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文化生产思想与文化产业发展

2014-03-13 14:59
东岳论丛 2014年9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恩格斯文化产业

刘 芳

(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但他对文化生产有着深邃的见解。正确认识马克思的文化生产思想,对当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文化生产是生产的特殊方式,它与物质生产的一定历史形式相联系,并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第72页。。他们对文化生产的分析也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的。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分析,马克思发现了一个最简单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作为有生命的个人,为了生存而从事的物质生产是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但人是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这就决定了现实的人在从事物质活动的同时,还相应地从事精神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文化生产是必不可少的生产活动。“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第72页。。在人类社会早期,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作为人类生产的两个方面,交织在一起,文化生产是物质生产的直接产物,二者是同一个生产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才逐渐“形成了一个脱离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它从事于社会的共同事务,劳动管理、政务、司法、科学、艺术等等”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06页。。“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可见,马克思高度评价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分离的重要意义,并且认为社会分工使每一种职业都成为分工中的一定部门,这些不同职业发展着不同的人类精神能力,并创造出人的新的需要及满足新需要的新方式,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职业都具有生产性。他举例指出:“哲学家生产观念,诗人生产诗,牧师生产说教,教授生产讲授提纲”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5页。。因此马克思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②马 克思:《19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既然文化生产是生产的特殊方式,那它就应该遵循生产的普遍规律,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从人类社会一开始,文化生产与物质生产就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物质生产相对文化生产更处于基础的位置。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人们在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中,同时改变着外部世界,“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4页。。也可以说,文化生产根源于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没有物质生产作基础,就谈不上文化生产。当然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生产是由物质生产决定的。马克思曾指出:“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第一,一定的社会结构;第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精神方式由这两者决定,因而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性质也由这两者决定”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6页。。马克思的观点,并不是认为物质生产直接决定精神生产,而是由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的一定社会结构与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决定精神生产的性质。换句话讲,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文化生产是不同的,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

文化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相联系,但也决不是受物质生产的机械支配。马克思指出:“工艺学揭示出人与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⑥《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9页。。文化生产并非被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是人们能动地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马克思曾把从事哲学作为人的最崇高事业,认为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到哲学思想里。”“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的精华”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0页。。他认为哲学是阐明人权的,国家应该是合乎人性的国家,物质生产也应该是合乎人性的生产。这就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努力改变不合乎人性的东西。可见,文化生产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生产,推动人类的发展。

二、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生产有被资本纳入其价值增殖过程、发展为文化工业的趋势

从以上分析可知,文化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一定历史形式相联系。当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文化生产就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马克思指出:“根据古代的观点,人,不管是处在怎样狭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规定上,总是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⑧《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发财致富,实现价值的不断增大。为了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将“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3页。,扩大到任何能实现价值增殖的领域。资本主义生产渗透到文化领域,这是资本发展逻辑的历史必然。

在马克思看来,文化生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既可以是生产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劳动。他举例说:“密尔顿出于同春蚕吐丝一样的必要而创作《失乐园》。那是他的天性的能动表现。后来,他把作品卖了5镑。但是,在书商指示下编写书籍(例如政治经济学大纲)的来比锡的一位无产者作家却是生产劳动者,因为他的产品从一开始就从属于资本,只是为了增加资本的价值才完成的”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2页。。密尔顿出于天性创作《失乐园》得到5镑,他做的是非生产劳动,而为书商提供工厂式劳动的作家的劳动,则是生产劳动。这种情况说明,如果文化生产从属于资本,为其增殖价值服务,那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劳动。

马克思敏锐地观察到在非物质生产领域,即在文化生产领域中资本主义的表现的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生产的结果是商品,是使用价值,他们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因而能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并能在这段时间内作为可以出卖的商品而流通,如书、画以及一切脱离艺术家的艺术活动而单独存在的艺术作品”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2页,第443页,第442、第443页。。第二种情况,“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如一切表演艺术家、演说家、演员、教员、医生、牧师等等的情况。在这里资本生产方式也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能够,并且就事物的本性来说,只能在某些领域中应用”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2页,第443页,第442、第443页。。由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文化生产还没有大规模展开,所以他指出,“这里的大多数情况,都还只局限于向资本主义生产过渡的形式”。“资本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③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2页,第443页,第442、第443页。。尽管它还是微不足道的,但资本追求价值增殖的本性必然使文化生产领域的资本主义生产有广大的发展,这是可以想见的。

资本主义生产渗透到文化生产领域,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社会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生产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资本的发展带来了世界性的交往,把各民族的精神生产向全世界传播,这有利于全世界人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资本的膨胀欲望还必然要求扩大现有的文化消费量,生产出人们新的需要、新的消费,推动人的消费能力的提高。“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5页。。

文化生产被纳入资本增殖的过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资本在具有无限度地提高生产力趋势的同时,又在怎样程度上使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片面化,受到限制等等”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0页。。资本的增殖欲望表现为人类的物欲空前膨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向来受人尊敬的教师、律师、教士、诗人、学者这些神圣的职业都被金钱所奴役。文化生产附属于资本,为其实现价值增殖服务,这又与文化生产能动地反映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相冲突,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6页。。“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才是可能的”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艺术、诗歌等文化艺术生产本是人们自由地展示人类生活的劳动,却被资本所利用,人的主体性地位受到挑战,人的尊严和价值受到践踏。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多尔诺、霍克海默等人,根据资本主义文化生产的现状,明确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杰姆逊指出:“文化工业不是一个文化理论,而是一个工业理论,一个从过去被称为文化的东西中榨取金钱的、晚期资本主义相互连锁的垄断分支机构的理论”⑨弗 雷德里克·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阿多诺,或辩证法的韧性》,李永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页。。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文化工业就是要追求金钱,追求商业价值,与文化工业相联系的大众文化具有虚假性、欺骗性、强制性、压抑性等特点,人的个性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幻象。

