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报纸如何构筑公共话语空间

2014-03-13 13:05柯锐陈力峰
新闻前哨 2014年2期
关键词:财经类报纸栏目

柯锐 陈力峰

2013年元月7日,《楚天金报》开始向具有浓郁都市特色的财经类报纸转型,其评论版配合报纸的改版转型,也渐渐形成较为显著的特色和风格,成为报纸的一面旗帜。

改版后,《楚天金报》评论版在选题操作上更趋规范与成熟,评论贯注了公众讨论和专家评说的理性精神,通过不同群体对经济事件和民生话题的理性探讨,有效地引导公共舆论,成为议论公共话题的理想介质。

《楚天金报》在公共话语空间构筑上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其对财经和民生特色的同步追求,是其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因此,我们选择了2013年元月7日改版到12月31日的《楚天金报》,以这一年报纸的评论版为样本进行量化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楚天金报》评论版具有话题上的财经特色,立意上的民生情怀,观点上的多元评判,作者来源上的专业品质,使报纸日益成为财经话题、民生话题的理想载体,已初步具备财经类报纸构筑公共话语空间的特质。

一 、调查样本

(1)2013年元月7日到12月31日,《楚天金报》共刊发评论(含漫画)678篇(其中外稿588篇,本报评论员文章90篇)。678篇评论稿中,涉及到各类题材的数目(见表1)。

(2)2013年元月7日到12月31日,《楚天金报》评论版中出现频率较多的话题依次为(单位:篇)(见表2)。

(3)2013年元月7日到12月31日,评论版所涉及到的作者的身份类型分别为(单位:人)(见表3)。

二、评论特色

通过对以上样本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楚天金报》评论版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1.“大经济”+“大民生”

——评论话题具有充分的民生情怀

通过对《楚天金报》2013年元月7日到12月31日共678 篇评论文章进行话题分类,可以看出,其中最多是的经济话题,涉及宏观经济超过22%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涉及到“大民生”题材,二者共占约57.96%;文体和娱乐方面的话题较少,一共只有2.94%。

以上数据表明,楚天金报评论在话题上具有明确指向,显示出财经类媒体应有的气质。同时,作为一份立足武汉、面向湖北,具有浓郁都市特色的财经类报纸,该报评论选题仍然体现了对民生话题的高度关注。在所有民生话题中,从房价涨跌、空气质量、城市内涝治理,至居民社保、物价走势、治安环境……都成为讨论的对象。

例如,7月份的59条评论,既有立意较高的,如:“中国经济仍会保持中速增长水平”、“保持持续增长要看潜在后劲”、“规范高考加分需要制度化思考”……它们均体现了一份财经类报纸对国家宏观经济走向和国家大政方针改革的关注。

同时,也有不少贴近普通市民和本地读者的评论,比如:“房租42月连涨,需盘活存量来遏制”、“应对高温天气要先驱除观念障碍”、“收了‘会员费还能起诉污染企业?”、“上了大学,为什么不喜欢念书了”……从这些评论可以看出,作为一份区域性财经类报纸,《楚天金报》评论版依然坚持追求话题的贴近性和参与性。在评论题材的选择上,《楚天金报》既显示出较为鲜明的经济特色,同时保证了较强的接近性,与公众生活具有紧密联系。密切关注同公众利益相关的问题,实际是媒体对公众个体生活的最直接的服务。

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翰东认为,媒体在关注国家宏观经济和大政方针的同时,着眼民生,贴近市民,二者并不矛盾。相反,以有地域化特征的公共事务为讨论对象,发表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观点,不但有利于具体问题的解决,还能帮助更多读者进行思考判断,以及为决策者提供有益参考,这从深层次上体现了财经类报纸的人文关怀。

——用“大经济”眼光来经营评论版

作为一份正在着力打造更具温度的财经类媒体的报纸,《楚天金报》的评论版必须更有特色,既不能陷入传统市民报家长里短的细碎话题而抛弃经济特色,又不能完全受专业财经类报纸的束缚而忽略了许多大众读者,这就要用“大经济”的眼光来打造评论版,用经济逻辑来解读一些社会热点话题。

比如2013年1月23日,中纪委十八届二次全会提出,“认真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并开展抽查核实工作。”当时,在媒体不断曝出“房叔”、“房姐”的背景下,反腐败话题成为热点。《楚天金报》就从“反腐经济”的角度切入去做评论,根据中纪委抽查工作的相关报道,策划了一组评论专题:“期待报告制度为编织‘制度笼子探路”、“是什么撑起了‘房神”、“不能让‘房×们金蝉脱壳”。表面上这都是时政话题,但涉及购房、房产抛售,其实又是经济话题。这样操作,评论就体现出了报纸的经济特色。有时,甚至看上去有点“八卦”的话题,比如王石离婚,也可以从对万科股票影响的角度去做评论。

《楚天金报》评论版还注重从经济视角对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剖析,常常令人眼前一亮,或给人带来深思和启发。比如,“黑车为什么会大行其道”,“上了大学为什么不喜欢念书了”,“商家为什么热衷搞‘零售建议价”……这些评论,往往以生活化的事例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向读者解读一个个经济学原理,评论既有可读性,又能让人增加知识。

