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道构建国家形象对中国武术的启示

2014-03-13 11:25郭玉成刘庆庆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空手道国家形象柔道

郭玉成 刘庆庆

摘要:国家形象作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日本武道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促进日本国家形象的构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比较等研究方法,以日本柔道、剑道、空手道、合气道为主要内容探究日本武道塑造日本国家形象的成功经验,为武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奠定基础。经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简化技术体现中国勇于创新的国家形象;突出文化内涵展现中国文化吸引力;改革武术积极挺进奥运会,展现民族体育竞争力。

关键词:国家形象;武术;柔道;空手道;合气道;剑道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1-0056-05

众所周知,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显,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缩影,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以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之蕴涵展现中国兼容并包、和而不同之形象更是当务之急。美国《时代》周刊调查显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其国家形象国际排名从2007年起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1],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只有全面掌握了解日本国家形象构建方面的优缺点,我们才能针对性地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构建国家形象的方略与措施。众所周知,国家形象是具备多元属性、呈现综合特征的多面体,我们从日本的多元文化便可见一斑。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日本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以汽车、数码等产品为代表的商业经营文化,以动漫、电子游戏为主导的大众娱乐文化,以日本武道为典范的传统体育文化以及以节能环保政策为保障的社会主流文化等,都淋淋尽致地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相呼应、古典与激情相得益彰的国家形象。其中,以武道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化作为塑造日本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国家形象内涵及中国国家形象定位

吴友富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一书中通过对国家形象进行分析,认为广义的国家形象是指特定国家的内部社会公众、外部国际公众通过复杂的的心理过滤机制,对该国的客观现实(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以及所作所为)形成的具有较强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主观印象和评价[2]。

进入21世纪,中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国际地位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为了遏制中国发展,相继炮制了中国“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文化威胁论”等不实舆论,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面对咄咄逼人的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无理歪曲,中国政府先后在2003年提出了“和平发展”战略、在2005年详细阐述了“和谐世界”的发展理念。胡锦涛总书记更是在奥运开幕宴宾会开场致辞中,面对众多国家元首,重申了“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

综上可知,中国国家形象以“和平发展”为主线、以“和谐世界”为夙愿,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和谐”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中国国家形象的核心定位。

2日本武道构建日本形象与武术塑造中国形象的对比分析

2.1展现创新转型形象:从传统武技向现代体育的转变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日本武道与中国武术从传统武技向现代体育的转变可以深刻地展现中日两国所具备的民族创新精神。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都逐步进入了一个以“顺应时代、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时期。伴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只有通过不断地变通与创新才能与时俱进、蓬勃发展。推而论之,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的体育化创新发展则成为了它们在日新月异环境下永葆生机的不竭动力。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1期2014年2月 郭玉成,等日本武道构建国家形象对中国武术的启示No.1 2014 以日本柔道为例,19世纪中叶,曾任东京高等师范学院校长的教育家嘉纳治五郎先生经过对各种柔术流派的研究,博采众家之长,在1882年创立了以投技、固技和当身技为主,以胜负、体育、修心为目的的新柔术——柔道[3]。讲道馆的柔道名称取自古代直信流,主要综合起倒流和天神真杨流柔术之特长,通过二次创新和改进,祛除危险竞技成分,从而凝练成今日竞技柔道。古剑道即剑术,在古代原本是一种以杀人为目的的实战技术。而现代的剑道则演化成为一种注重健身、精神修养与人格塑造的现代体育项目。全日本剑道联盟曾对剑道做出如下定义:“剑道就是凭借修炼剑的理法(包括有形无形的正确法则)来形成人格之道(研究个人天赋的优秀品质,一心一意努力修炼......)[4]。”日本的柔道、空手道、剑道等正是在经历了“废刀令”、“禁武令”的基础之上勇于创新、敢于转型,将一项项搏杀的技术演化为体育运动项目,才使得古老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绵延百年得以流传至今。其中在应对时代变迁与历史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与改革精神,正是日本国家形象锐意求变、勇于创新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亚病夫”的称号沉重地压在亿万中国人身上。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国粹,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振兴中华、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1956年体育部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竞赛制度的暂行规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推行43个运动项目,武术被注明为表演项目从而成为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之一。综上所述,中国武术的体育化发展与转变展现了中华民族审时度势的创新精神,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国家的创新形象。