可以说,文化生产被纳入资本增殖过程,既发展了人的需要和能力,同时又异化、扭曲了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践踏人的尊严和价值予以道德上的谴责,但更多的是基于客观历史的分析。他指出:“通过工业——尽管是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⑩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正是通过工业的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体现的自然界才能最终形成。他还说,资本家“作为价值增殖的狂热追求者,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⑪⑪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83页。。

三、共产主义社会的文化生产是自由劳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展现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根据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所作的历史分析可知,人类社会在物的依赖阶段基础上建立的第三阶段,是以自由个性为根本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到那时,文化生产将真正成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人的类特性,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②马 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就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看作具有审美的活动,这就是艺术活动、文化生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文化生产某种程度上成为异化劳动,人受到物的支配。在未来社会,“不仅生产的东西可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足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0页。。自由支配的时间成为财富的尺度,“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8页。,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明确提出物质生产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⑤马 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9页。。文化生产无疑将属于这一自由王国。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也认为艺术生产是摆脱异化特性的生产劳动,是生产者和产品、个人与社会、自然生物与人类的统一体⑥复 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0页。。

马克思在分析亚当·斯密“劳动是牺牲”的观点时,认为斯密的观点就奴隶劳动、徭役劳动、雇佣劳动来讲是对的,在那里劳动是令人厌恶的,不劳动才是幸福。而他又强调劳动不是如斯密所认为的永远是一种负担和牺牲,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劳动能成为人的内在需要,成为吸引人的自由的劳动,人们从中能得到乐趣。对于自由劳动,马克思还指出:“这决不是说,劳动不过是一种娱乐、一种消遣,就像傅立叶完全以一个浪漫女郎的方式极其天真地理解的那样。真正自由的劳动,例如作曲,同样也是非常严肃、极其紧张的事情”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3页。。文化生产作为自由的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劳动。

可以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从物欲中解脱出来,不为单纯的物质占有所累,在文化生产中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把人的真实,人的天性充分的展现出来。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惟一社会”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第517页。。在文化生产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独创和自由的发展。对此,马克思举例指出:“倍尔西阿尼所以是一位无比的歌唱家,正是因为她是一位歌唱家而且人们把她同其他歌唱家相比较;人们根据他们的耳朵的正常组织和音乐修养做了评比,所以他们能够认识倍尔西阿尼的无比性”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第517页。。作为自由劳动,人在文化生产中不是否定自我,而是确证自我,人对世界的关系形成人的丰富的感觉体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情感、愿望、活动、爱,成为人的现实的实现。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里肯定自己。这充分展示了人全面而深刻的感觉、丰富的需要、全面发展的能力,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展现。

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宗旨

马克思文化生产思想的深刻性与前瞻性,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当今中国应该以马克思文化生产思想为指导,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着力做到如下几点: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由于“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⑩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8页。。只要有利可图,资本要渗透到任何领域,包括文化生产领域。这种资本发展的理论预示着文化产业必将大发展。在19世纪,文化产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马克思认为它是微不足道的。到20世纪,文化产业有了较大发展。进入21世纪,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整个经济增长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就中国而言,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的依赖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利用文化资本来发展生产力是必然的选择。马克思对资本予以道德上的强烈谴责,但没有哪个人像他那样充分肯定资本在发展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尽管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贫富差距加大、异化等现象,但诚如马克思所说:“什么东西你们认为是公道的和公平的,这与问题毫不相关,问题在于在一定的生产制度下什么东西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46页。。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特别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努力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各种条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责无旁贷。

(二)文化产业发展应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宗旨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存在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问题。如果发展文化产业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奉行金钱至上、利己主义,那么文化生产就会成为资本的附庸,人的尊严和价值就会受到践踏,人的个性只能成为一种幻象。马克思指出,被金钱异化的人们对“理论、艺术、历史的蔑视”,归根到底是对“自我目的的人的蔑视”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8-449页。。在当今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不同程度存在着,娱乐膨胀,拜金主义、权力主义盛行,致使道德滑坡,人文精神丧失,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心理健康都令人忧虑。马克思文化生产思想要求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不应以功利为目的,而应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其宗旨。自由是人的天性,符合人性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始终围绕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展开,致力于让人活得更有尊严,人更像人,而不是让人沦落为工具和物,亦即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境界。唯有如此,文化产业发展才有前途。

(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使每一个人在自己喜欢的社会文化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这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同时确定了“靠谁发展”的问题。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繁荣文化教育科学事业,使人民群众有着从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自主性,是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尽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十八大报告也强调要“增强全民族的创造活力”,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权力和金钱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束缚,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前苏联学者里夫希茨曾指出:“把多数人叫做庸人是不难的,但是,如果这多数人的正当历史需要得不到更好的表现,那也就很容易把他们推向对立的方面,即与民主和社会主义对立的方面,从而把他们交给反动党派”③[苏]里夫希茨:《马克思论艺术和社会理想》,吴元迈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75-476页。。要避免这种现象出现,就必须以马克思文化生产思想为指导,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从制度的根本层面上,破除权力和金钱对文化的禁锢,尊重和保护人们的自由探索和首创精神。这是人们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保障,又是进行文化创作的必要条件。

总之,马克思的文化生产思想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和路径。循着这一方向和路径,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恩格斯文化产业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抉择
人民出版社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