2.评论观点的多元性

由于不同个体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生活经验上的不同,因此在面对同一问题时,会产生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英国弥尔顿的媒介规范理论认为:媒体不仅具有告知、娱乐和销售功能,还应当承担讨论社会冲突的功能。[1]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报刊的四种理论》曾明确提出:“大众传播应承担沟通公共信息与意见的责任”。[2]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纽约时报》一直以来在栏目设置上十分注重辩论环境的营造,常常在评论版中呈现出具有冲突色彩的格局。而媒体让读者看到同一问题不同观点的冲突,不仅源于对个体言论的尊重,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相同的观点始终无法将人们的认知推向深入,思想的进步常常孕育在观点的碰撞之中。而思想性和对公众认识问题的推动力,一直是成熟媒体的重要标志之一。endprint

以主流媒体为目标的《楚天金报》正是秉承了这样的理念,因此在评论版中较为注重观点的多元性,促进表达充分阐发。

2013年6月初,《楚天金报》报道了吉林省将实施“史上最严”高考安检,报道称金属探测仪一响,即便只是文胸后面有两排金属搭扣,考生也将被拒之门外。该条新闻虽是客观报道,但是也倾向于对高考安检从严管理。这样的报道取向当然是有必要的。不过,《楚天金报》同一天的评论版对这一新闻也表达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更多元的观点:“‘最严高考也应多点人性化”。该评论认为:与禁穿文胸等措施相比,考场及附近各种设施一切到位和监考纪律严明、秩序井然、信息透明似乎更加重要。

近年来,《楚天金报》这样的评论并不鲜见。通过为多元观点提供论辩环境,来推动讨论机制的深入,通过对不同意见的恰当整合和正确引导,最终促进共识的达成。

3.评论员文章鲜明的价值取向

评论是报纸的一面旗帜。评论员文章直接体现着报纸的立场和评论的担当。《楚天金报》评论追求鲜明的价值判断,特别是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事件时,评论员敢于积极、理性地发声,为民众鼓与呼,为公共利益的增量进言。

2013年6月上旬, 厦门市发生公交车起火爆炸案,造成重大伤亡。案件告破后公众得知,被当场烧死的犯罪嫌疑人陈水总因自感生活不如意,悲观厌世等而泄愤纵火。面对当时众说纷纭的舆论场,《楚天金报》刊发评论员文章《冤屈不是伤害无辜的理由》,指出不应过于渲染所谓的社会原因,掩盖施暴者的个人之恶,而把犯罪原因推给社会。此评论体现了理性的精神和鲜明的态度,也体现出责任媒体在重大事件中的立场和担当,赢得了包括业界、专家和读者的充分肯定。

与约稿、自由来稿相比,评论员文章更能体现报纸的立场和担当。通过一篇篇评论员文章,基于客观公允的立足点,鲜明的价值立场,以及为弱势群体鼓与呼、对不公正现象不懈鞭挞的情怀,《楚天金报》评论正一步步锻造鲜明的特质。

4.评论作者的专业性

《楚天金报》评论版以专业、理性、多元为理念,为公众搭建了一个充分表达的话语空间,鼓励读者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论辩,培育了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判断和表达能力,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由于偏重财经和经济评论,《楚天金报》评论版对稿件质量的门槛要求较高,评论版的主流作者不少为国内一流的学者、专家、财经作家和资深媒体人。他们大多是活跃在国内舆论一线的评论作者。

以2013年7月份评论版为例,该月评论共涉及43位作者(不含本报评论员)。这些作者的身份类型依次为:知名财经评论人8人, 媒体人7人,自由撰稿人7人, 公务员5人,学者5人,经济学家4人,其他7人(含兼职作者、退休工人、学生、普通市民等)。 评论作者的水准和专业可见一斑。

评论作者的专业性,保证了评论版“专业人说专业话”,从而确保了评论版的质量和水准。

5.评论的栏目特点

目前,《楚天金报》评论版一些常设的栏目渐成气候,在读者和同行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以“中国经济名家谈”栏目为例,该栏目主要作者为国内一流的学者、专家。此栏目的定位是,结合最新财经热点或次热点新闻,发掘其背景和意义,解读新的观点和思想,尽可能地让读者的眼光停留下来阅读,并引发其思考。半年来,该栏目共刊发稿件50余篇。

此外,“财富论”栏目也具有鲜明的特点。此栏目的作者群体,基本是活跃在国内一线的财经作家,评论话题的财经特色更加纯正。此栏目既体现了评论的专业特色,也体现了报纸的专业特色。

“经济茶座”栏目,则注重从经济视角对一些生活中的话题进行剖析,以生活事例和通俗语言,向读者阐释经济学原理,既有可读性,又能让人增长知识。深入浅出,受到广大读者叫好。

注 释:

[1]蔡骐、谢莹:《文化研究视野中的传媒研究》,《国际新闻界》2004年3期

[2]陈力峰:《论都市类报纸主流化转型》,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12月

(楚天金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财经类报纸栏目
报纸
关于栏目的要求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栏目主持人语
卖报纸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