北京大学王超逸在《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一书中认为:“创新力是人类社会进步以及不断发展的永恒生命力[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对于日本武道与中国武术而言,创新同样是其与时俱进、茁壮成长的核心理念。日本柔道综合各种柔术,博采众家之长独树一帜,顺应时代潮流,注重强身健体、竞技比赛、精神修养与人格塑造;空手道演变为体操形式广泛传播于中小学之中,名称几经变化,最终成为日本武道之一;剑道,古称剑术,以实战、杀人保己为目的,现代剑道通过对多种流派进行统一整理,才得以竹剑比赛的体育形式蓬勃发展于现代社会。中国武术由古代的擂台决斗、军事战争、注重技击逐步演变成为以“舞武表演”、“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体育项目,同样是锐意创新、不断变革的具体表现。

如今看来,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的发展演变可谓是殊途同归,但是在细微之处却是各有千秋。日本武道技术简单易学,演练与实战并用;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如何把林林总总的中国武术化繁为简,成为如今武术发展的当务之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武术只有在积极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有机整合竞赛表演与格斗技击的双重属性,才能积极地促进武术传播与发展,从而更好地体现中国国家的创新形象。

2.2注重精神文化形象:日本武道“以武入道”的精神诉求与中国武术“崇武尚德”的精神要求

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核心指标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日益显现出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文化的敬仰与诉求方面,日本武道讲究“以武入道”,注重对“道”的追求;中国武术提倡“崇武尚德”,注重对武德的培养。

嘉纳认为:“柔道的修行是通过一系列攻防练习来达到身体、精神双方面的锻炼和修养,从而体会斯道之精髓,进而达到既能完善自我,又能兼济天下的目的。这是柔道修行的最终目标。[6]”现代剑道的宗旨则是:“磨练身体与心智,塑造强大的精神力量;籍由正确而严格的训练来使自身剑技得以进步、使人礼仪和荣誉感得以培养、使人学会与人真诚相待,同时提高练习者的文化修养;以促使练习者能热爱祖国和社会,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广泛的贡献。[7]”而在日本武道中独具特色的合气道则讲究气理合一、心身一如,从而达到磨练身心,使人格趋向完美境界。合气道提倡“爱人爱己、不争不斗”的原则,重视精神修养与身体训练相结合,解除生活中的忧虑,追求自然,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来陶冶人生观。综上所述,无论是柔道中“既能完善自我,又能兼济天下”的要求,还是剑道中的“形成人格之道”的目标,亦或是合气道中的“天人合一”的追求等,都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正是以上的武道精神与文化使全世界人民对日本重视精神文化的国家形象刮目相看。

与日本武道“以武入道”的精神诉求不同,中国武术讲求“崇武尚德”,推崇“未曾习武先习德”。在1987年的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上,众位专家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传统的武德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等作为武德信条。中国武术授徒主张择人从严,讲求“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学拳宜以涵养为本”“未曾习武先习德”等先决条件。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武术形成了一套与武术运动密切相关、贴切匹配的道德体系。武术对武德的重视,正是武术重视文化修养的具体表现,展现了中国重视精神文化的国家形象。

“文化是一个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方面,是外来者认知该国国家形象的体验对象;它是一个国家形象的基本内容,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在努力提升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文化建设与文化形象的塑造。[8]”综而论之,日本武道中无论是作为修身之法的柔道,还是以形成人格之道为目的的剑道,亦或是以爱己爱人为目的的合气道,都入木三分地体现了“以武入道”的精神文化诉求;而中国武术则注重伦理道德,讲求尊师重道,从择徒受教到习武目的等都深刻表明了“崇武尚德”的文化内涵。

“以武入道”和“崇武尚德”分别作为日本武道与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日本与中国武技对精神文化修养的诉求。从目前的发展走向来看,日本武道多是通过对身体的规范、技术的训练等对人的精神层面进行磨练,通过人格的打造以达到塑造完美人格的目的;中国武术则由于在市场经济与全球化、入奥的形势下,多侧重于竞技武术、技术训练等方面的投入与研究,关于武德文化的培养与熏陶则相对或缺。对此,中国武术应汲取日本武道之精髓、推动技术与武德文化并行不悖地发展。唯有如此,中国武术才能化文化感召力为进步推动力,展现中国文化魅力,塑造国家文化形象。

