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宁夏籍两淮盐运使俞德渊生平事迹考述

2014-03-13 12:00景永时
宁夏社会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陶澍盐政长洲

吕 超,景永时

(1.北方民族大学 文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2.北方民族大学西夏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21)

俞德渊,原名登渊,字原培,号陶泉,又号默斋,清宁夏府平罗县人,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进士。生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卒于清宣宗道光十五年(1835年)。历任荆溪、长洲知县,苏州府督粮同知,苏州、常州、江宁知府,官至两淮盐运使。政绩突出,尤在海运、盐政方面颇有建树。《清史稿·陶澍传》载:“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1]11607-11608而目前对俞德渊的研究还很少,有胡迅雷《清代平罗俞氏家族》一文,对他的生平作了简要概述。本文在深入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就俞德渊的生平和政绩进行详细考述。

平罗俞氏原是安徽无为州(今芜湖市无为县)的望族,其祖上在明朝迁到宁夏卫,居住在宁夏县镇河堡(今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遂著籍宁夏。至俞德渊的父亲俞世隆,因在距宁夏府城百余里的平罗经商,为了方便照顾年迈的继母,故将家从镇河堡迁移到平罗县东乡正闸堡(今头闸镇正闸村)。

俞氏“累世耕读”[2]2758。俞德渊曾祖俞天申好为善举,“多阴德”。其祖父灏,字百川,年少时家庭富裕,“经术淹通”;壮年之后家道衰落,故没有实现登科的抱负。他的父亲俞世隆天资聪颖,迫于生计,放弃读书和追求功名,“服贾于平罗”;经商颇具儒者风范,平易不欺,信守承诺[3]541-542。俞世隆把登科入仕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

俞德渊虽然一心向学,家庭的贫困使他十九岁时才入县学。成为县学生员后,虽有生活补助,仍不足以维持生计,他便外出授徒挣钱补贴家用。嘉庆十年(1805年),杭州人王楚堂任平罗知县,到任后兴师重教,对贫困的士子尤为关心。他同情俞德渊家境的贫寒,又特别欣赏他的才华,故资助他参加嘉庆十二年(1807年)乡试。俞德渊“一试而捷”[2]2758,中丁卯科举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俞德渊又以优异成绩考中进士。

嘉庆二十二年五月,俞德渊参加选拔庶吉士的朝考,凭借扎实的功底,进入翰林院[4]345。嘉庆二十四年举行己卯恩科会试,本应在翰林院学习三年的俞德渊便提前散馆(毕业),以知县即用等待吏部的铨选。

清代中下级官员铨选沿袭明代的掣签制度。俞德渊外放知县掣签为安徽建平县知县。在吏部引见之后,“奉旨调补江苏荆溪县知县”[5]756。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俞德渊上任荆溪县知县,从此他便开始了为官生涯。荆溪县知县三年任职期满后,受两江总督孙玉庭推荐,于道光二年(1822年)调任苏州府长洲县知县。

在两任知县期间,俞德渊为民办了很多实政,尤其善长于断案。他初到荆溪,拦舆控诉的人颇多,“阅年余前诉者又易名来控”[6]410,俞德渊识破其骗局,制止了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他复查三官堂僧人被杀一案尤为著名。荆溪三官堂僧人被杀,差役诬告是一屠夫所为,并拿出血衣作证。俞德渊怀疑此案,他将屠户带至密室审讯,终得实情,遂将屠户释放并抓到了正真的凶手[2]2758。到任长洲后,他再次遇到疑案。海门人王有素因斗殴杀人被定为死罪,到省城后王有素直呼冤枉。俞德渊请求复查,检验死者尸体并未发现伤痕,最终使冤案得以平反。

俞德渊的县官政绩还突出地表现在治理民生与赈灾方面。荆溪县城一直没有义仓,俞德渊“捐廉俸为倡”,在县城的东面新建义仓。在他的倡议下,“绅富勇跃应命,或纳谷,或入田,或输钱,积有成数,购茶局巷汤姓住房改为仓厫”,义仓初具规模并在后来的赈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7]780俞德渊赴任长洲知县之日,荆溪“士民遮道送者,数十里不绝”[7]120。

