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鸣
常言说“题好一半文。”做新闻的更重此道。然而,要在题文相符的基础上做出一个抢眼的标题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何增强标题的可读性,这里以《随州日报》为例,谈谈笔者体悟的三法。
政务报道标出新信息
地市党报一般政务性的报道较多,如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考察,逢年过节的慰问活动以及召开的各种会议等。这些报道政务性强,又是规定动作,一般而言,如果这类新闻中采编人员在做题时掉以轻心,就会让新闻在读者眼前一扫而过,难以被关注。笔者认为,在制作政务报道的标题时,应当对其新信息进行有效提炼,这是增强政务报道可读性的一条有效方法。
如年后随州市政府会议较多,对这些政务报道,报社要求记者和编辑在内容的提炼和标题制作上力求使报道有一定新信息和可读性。如《健全公路网络 打造和谐交通(引)我市今年新修公路千余公里(主)》、《森林防火今日进入戒严期(主)市政府要求:禁止一切野外用火行为(副)》、《市禁鞭办提醒市民(引)十五过后恢复限鞭(主)》等。
上述几篇报道,虽然都是记者采写的会议报道,但编辑和编审在标题制作上力求标出新闻的新内容、新信息,从而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
不难看出,只有那些有信息含量、有亮点的标题,才能摆脱乏味枯燥,吸引读者的眼球。
常规报道标出个性化
经济报道、科教报道、政法报道等常规报道一般是传媒报道的主要内容。譬如开春要报道农业闹春耕、学校忙开学;年底要报道财政入库、税收等情况。如何把常规报道的“四季歌”写出新意,标题标出个性,吸引读者的目光,值得采编人员下足工夫。
《随州日报》一版曾刊登一条教育方面的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是:该市去年春季开始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教科书费,这是继国家在免除中小学生学杂费基础上推出的又一新举措。这条消息起初的标题是《我市中小学生今春开始全部免除教科书费》,这个标题概括得虽然准确、明白,但仔细推敲后发觉,一是文字过长,二是过于一般化,缺乏个性。经过几番修改,标题为《上学不交费了(主)我市中小学只收取寄读生住宿费和伙食费(副)》。修改后的主题标虽寥寥6个字,却简洁明了,富有冲击力,读者一看标题便被牢牢吸引,增强了阅读兴趣。
又如,消息《曾都企业新春“招兵买马”(主)7000岗位吸引万人竞聘(引)》,实际上是曾都区开展的一次常规性春季劳动部门招聘活动,而编辑编发这条消息时动了一番脑筋,做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标题,让人过目不忘,增强了报道的亮点。
社会新闻标出趣味性
近几年,随着新闻媒体积极倡导“三贴近”的报道,一些民生方面的社会新闻逐渐增多。实事求是地讲,笔者认为,民生新闻标题过于严肃、呆板,缺乏吸引力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让社会新闻可亲、可读且打动读者,关键是要把标题做得富有情趣,感染力强。
《过去羞答答找婆家 今日挺直腰闯市场(引)我市有200多个民营企业摘掉“红帽子”(主)》。这条消息报道的是上世纪末随州市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步伐,过去一些挂靠集体或国有企业的民营企业,纷纷与原企业脱钩,自己注册登记,名正言顺办企业。在报道此事时,作者用拟人手法让一个比较枯燥的内容一下活了起来,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还有一些标题如《算盘珠上“拨”人生》、《昔日家贫“凤凰”飞 今抛“绣球”女婿来》、《20多种消费品“淡出”家庭 电脑空调手机“乘势而上”(引)家当变迁折射居民生活大变样(主)》等。这些新闻反映的都是一些平凡小事,但作者和编者在标题制作上却下了一番工夫,其结果是带给受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之感,有效吸引了受众注意力。
(随州日报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