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大家都在学习贯彻,都在谈论改革,首都基础教育的各项改革也在广泛论证和积极酝酿中。德育怎么改?我想主要还是聚焦在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和育人方式的变革上,把学生的发展权和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角。
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角,从逻辑上看,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无论是从我们教育的目标、对象、手段还是过程来看,学生都是主要的参与者,也是最终的受益者,以学生需求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德育工作的落脚点,也是我们一直倡导和推崇的。教育的终极追求就是要使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自己主宰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但是,从实践来看,又似乎不是这样的,或者说是很难做到这一点。在以往的一些德育活动中,唱主角的往往是管理者和老师,学生更多是来配合搞活动、搞仪式的。在学生眼中,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是“说教”、“灌输”、“应该和不应该”、“可以和不可以”。从一些学校的管理岗位和管理制度设立的初衷来看,就是把学生视作看管的对象,到处是“禁止”、“严禁”和“不许”的条款,缺少了一些创新的活力和人文的关怀。
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角,需要学校德育在管理方式和育人方式方面要有根本性的改变,无论是在学校管理制度的设计上还是具体工作的推进上,无论是在教师的育人理念上还是教学实践上,无论是德育的目标内容上还是手段方法上,都要有学生视角,着眼学生需求,服务学生发展,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课堂——交流重于讲授。在学校,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最佳场所。课堂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主动探究的“校园乐土”。学生不喜欢老师的一言堂,不喜欢表演式的课堂;学生喜欢让他们说真话、动真心、传真情的课堂,喜欢师生相互尊重的对话式、互动式的课堂。他们不喜欢像木偶或者道具一样被老师刻意点缀在活动的某一处,不喜欢目光呆滞、神情木然地听大人们没完没了地讲话,不喜欢总怕他们在活动中出差错而一遍又一遍地叮嘱。他们喜欢自己策划、自己创造,挑战自我,出奇制胜的教育活动。
教师——身教重于言教。在校园里,学生和老师朝夕相处,老师每一个关切的眼神,每一个点拨的动作,每一句亲切的话语都向学生传递着道德的信息。“言传身教”存在于父母,更存在于教师身上,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权威超过了家长。教师为学生道德发展提供了可供进行社会观察和社会学习的对象,许多人在成年后回忆,对他的人生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小学或中学时候的某个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一位老师从未告诉过学生做人到底应该怎样,但是,却用战胜困难、笑对人生的经历,为学生诠释“坚强”两个字,让学生终生难忘,这是人格的魅力、榜样的力量。
教育——体验重于获得。在教育中,参与实践、体验教育的过程远比知识的获得来得重要和影响深远。学生渴望贴近社会生活、激发实践和体验欲望的教育。社会的大课堂铸就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多给学生一点走向社会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锻炼体验的机会,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与家庭,投入社会怀抱,参与,实践,体验,收获,提升,在体验中精神境界不断升华。比如,学生作为志愿者,在为孤寡老人和孤残儿童的服务中,感受到了存在的价值和帮助别人的快乐;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这都远比获得一些具体的知识来得重要。
学校——服务重于管理。学校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学生们又希望学校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肯定不希望是看管所、训练营、管理处,应该是学习的乐园、文明的校园、安全的家园。这些年来,情况也正在悄悄发生改变,我们的学校开始更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走上前台,谈自己喜欢的德育;有些学校开始设立学生发展中心、学生服务处、学情中心、咨询中心,有了更多为学生服务的部门,来了解学生的需求,体现了为学生服务的导向。
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