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银 李杉杉 张志成
摘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视角,融合历史学、地域文化学等学科理论,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以山东非遗拳种为研究对象,对山东武术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传统山东武术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价值,昭示在山东由经济大省向文化大省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非遗;武术遗产;现状;特征;价值
中图分类号:G8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1-0051-05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策源地之一,历史的长河在齐鲁大地积淀出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出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是武术之乡,自古以来拳种众多,据统计现在山东流行的拳种多达70余种。其中,查拳、螳螂拳、孙膑拳、文圣拳、肘捶、佛汉拳、牛郎棍、徐家拳等发源于山东。山东省内诸多古老的传统武术拳种为山东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宝贵的源泉。
1山东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现状
自2006年5月20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起,到2011年6月12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历时四年多时间,各省市相继开展了“摸清家底”的普查工作,地域上涵盖全国34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港、澳、台3 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从原来的民族民间艺术,拓展到目前的十大门类,内容更加丰富全面,传统武术文化遗产项目就隶属于“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杂技与竞技)。据统计,山东省内各地市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武术文化遗产达30多项拳种,但被最终审核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仅有20项(其中属于“同宗同源”的项目视为一类),这些项目分布在我省21个地市,分布区域较广且在某一区域呈现出密集分布。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共计38项。属于山东传统武术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冠县查拳、莱阳市螳螂拳共计2项。2011年6月12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涉及17个申报地区或单位,共计14项,山东传统武术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东明县佛汉拳、安丘市孙膑拳、临清市肘捶共计3项。至此,山东省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术项目共包括冠县查拳、莱阳市螳螂拳、东明县佛汉拳、安丘市孙膑拳、临清市肘捶共计5项(见表1)。
山东省是武术大省,传统武术拳种项目繁多,除以上统计的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外,山东省内还有众多仍需挖掘整理的优秀传统武术拳种,这些古老的拳种,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隐匿于民间,在其演变发展过程中仍然保持其“浑金璞玉”的活态文化本质,基本上没有受到来自外界的“异变”影响。但是其自身发展举步维艰,生存空间仅有“立锥之地”。通过走访和调查发现,山东省内仍有诸如以下传统武术拳种文化亟待我们去保护和研究(见表3)。
山东非物质武术文化遗产项目众多,且待挖掘整理的传统武术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地域分布相对集中,覆盖范围较广,体现出了山东作为文化大省、武术大省的风范,但是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这些非遗项目文化流失问题还在继续,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萌发或流传于山东的拳种数量近百种,如今有20种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古老拳种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占山东省非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总数的80%,处在全国第2位,仅次于邻省河北,目前来看省级非遗数量上略高于河南。到目前为止(截至2011年7月10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公布了本省(市、自治区)省级第一、二批非遗名录(个别省市已公布省级第三批非遗),粗略统计具体见表4(选取国内具代表性的13省进行比较)。
从表4 可以看出山东省“非遗传统武术拳种”数量众多,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市、自治区级的非遗传统武术数量都远高于兄弟省市,位列全国第二位。其中我省省级数量是国家级数量的四倍,说明我省武术非遗价值略低,或者仍需对我省非遗武术拳种进一步挖掘整理,深入探寻研究其文化内涵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目前北京、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市已经公布了第三批省级非遗项目,这说明山东省应紧跟申报工作,实事求是,科学挖掘我省其他优秀拳种项目。
2山东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特征与价值
山东传统武术文化遗产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地域文化的浸染,其不论是外在表现抑或文化内涵,均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多元文化特点,其价值功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迎合群众需要,也呈现出多样化的价值取向。
2.1山东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特征
传统武术的特点多表现为:第一,拳种扎根于民间,地域文化对拳种的影响深远;第二,拳种个性鲜明,特征显著;第三,历史久远,拳理深奥,拳种多以形象化的语言阐释。以下是将武术文化遗产置于不同的视角对其内在的特征进行总结归纳。
2.1.1地域文化说——多样性与独特性的统一
地域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人文学科,它以“历史地理学”为中心展开文化探讨,其地域概念通常是古代沿袭或俗成的历史区域。它在产生之初当然是精确的,但由于漫长的社会历史的演变,其地理学的意义逐渐模糊, 其疆域更变,人丁迁移,景物易貌,只剩下大致的所在区域了。岁月的流逝虽然改变了古代区域的精确性, 但这种模糊的“地域”观念已经转化为对文化界分的标志,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头脑之中,并且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
齐鲁文化熏陶和滋养着中国武术拳种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不同的武术拳种的技术风格和武术文化特色,门类繁多的拳种在齐鲁地域得到发展和流传,呈现出武术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如螳螂拳、孙膑拳、戚家拳、牛郎棍、吴式太极拳等主要萌发于山东胶东半岛各地;佛汉拳、子午门、大洪拳、二洪拳等萌发并流传于鲁西南;查拳、临清肘捶、临清潭腿亦是鲁西重要拳种;子午梅花拳、内功八极经传入临沂,龙形太极拳由天津传入利津,小虎雁拳在广饶流传,二郎拳、燕青锤在惠民流传,岳家大枪、摔跤二十手在益都、沂水流传,太祖拳在苍山流传,潭腿、埋伏捶等在郯城流传。
齐鲁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自然奔放、风格迥异的拳种,这些武术拳种在孕育之初就具备了独特的文化功能,并且在内容体系,技术风格,拳理技法方面都表现出独特性。
2.1.2历史沿革说——承继性与兼容性的统一
传统文化最为明显的一个文化特点就是世代相传性,在传统武术文化上更加具有代表性,可以说传统武术的技术内容、拳理拳法、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都是在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承继性和兼容性的高度统一,这是所有传统武术文化发展历程的一般规律。每个拳种的传承时间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在这百年历史的交融、碰撞中并没有停滞不前,反而在扬弃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薪尽火传,这种承继关系和兼容并蓄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个性体现和精神展示。