道光三年(1823年)夏天,苏州等地大雨不止,粮食作物遭受重大损失,而当地居民一向很少储存粮食。俞德渊认为“备荒先聚粮”,六月正值江西、湖广等地早稻成熟,粮价较贱,于是他向州府贷金十多万两,从江西、湖广籴米,又以平价卖给当地百姓。灾荒期间审查户口难度大,直接影响赈灾效果。对此,俞德渊采取巧妙之策,他并不专门进行户口调查,而是借办其他事情亲历各乡,申明保甲命令,又规定简要条款,召集老实本分而又愿意者发给笔和纸,让他们登记所在乡的户口及所操之业。当地人并不熟悉荒政,以为这是在考核保甲长,很快将户口真实情况汇总到俞德渊手里。在得到户口资料后,他暂时收藏起来,到商议赈灾事宜时,才把所掌握的资料拿了出来,并且以此为依据,仿南宋史弥巩“厘户五等之法,劝各图自振其邻里”[2]2759。俞德渊还下令将谷仓中的米卖出,又设置粥厂,严禁囤积粮食和私自贩卖,抚恤流亡人员,埋葬死者,收留遗孤,“且出私钱屑麦为饼,以济于路”[2]2759。灾荒年苏州其他县社会秩序都很混乱,而俞德渊“所治镇静如故”,没有出现动荡。这年冬天水位回落,他便“修圩堰,蓄耕牛”;次年疫情出现,他“又设医局,施药物”[2]2759。俞德渊的赈灾之法受到百姓的赞誉,“民有生死肉骨之感,相与绘君相而拜”。他因赈灾有功,加知州衔。俞德渊离开长洲之日,“元和石太史韫玉率士民以‘实政在民’四字额其堂”[6]410。

长洲县作为苏州府的首邑,紧邻京杭大运河,这使得俞德渊谙熟漕运。道光四年(1824年),洪泽湖高家堰溃坝,自高邮、宝应至清江浦河道阻塞,漕船搁浅。漕路被阻,漕粮不能北上,引起清政府的极度恐慌,从而促使海运派抬头。道光五年(1825年),陶澍调任江苏巡抚,主张漕粮海运,是海运派的核心人物。江苏巡抚驻于苏州,身为苏州首邑长洲令的俞德渊依靠便利向陶澍提出建议三十条,陶澍采纳了他的意见,并提拔他担任苏州府督粮同知。本来俞德渊在担任县令六年中因两次未完成漕项,按惯例是不能升迁的,但陶澍还是因“员缺紧要,人地实在相需,会详请奏前来,等往返札商,意见相同,理合循例,专折具奏”[5]756。足见陶澍对他的信任和器重。

俞德渊任苏州府督粮同知后,疏浚三江(吴淞江、黄浦江、浏江)水利,积极协助陶澍筹划海运。陶澍在上海设立海运总局,让俞德渊主持工作,他筹定章程,主管漕粮交兑、雇募商船、筹划海运等事宜。

道光六年(1826年)二月,俞德渊因母亲病故而解职归家。道光八年(1828年),丁忧结束的俞德渊“起复至苏”,“得旨加知府衔”。[7]590“为苏州守数月,请厘积案八十余起”[2]2758。时蒋攸铦任两江总督,提拔重用俞德渊,让其任常州知府[7]590。