2.3体现包容开放形象:日本武道瘦身进奥运,中国武术传播求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风情孕育出了不同的民族精神风格,产生出不同的文化体系。从国际形势来看,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势不可挡,如何在这波涛汹涌的文化潮流中生存,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每个国家都要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包容开放的态度迎接新的挑战。

日本学者加藤先生曾将日本文化归纳为“科技文明+民主主义+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模式[9]。外来的文化深入日本的传统文化之中,为日本传统文化所包容摄取,创造出新的文化,体现出日本文化对外开放学习的精神,反映出日本包容开放的国家形象。从日本武道入奥的进程中不难看出:当年,随着柔道逐步进入国际舞台,一些原有规则受到了质疑,为了促进柔道的国际化发展,延续柔道竞技化的特点,国际柔道联盟对原有的柔道制度进行了针对性修改,如引进体重级别、改变柔道服装颜色、改变技术等等。其中,为了顺利进入奥运会,柔道对原有的技术进行了限制,仅仅保留了摔法,这也是为了进入奥运会进行的技术妥协[10]。无独有偶,日本空手道为了进入奥运会所进行的组织联合、体重级别制度的引进、技术的革新等等都明确地显示出: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迎合世界竞技体育运动的需求。这也正是日本包容开放国家形象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通过出国表演、推广竞技武术、举办国际培训班、成立国际、洲际武术组织和举办武术国际比赛等方式进行着武术的国际传播。这些国际、洲际武术组织的成立,标志着武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发展,已经开始走向联合统一的道路,国际武术运动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1年8月18日晚,中国武术协会和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共同举办的中国武术专场演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联大会议厅内的成功演出,更是博得了全场146次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这些武术国际传播的成功事例无不表明武术对外开放的胸怀,也体现出了中国包容开放的的国家形象。

相对于日本武道瘦身进入奥运会而言,中国武术应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以一颗开放包容的心态适时改变、适量调整,从而达到进入奥运会的目的。

3日本武道构建日本形象对武术构建中国形象的启示

3.1简化技术体现中国勇于创新的国家形象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不断剖析自我、完善自我的创新求变更是中国武术发展至今的不二法宝。

从技术层面分析,日本武道的典型特点是:一、技术简单易学;二、技术演练与实战格斗并行不悖。新中国成立后,竞技武术呈现体操化趋势,高、难、美的动作大量出现在竞技比赛中,在提高了竞技武术练习难度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大众武术的普及。现在武术训练基本分为套路与散打两大部分,套路主要目的在于表演、竞赛,注重精、气、神与动作的规格;散打则多侧重于实战应用,注重竞赛规则与实战效果。从武术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不断地融合、保留性地简化武术技术体系,使其通俗易懂、简单易学、演练并行,才能更好地促进武术的传播与发展。

在全球化、信息化、经济化多元发展的时代里,复杂多样的武术技术体系已经很难适应快餐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唯有经过创新,保留性地简化相应技术体系,将竞技比赛与实战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武术蓬勃发展。从某种意义来讲,武术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文化创造力的重要表现,体现了中国不断创新的国家形象。

3.2突出文化内涵展现中国文化吸引力

在当今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建设的核心。有学者指出,我国虽然是一个文化资源的大国,但文化的发展长期得不到重视,处于边缘化的地位[11]。中国武术与日本武道同是本国文化的完美载体,然而相比之下,日本武道却是重“道”甚于重“术”。武道的技术练习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修炼个人品质,完善自我人格的手段。通过身体的锻炼,礼仪的约束,疲劳、伤痛的砥砺以及心性的修炼,最终塑造一个将勇武、坚毅、礼貌、仁义、智慧等众多优秀品质集于一身的完美人格。

