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根英
近年来,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受到各级出资人的高度重视,内审机构逐步健全,内审制度基本建立,内审范围逐步扩大,其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得到加强,审计价值得到提升,内审地位得到明显提高,在企业“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内部审计报告质量不高,审计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受到制约。
审计质量包含审计结果的质量和审计工作的质量。当前,内部审计报告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审计报告的针对性不强,离任审计报告、专项审计报告、业绩考核报告特点不明显,审计结果不能充分反映和揭示问题,内审工作还没有形成“事前参与、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工作格局。
1.审计成果不能很好转化成为决策信息。有的审计仅仅作为考核的依据,有的仅仅为某一部门工作服务。没有把发现问题与推动整改、规范管理、完善制度有效结合起来,没有使审计建议成为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的依据。
2.审计成果运用机制不健全。未能建立内审发现问题的通报机制、内审的专报机制、内审的跟踪机制。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对审计业务发展重视的多,对审计成果运用重视的少。二是问题屡查屡犯的多,成果跟踪督导的少。三是往上报送的多,横向和向下沟通和通报的少。目前有些内部审计成果以保密为由,未在一定范围内通报,致使同样问题屡查屡犯;也有的企业内部审计成果仅报分管领导,重大审计问题未报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有的重大问题只有当期审计,无持续跟踪,致使内部审计监督职能未有效发挥。
内部审计作为重要的监督手段,未能与监事会、纪委的监督有效协同,未能形成大监管格局。
一是离任审计的滞后性使审计成果不能成为企业领导人员提拔任用或调动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专项审计(含风险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未能有效开展或滞后,使审计成果运用受限。
近年来,在国有出资人的强有力推动下,目前浙江省14家省属企业均已建立了内部审计部门,或独立设置或与纪检监察部门、安全风控部门合署办公。内部审计报告作为出资人四大监管报告之一,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也存在重大审计事项即审即报不够及时、不够全面的问题。
一是认为内审仅仅是考核和维护财经纪律需要,未提升到受托经营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二是有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停留在查错纠弊阶段,没有向绩效审计、风险审计转变。理念的滞后使得内部审计往往重查证,轻分析与提炼,致使审计报告初级产品多、精品少。
有的企业主要领导没有把内审当作一项长期性、经常性、制度性的工作对待,未赋予内审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的内审部门归属企业非主要领导分管,有的内审部门甚至受到其它同级职能部门的权力制约,审计范围窄、审计权力小。有的内审机构设置不科学,内部审计被边缘化。有的企业内审人员不足,大量工作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内审作用受限。
有的内审项目没有严格按程序进行操作,有的没有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没有进行审计风险评估(包括对各关键岗位履行职责情况的风险评估)。审计证据没有达到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的要求,审计工作底稿表述不清、定性不准确,甚至没有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结果类文书编制不规范,法规依据不正确,审计评价、定性不准确等。
一方面,审计人员缺乏对审计成果开发运用重要性的认识,使得开发运用缺少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缺少对审计成果开发运用的制度性规定,致使审计信息交流和传递受限。
一是内审工作量不断增加,但人员配备不足。二是后续培训没有跟进,影响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
1.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内在需要。企业内部审计受出资人或授权的产权代表领导,对受托人从事投资、经营、资本运营进行审计和监督,是完善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的要求和需要。
2.有效的内部审计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内部审计价值是内部审计存在的基础,它依赖于审计结果的有用性。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发现的基础上,经提炼、分析和再加工,开发形成高质量、有价值的审计成果。出资人、董事会、各级管理层运用审计成果,改善经营、化解风险、减少损失,创造直接价值。实现审计价值增值,是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
1.完善国家法制建设,改善内审的外部环境。一是借鉴西方的作法,通过国家立法等方式明确内部审计在现代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二是各级国有出资人,从强化国有资本监管的高度,完善内部审计管理办法,加强审计业务指导。不断推进审计成果开发运用和审计价值增值。三是企业领导人员要树立和增强内部审计的领导意识,培养和锻炼内部审计领导能力,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内部审计领导方法。四是加强内部审计协会行业自律,赋予协会一定的监督权。
2.完善公司治理,改善内部审计环境。一是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实行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保证各级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独立履职。二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和内部审计执业规范。三是通过探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增强内部审计与其他监督力量的协同性。四是有条件的企业实行审计人员委派制。使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归属上级内审部门的领导、考核和使用,增加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五是加大内审工作成果的宣传,赢得社会对内审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为内审工作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1.运用审计新理论,实现内审工作转型。当前,内审业务要从纵、横两方面进行适当的位移,以拓宽内部审计范围,实现内部审计目标。内审的纵向位移,是指内审业务要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内控审计、管理审计、战略审计转型。财务审计主要是审查受托人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只能评价财务责任,无法评价受托人管理责任。只有通过内控审计、管理审计和战略审计,才能改进组织经营、增加企业价值。横向转型是指审计关口前移。改事后的亡羊补牢为事前的风险防范。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把企业风险降至最低。
2.突出审计重点,实施审计精品工程。以风险为导向透查深审。一是根据企业经营难点、热点、焦点问题,结合审计资源,围绕风险,拟定审计计划和审计项目,报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审批。二是突出重点,实施深入审计。做到准备充分,调查深入;取证严格,内容真实;实施彻底,复核严密;定性准确,分析透彻,建议可行,指导有力。
3.创新审计方法,提升审计质量。积极推进以审计方法的创新,来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大力开发和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完善计算机审计工作模式和方法体系,逐步实现审计信息化。
内部审计成果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审计发现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分析、再加工形成的,有利用价值的审计“产品”,是内部审计作用发挥的“显示器”,是提升内部审计地位的重要载体。一要加强对内部审计成果重要性的认识。因为,审计成果决定了内部审计的未来。二要强化内部审计成果利用。建立健全内审发现问题的通报机制、内审的专报机制、内部审计的跟踪机制。三要完善审计整改落实制度,建立动态的整改台帐,督促被审计单位运用好审计成果;对未按规定限期整改的,应当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四要推进建立审计公告制度,提高审计的透明度和影响力。五要积极开展后审计工作,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一要选好内审队伍,选派那些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内审队伍;二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他们真正树立六大意识(大局意识、精品意识、服务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他们的查证能力、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三要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认同感、使命感和归属感,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四要建立一套审计质量指标考核体系,加强对内审人员及其工作质量的定期评比考核;五要建立和完善内审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解决内审人员的后顾之忧。
[1]曾信平,苏汝勤.内部审计成果开发运用研究与实践探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网站,2013-10-28.
[2]孙振海.浅谈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中华会计网校---内部审计,201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