2.1.3文化个性说——内敛性与张扬性的统一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一种文化形态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最持久动力,莫过于体现该文化的内在精神及其个性。同时,也正是这种内在精神及其个性,使该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在世界文化之林展示出了独到的魅力”。诞生于山东这片富饶土地上的传统武术,在其与异文化交流和碰撞中,不断得到锤炼,越发显露出其独特的文化个性,这种个性的演绎不仅表现为外显的,还表现为其内在精神,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的实质是人化,所以某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一地域内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伦理价值观。人的个性和文化的个性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某一地域内的人们创造的共同文化标准,也就映射着某种文化的个性。传统武术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征,拳种文化的最初形成在某一方面被赋予了当地人们的个性倾向,既然拳种是人创造的,那么拳种文化也就有了人的个性。对山东省内诸多传统武术拳种的个性进行整体审视发现,产生于鲁西南、鲁西地区的拳种文化在外显上大多具有张扬的个性,这跟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拳种的渊源有直接关系,比如大洪拳、二洪拳、佛汉拳、二郎拳等这些拳种,多与中原少林武术有血缘关系,而且这些拳种在农民战争中作为斗争的工具运用得淋漓尽致。相比来说,在鲁中、鲁东地区的拳种多表现为内敛型,这可能与地缘关系有关,比如鲁中地区的文圣拳、徐家拳受儒学思想的影响较深;鲁东地区的崂山道家武术、戚家拳、牛郎棍、吴式太极拳,这些拳种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与经历农民战争,经过战争洗礼的鲁西南拳种相比,相对偏安一隅,文化个性较为收敛。
2.1.4文化地标说——符号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地标是指某个地方具有独特地理特色的事物,游客或者一般人可以通过看图而认出自己身在何方,具有北斗星的作用,如教堂、雕像、桥梁等。它对一个区域的影响不仅仅是外在表现,更多的是体现在对文化、精神的影响上,引入“文化地标”一词,也是从事物所具有的“场”来考虑,这个场就是“精神文化场”,笔者认为山东传统武术文化遗产每个项目成为各个地域的“文化地标”,因为它具备了三个方面的功能:首先,它是这个地域的“文化策源地”。因为每个遗产项目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同时也影响着当地文化,在地方上颇有影响力,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如发源于鲁东地区的螳螂拳文化,莱阳螳螂拳、栖霞螳螂拳、青岛螳螂拳等,都是“螳螂拳文化的策源地”。其次,它也是武术文化的“集会中心”,提到某个拳种,必定会涉及到哪个地域或者具体某个活动中心,比如安丘孙膑拳、青岛孙膑拳等。在健身领域,传统武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时代性、普适性的特点。第三,它也是一个很好的“地域文化名片”,每个武术拳种可以成为一个地域、一座城市的标签或者名片,是当地文化的一道美丽风景线。临清的武术文化名片就是肘捶,东明的武术文化名片就是佛汉拳,其他亦如此。
所以,文化地标与一般的项目相比,其区别首先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是符号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2.2山东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价值
2007年6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曾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千古不绝,就在于有灵魂,有精神。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各个国家和民族长期形成的共同心理结构、意识形态、生产生活方式等特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具有这些特点,因此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象征,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支撑。所以,研究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价值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2.2.1科学研究
每一种武术拳种都是在人类的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各个拳种遵循人与自然界的生存生长、繁衍发展之规律,遵循佛家“拳禅合一”、儒家伦理道德以及道家、太极阴阳学等深奥理论基础,汲取兵学、技击名家传世绝招,拳法、拳理奥妙高深,具有缜密的科学性。此外,对它的形成演变、拳理技法、价值功能等方面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必定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2.2.2历史文献
山东传统武术文化遗产每一个拳种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传统武术拳种演变的足迹,从拳种发展的历史管窥整个历史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历程,对于历史考古等具有重要的参考研究价值。武术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山东武术拳种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山东人民斗争史的真实再现和演绎,对山东传统武术历史的考证有利于山东历史文化研究的补充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
2.2.3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着其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因此教育内容选择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一定的民族特色。把对武术文化遗产的认识提升到民族文化教育功能的高度, 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品德教育的关键期,武术文化遗产每个项目都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具有潜在的开发和利用价值,亟待我们去开发利用,揭示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文化魅力和文化价值在教育阶段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功用和价值,从而服务于社会。
2.2.4实用价值
山东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实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技击实用性是山东诸多拳种普遍的功能价值,使习练者掌握护身制敌的本领,而且锻练人的胆魄,提高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第二,有极高的观赏娱乐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陶冶情操;第三,在健身养生长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功能,是提高民众素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拳种多数附有养生功法,比如崂山道教武术就有养生功的练习。
3结语
山东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山东是中华武术主要发源地之一,山东传统武术文化遗产每一个拳种都至少有上百年的传承历史,拳种具有独特的技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体系,每个拳种项目都深深植根于地域文化,与当地群众生活休戚相关,真实演绎再现了齐鲁儿女自古以来生产生活、民俗民风的全貌以及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见证了齐鲁大地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体现了山东省各族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山东传统武术文化遗产已成为凝聚齐鲁儿女,营造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新农村建设最显著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发展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李成银.山东传统武术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2]邱文山, 张玉书,张杰,等.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M].济南:齐鲁书社,2003.
