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艳杰
“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人如果不学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身。但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这传承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思想。我校的“五我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德育中全面发展,以最好的“小我”发展集体、社会的“大我”。
“五我教育”中以“做文明的我”为首要育人目标。我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不仅源于我校的“五我教育”,还源于孩子在生活中的点滴表现。小天的性格可以用两个词语概括:聪明、调皮。因为他学习成绩突出,我经常忽略他的调皮。我与他父母的沟通也仅仅是在学习范围内,还都是以表扬为主。直到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与他的父母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中。那天,旅行车上每个孩子都沉浸在欢乐之中,小天也快乐得忘乎所以,甚至在车上来回地走动。尽管我多次提醒他,他依然置若罔闻。他的行为引起了车上其他家长的不满。当他的妈妈上前制止他的时候,一个急刹车让他摔了一跤,然后就发生了让大家瞠目结舌的一幕:他转过身狠狠地给了他妈妈一拳,理由是因为妈妈没有扶住他。当时,我听到周围的家长小声对自己的孩子说:“以后不许跟他玩。”这件事对于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小的触动。小天妈妈感到很尴尬,作为老师的我则感到很羞愧,而那些旁观的家长除了气愤也会有一些自我思量。这件事后我一直在想,我们给了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忽视了文明礼仪教育。
创造良好的文明氛围
我所说的氛围,并不是靠教室里贴几张简单的文明手抄报,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礼仪文化。这种文化教育孩子们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怎样建立这样一种关于文明礼仪的文化呢?我认为潜移默化的浸润比聒噪的说教更有用,所以我首先做的是让孩子读书。普希金说:“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一本好书对孩子就是一种心灵的美好浸润。“孔融让梨”“程门立雪”“曾子避席”这些故事对于孩子们来说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言传莫如身教
很多老师经常会疑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在他们面前说了很多遍了,依然没有什么效果呢?答案很简单,因为言传不如身教。陶行知先生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如果我们不能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他们做文明有礼的人呢?当然,身教光靠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喜欢扔垃圾的孩子,喜欢骂人的孩子,对父母不知感恩的孩子,往往都是受到了家庭的影响。所以,文明教育中家长的通力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在活动中践行文明礼仪
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意在教育孩子学会文明礼仪。我们还要创造一些合适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践行礼仪的过程中互相影响。因此,我组织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互相学习促进中学会文明有礼,而且对家长也是一种影响。家长在活动中可以迅速捕捉到其他孩子的优点,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然后对自己的教育进行反思,针对自己孩子的不足进行教育。
古代先贤用“不学礼,无以立”来督促自己以礼修身,“温良恭俭让”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基本民族性格和气质。这种整体气质体现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积淀的古老民族的文明和教养,也体现出一个民族深沉的内涵和深藏的力量。因此,请每个师者用文明的清泉浸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传承道德文化,育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