整体而言,中国武术重“术”甚于重“道”。尤其新中国成立后,重视技术的竞技武术成为现代武术发展的主要潮流,竞技武术套路呈现体操化发展趋向。武术的文化内涵湮没在武术的“技术”潮流中。虽然武术文化的研究成为近些年来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是武术文化的内涵在社会上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知。武术文化的依托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其历史不可谓不厚重,其文化不可谓不博大,其精神不可谓不深邃。武术的哲学内涵讲求天人合一、贵和尚中与自强不息等理念;武术的文学作品,如武侠小说、诗歌等可以提供人们精神娱乐以及别样的精神情怀;武术的伦理道义强调仁义、礼仪、孝悌等中国的伦理观以及为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提供范式;古代中医理论为人们对人体构造的理解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武术的功法锻炼提供了理论指导。总而言之,武术是一门肢体艺术,精、气、神与外在肢体紧密结合,塑造出众多的艺术元素(武术动作),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生活的乐趣。如此厚重、博大、深邃的文化体系,如果单纯从技术角度加以宣传与推广,则不免犯了本末倒置的低级错误。

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写道:“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12]”可见,国家对于优秀文化的推广与传承满怀信心,对文化的普及与弘扬更是不遗余力。“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中国武术应乘着这股东风,加强文化研究与传播,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吸引力。

3.3改革武术积极挺进奥运会,展现民族体育竞争力

“全球性媒介事件往往对国家软实力的构建有着特殊的黏性......[13]82”奥运会是典型的全球性媒介事件,“奥运会不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工具,更是宣传举办国文化特色、提升举办国形象的重要手段。[13]128”积极挺进奥运会不仅对中国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国家形象的塑造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未能如愿进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武术入奥不仅是亿万中国人民的殷切诉求,更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庄重宣言。中国五千年的丰富文化内涵需要被世人发现、了解、重视。当下的寰球,以西方文化为主流,其“适者生存”的法则无时不强化着人们的“竞争”与“征服”观念。“适者生存”的西方法则正在一步步把人类逼向窘境。与西方体育相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中庸”“天人合一”与“和谐大同”,武术则是其精髓文化的集合体。从宏观角度来讲,中国文化需要武术作为媒介进行传播,武术则需要借助奥运平台传播中国的“中和”文化。《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只有在至少75个国家和4个大洲的男子中以及至少在40个国家和3个大洲的女子中广泛开展的运动项目,同时必须是两届以上世界锦标赛的正式比赛项目,才可列入奥林匹克夏季比赛项目。从入奥的硬件条件来看,武术已完全具备奥运会新增项目的要求。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武术入奥不仅应在硬件条件上满足,更应在项目选择、难度设置、评判标准等细节方面全面改革才能达人所愿。作为“全球性媒介事件”的奥运会是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完美平台。在困难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抓住机遇的智慧。

4结语

日本国家形象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其国家形象建设有着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正如美国学者乔舒亚·库珀·雷默所指出的,“中国目前最大的‘战略威胁之一,在于其‘国家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任重而道远,充分借鉴其他国家成功塑造国家形象的经验可以促进我国良好国家形象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美国《时代》周刊调查显示 中国国家形象居世界第五[EB/OL].http://sspress.cass.cn/news/2479.htm.

[2]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谭永贞.近现代日本柔道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4]董子红,何端,编.剑道——日本修身健体的武技国粹[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5]王超逸.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99.

[6]王勇,泉敬史,何英莺.日本文化大讲堂:武道[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62.

[7]梁敏滔.东方格斗文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61.

[8]杨剑龙.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含量[EB/OL].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479726.

[9]叶渭渠.日本杂种文化与现代化(独家专访)——与加藤周一对话[EB/OL].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2274/360693.html .

[10]郭玉成.跆拳道、空手道、柔道传播对武术传播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2):48.

[11]对于作为软实力核心的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5/12347910.html .

[1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EB/OL].http://news.sohu.com/20111026/n323403147_1.shtml.

[13]胡晓明.国家形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4]邱海洪,王俊云,陶晓斌.“武林大会”平台上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10(1):56-58.第30卷第1期12014年2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Vol.30 No.11February 2014

猜你喜欢
空手道国家形象柔道
菅义伟获授“空手道名誉九段”
英97岁老翁要晋升柔道十段
劈火砖
谁说体育的力量不足以感化这个世界?
空手道在苏联(上)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现在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