[3]马永通.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在山东省高校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3):49-50.
[4]李成银.地域武术文化与传统武术的发展[J].搏击,2006(12).
[5]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2003(4).
[6]李成银.齐鲁武术史话[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7]郭守靖,郭志禹.从地域文化学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5).
[8]李成银.传统武术发展应坚持三个方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7(5).
[9]马文国,邱丕相.文化的流失:传统武术的痛楚[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23(2).
[10]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30卷第1期12014年2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Vol.30 No.11February 2014
2.2.4实用价值
山东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实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技击实用性是山东诸多拳种普遍的功能价值,使习练者掌握护身制敌的本领,而且锻练人的胆魄,提高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第二,有极高的观赏娱乐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陶冶情操;第三,在健身养生长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功能,是提高民众素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拳种多数附有养生功法,比如崂山道教武术就有养生功的练习。
3结语
山东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山东是中华武术主要发源地之一,山东传统武术文化遗产每一个拳种都至少有上百年的传承历史,拳种具有独特的技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体系,每个拳种项目都深深植根于地域文化,与当地群众生活休戚相关,真实演绎再现了齐鲁儿女自古以来生产生活、民俗民风的全貌以及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见证了齐鲁大地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体现了山东省各族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山东传统武术文化遗产已成为凝聚齐鲁儿女,营造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新农村建设最显著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发展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李成银.山东传统武术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2]邱文山, 张玉书,张杰,等.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M].济南:齐鲁书社,2003.
[3]马永通.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在山东省高校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3):49-50.
[4]李成银.地域武术文化与传统武术的发展[J].搏击,2006(12).
[5]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2003(4).
[6]李成银.齐鲁武术史话[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7]郭守靖,郭志禹.从地域文化学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5).
[8]李成银.传统武术发展应坚持三个方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7(5).
[9]马文国,邱丕相.文化的流失:传统武术的痛楚[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23(2).
[10]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30卷第1期12014年2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Vol.30 No.11February 2014
2.2.4实用价值
山东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实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技击实用性是山东诸多拳种普遍的功能价值,使习练者掌握护身制敌的本领,而且锻练人的胆魄,提高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第二,有极高的观赏娱乐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陶冶情操;第三,在健身养生长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功能,是提高民众素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拳种多数附有养生功法,比如崂山道教武术就有养生功的练习。
3结语
山东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山东是中华武术主要发源地之一,山东传统武术文化遗产每一个拳种都至少有上百年的传承历史,拳种具有独特的技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体系,每个拳种项目都深深植根于地域文化,与当地群众生活休戚相关,真实演绎再现了齐鲁儿女自古以来生产生活、民俗民风的全貌以及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见证了齐鲁大地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体现了山东省各族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山东传统武术文化遗产已成为凝聚齐鲁儿女,营造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新农村建设最显著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发展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李成银.山东传统武术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2]邱文山, 张玉书,张杰,等.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M].济南:齐鲁书社,2003.
[3]马永通.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在山东省高校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3):49-50.
[4]李成银.地域武术文化与传统武术的发展[J].搏击,2006(12).
[5]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2003(4).
[6]李成银.齐鲁武术史话[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7]郭守靖,郭志禹.从地域文化学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5).
[8]李成银.传统武术发展应坚持三个方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7(5).
[9]马文国,邱丕相.文化的流失:传统武术的痛楚[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23(2).
[10]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30卷第1期12014年2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Vol.30 No.11February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