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40例中的应用分析

2014-03-14 11:43:1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22期
关键词:股骨颈患肢置换术

厦门市第三医院骨科,福建 厦门 361000

股骨颈骨折是指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发生的骨折,多发生在老年,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3.58%[1]。骨折后因卧床时间长,极易并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原发潜在疾病发作等,所以及时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制定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计划,可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的疼痛得以缓解,生活质量得以改善[2]。本院运用综合护理方法对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来我科治疗的8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均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所有患者均为平地滑到摔伤,无其他合并症,为闭合性骨折,按Evans分型[3]:Ⅰ型13例,Ⅱ型56例,Ⅲ型8例,Ⅳ型6例,受伤前均能行走或扶拐行走。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55~100岁,平均(67.5±3.8)岁。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13例;年龄53~96岁,平均(66.8±4.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护理方法,包括患者入院后讲解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膳食,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术后指导康复训练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由于意外的创伤,使患者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加上环境陌生,疼痛,对预后的担忧,以及对手术效果担心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护士要热情接待患者,向其介绍住院环境,主动与患者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及焦虑原因,进行有针对性心理疏导,介绍主治医师的技术水平及成功病例,介绍手术相关事宜,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信心。②患者入院后均行患肢骨牵引,皮肤牵引,中立鞋固定,减轻疼痛,指导正确体位。向患者介绍呼吸功能训练,体位训练,床上大小便训练的意义。③进行全面检查,了解病情,完善术前准备,请相关科室会诊,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待一般情况相对稳定,无手术禁忌症后,尽早手术治疗。鼓励患者摄入易消化、富营养、高纤维、低盐、低脂饮食,保证充足睡眠。术前备皮,药物过敏实验,血型血交叉配血,12h禁食,4h禁水及导尿。

1.2.2 术后护理 ①密切观察患者全身状态,生命体征变化,给予心电监护及氧气吸入和正确体位,同时做到三防:一防止过度屈曲和伸直,要平卧,骨盆方正,患肢膝下垫软枕,抬高患肢20~30°;二防内旋,术后穿丁字鞋固定,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三防内收,两膝之间垫软枕,肢体外展位。②嘱患者预防导管脱落及相关注意事项。③术后当日6h后进食清淡、易消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从术后第一日起,逐渐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和易消化饮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④术后疼痛处理:鼓励患者说出自身感受,并根据不同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精神安慰;指导患者深呼吸,分散注意力,全身肌肉放松,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刺激;指导镇痛泵的合理使用方法;睡前遵医嘱给予止痛处理,保证充足的睡眠。

1.2.3 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①预防切口感染:术后感染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最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术后应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如有血液渗出,及时报告医生换药。换药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切口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管道通畅,2~4h挤压一次,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引流量大于200ml更换引流瓶,并报告医生。每日更换引流瓶一次。②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患肢远端血运、温度、颜色、肿胀程度感觉及运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避免患肢输液,尽量选择上肢静脉穿刺。患者麻醉清醒后,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训练,足踝关节背伸,趾屈锻炼,每日3~5次,每次20~30次,术后第2~3d髋外展并增加髋膝关节的屈伸训练,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酸痛为度。当股四头肌足够强时,可开始练习直腿抬高,患肢穿弹力袜。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术后6d使用,如低分子肝素钙,并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同时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及皮肤黏膜是否出血点。骨水泥型假体置换者术后第一天即可遵医嘱行床边坐、站训练,可在主管医生指导下进行训练,在患者感觉良好情况下,运用助行器辅助移动,患肢不负重行走,在室内移动数步,告知患者保持患肢外展不负重的重要性,循序渐进,家属在旁陪护,防止摔倒。告知患者在进行患肢训练时,每侧肢体伸直练习脚趾抬高、脚后蹬地,手术侧逐渐负重,练习股四头肌、臀肌收缩舒张,伸直髋、膝关节。生物型假体置换者一般在术后1周开始逐步行走练习。③预防髋关节脱位:人工髋关节脱位,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常发生在术后即刻搬运过程或术后10~12周内。告知患者保持正确体位的重要性、必要性。应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屈髋不能超过90°,髋关节内收不能超过中线,髋关节不能外旋。避免过早离拐,术后12周,X线片检查,骨折已坚固愈合,方可弃拐,负重行走。同时教会患者适宜体位转移方法,助行器及拐杖的正确使用,其目的都是预防髋关节的脱位。术后使用便盆,应将臀部抬高,切忌只用力提起下肢,注意观察双下肢是否等长,是否疼痛,触摸手术部位,有无异物突出感[4]。④压疮:使用软床,协助每2h翻身拍背一次,鼓励患者行抬臀运动,按摩骶尾部及骨隆突处部,以促进血液循环。使用便盆时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皮肤。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床单、被套,保持皮肤及床单的清洁、干燥。严格交接班,检查局部受压皮肤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Harris髋关节评分[5],从关节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形态学畸形对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满分为100分。优:得分≥90分;较好:得分80~89分;良:得分70~79分;差:得分<70分。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优12例,较好16例,良9例,差3例,优良率92.5%。对照组优6例,较好10例,良16例,差11例,优良率74.4%。两组优良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在骨科临床中广泛使用,是技术最成熟,效果最理想的一种手术方法,成功手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及时实施康复护理,在术后的第一天即开始功能性活动,以帮助患者改善肌肉力量,耐力及功能,尽早下地行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6]。

我科对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后,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减少患者的负面心理和恐惧心理,对术后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做好了术前和术后的护理,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地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对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1]毛云.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干预[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3):93-94.

[2]邓志云,马忠金,刘运存.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与指导[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0):4960-4961.

[3]毛敦.高龄髋部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骨伤, 2009,22(7):511—512

[4]聂明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及其防范[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17-19.

[5]李强,罗先正,王志义,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评估方法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12):721-725.

[6]张润巧.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8):206.

猜你喜欢
股骨颈患肢置换术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天津护理(2016年3期)2016-12-01 05:39:59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与处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5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