洋装备制造业、航空产业等重大项目的进驻,珠海的未来将经历新一轮的产业和空间的扩张,这一背景下,决定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珠海人口增长将以高素质人口需求为主要增长点.
由图2可见珠海的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增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快速上升到阶段;第三个阶段,随着城市化逐渐成熟,曲线又趋于平缓,与城市化三阶段理论相吻合.
图2 1979—2010年珠海人口总数变化图
图3是珠海市1979—2010年三类产业增长的趋势图,由于增长速度不一样,三个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也发生了变化.图4是珠海市1979—2010年三类产业值比重的变化图.
图3 1979—2010年珠海市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变化图
图4 珠海三类产业比重1980—2010年变化趋势
珠海产业发展与城市人口之间的关系变化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的规律.具体地讲,从1991年至2011年的二十年间,随着城市化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产业结构逐步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在珠海GDP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二、三产业,特别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见图3所示.
为了分析方便,笔者将人口的变化和三个产业产值的变化绘制成相应的图形,见图5所示,并做相关分析.
假定:人口的变化为iY,按年份分别为
第一产业产值的变化为X1,i,即
第二产业产值的变化为X2,i,即
第三产业产值的变化为X3,i,即
根据相关系数计算公式
可算得人口的增长与三个产业增长的相关系数,由于第一产业产值与人口增长的变化不大,因此,只计算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与人口增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图5 1979—2010年三个产业产值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图
由图5可见随着城市化进程,人口的增长和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的相关曲线也是逐步增长的,可以得出结论,要实现城市化,必须首先实现工业化,随着工业化的实现,第三产业也必然被带动起来.
由于工业产业的效益远高于农业的效益,因此,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报酬有很大的提高,反应在平均工资的收入上.将1979年至2010年的工资统计数据,每隔5年抽样一次列于表2[5].根据平均工资的变化,绘制曲线见图6,将该曲线和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变化曲线作相关分析,也可获得平均工资的增长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相关系数.同样,以平均工资水平为Zi、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为X2,i和X3,i,即Zi=z1, z2,…,zi,则说明平均工资的增长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极强相关,城镇人员工作在不同领域,其工资增长也是有差别的.
从工资的分配而言,国有单位工资增长速度较城镇集体单位和其他单位工资增长的速度快,均以1979年至2010年数据为例,1979年这三类单位工资水平较为均衡,而从1985年起至2010年止,平均工资的差距拉大.国有单位职工工资增长为38.2倍.国有单位绝大多数是大中型现代化企业,生产率高,工资的待遇必然高,而城镇集体单位大多数是微小企业或者手工作坊,产出有限,因而收入增长的速度必然比国有单位慢.但是国有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和其垄断地位,工资增长太快,导致差距太大,适当调低这种差距,将有利于社会稳定.当然不能搞绝对平均,从对社会贡献而言,国有单位也远大于后者,工资增长的速度可适当高些,但是差距不能过大.
表2 珠海市从1979年起每隔5年城镇人员年工资变化 元
图6 建市以来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变化
从珠海地区生产总值而言,2010年和1985年相比,增加123.2倍,而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同比只增加了20.16倍.为了长期的发展,生产总值中拿出更多的利润进行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需要的.但是增长速度差距太大,将会引起社会问题,应该适当考虑增长工资的幅度,减少差距,又可以拉动内需,增加百姓购买力,促进市场繁荣,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1) 城市化进程中,非农城市人口必然随着工业化,即随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而增长,但切忌为了城市化,盲目地鼓励农民进城务工,这种盲目性是有害的,应有计划稳步地使农业人口逐步转向非农业人口.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盲目利用土地资源,人为划定很多开发区,圈了大量农田,高校也跟着圈地,致使农业可耕地流失,使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失去赖以生存的资源,形成城市贫民,这是不可取的.
(2) 只有实现工业化,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发展,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才可能提高,社会的财富增长才能使城市从业人员,包括进城农民的待遇得到提高,政府才能有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从业人员和进城农民其他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文明.
(3) 中国人口太多,农民进城务工,一方面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反过来,农民过多进城也增加了现有大中城市的压力.从可持续发展而言,中国的城市化,除了部分农民有序地进入城市之外,必须保证一定的人口从事农业,保证粮食和其他食品的生产和供应,为提高这部分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必须使农业工业化,农业生产设施化,使农民成为农业工人,实现广大农村的城镇化.
[1] 李培祥,李诚固.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时序阶段分析[J]. 经济问题,2003(1):4-6.
[2] 曾芬钰. 论城市化和产业结构互动关系[J]. 经济纵横,2002(10):19-22.
[3] 肖金成.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J]. 开放导报,2010(6):77-79.
[4] 周宏春,李 新.中国的城市化及其环境可持续性研究[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4):66-75.
[5] 珠海市政府. 珠海市统计年鉴2011[EB/OL]. [2014-01-08]. http://www. stats-zh. gov. cn/o_tjsj/osj_ tjnj/index2011. htm.
[6] 刘振新,安 慰.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72-77.
Study of Urbanization Population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in Zhuhai City
LONG Guang-y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During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ractice, Zhuhai city harmoniz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opulation,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and has made comprehensive and balanced improvement in urbanization level and quali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Zhuhai’s industrial structure gradually shifts from the primary industry to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particular, the service-oriented tertiary industry is developing rapidly. By the method of data fitting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ndustrial structure, population growth, the industry structure and average wage growth is established. By analyzing the uniqueness and intrinsic logic of Zhuhai urbanization, the paper is intend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oad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population growth;correlation analysis;Zhuhai
F291.1
A
2095-719X(2014)03-0210-05
2014-04-18;
2014-04-25
龙广艳(1972—),女,河南安阳人,同济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