在苏州知府任上,俞德渊继续关心漕运。在《呈蒋励堂节相论苏郡三邑漕务疏》中,他切中时弊,提出自己的见解。苏州府三大县的漕务与外县不同,“外县有白规,有包户,三邑俱无此名目”。唯有漕米折银的多寡不同,贫民小户每石折银高至四两而止,富绅巨族每石折银二两以上至三两上下不等。门户愈大,交纳的米愈多,然而每石折银却很少。就三首邑而论,吴县“绅户、民户各居其半”;长洲“绅户居十之七,民户余十之三”;元和“绅户居十之八,民户仅余十之二”。公平来讲,应该倾向于给民户以减少折银,对绅户增加折银。但地方官员则是“于贫户小民徒冒多取之名,而富绅巨族止听其家自为,价莫可如何”,所以有愧于贫户小民。绅户所交纳的漕粮,每年都是有增有减,“问之则系新置田亩,其实皆寄庄隐户”。贫户托绅户帮其代纳漕粮,如果再过数十年,“将现存二三分之民户尽变而为绅户”,国家征收的漕粮势必越来越少,办理漕运的官员更没有别的办法,“必大有一番更张决裂”。[8]3817-3820俞德渊对漕运的真知灼见,让蒋攸铦对他另眼相看,调他任江苏要缺江宁知府。在知府任内,他署理江南盐巡道,开始关心两淮盐运,为后来能够在两淮盐政方面有所作为奠定了基础。

道光十年(1830年)冬天,清政府委派户部尚书王鼎、户部右侍郎宝兴赴江南与两江总督陶澍商讨两淮盐政改革事宜。当时“盐课居天下财赋四之一,两淮最巨,其弊亦最深”[8]5434。其有四大弊端:一在浮费开销过大,运商成本增加;二在手续复杂,层层盘剥;三在盐引积压滞销,资金周转不灵,盐商纷纷困乏倒闭;四在私盐泛滥[9]39-41。两淮盐政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俞德渊在参与海运时是陶澍的得力助手,后调至江宁知府,对盐政颇为关心,此时陶澍命俞德渊参与盐政改革事宜。

当时,天津道郑祖琛、江南道监察御史王赠芳、翰林院侍讲学士顾莼、江西巡抚吴光悦等皆主张罢官商,盐归场灶课税。俞德渊对此不认同,他在认真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盐归场灶课税的九种弊端:“‘归灶丁,以按鐅起科’,一在灶丁之逋欠,一在鐅镬之私煎,一在灾祲之借口;‘归官场,以给单收税’,一在额数之难定,一在稽查之难周,一在官吏之难恃;‘归场商,以认鐅纳课’,一在疲商之钻充,一在殷户之规避,一在垣外之私售”[10]2375-2384。陶澍认为他的意见可行,以此为蓝本写出奏折,上奏朝廷。

俞德渊的才能为陶澍所赏识[5]362,在陶澍等人力荐下,俞德渊被任为两淮盐运使。

道光十一年(1831年),俞德渊赴任两淮盐运使。上任之后,采取了很多措施革除两淮盐政四大弊端。针对浮费开销过大,运商成本增加,“删浮费”;为改善手续复杂,层层盘剥的现状,“整顿章程,减科则”;面对盐引积压滞销的问题,让百姓能买得起官盐,“平引价,去冗滞”;解决私盐泛滥的问题,“禁透漏,浚场河,杜粮艘之夹装,治枭匪之劫夺”;为改善盐商纷纷困乏倒闭的境况,“恤商便民”。这些措施使得两淮盐政得到改观。许多滞留的岸商惧怕运盐,他“辄遣官代之,千里行盐,稽核价用,琐屑悉当”。平时严于律己,“洁己恤商,谨守管钥,寡应酬”。每次运送盐纲,总会有很多赢利,但他并没有中饱私囊,而是“尽入府库”。经过他的努力,商人的力量得到充实,“正课无缺,运库遂充”[10]2385-2386。

在两淮期间,俞德渊最大的政绩便是协助陶澍试行淮北票盐。两淮的积弊,尤以淮北为甚。“淮南商力虽疲,然自开纲以来,尚捆运五十余万引;淮北则捆二万余引,较定额不及十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陶澍仿照浙江、山东票引兼行的做法,在淮北试行票盐[11]257。道光十二年(1832年),俞德渊受两江总督陶澍之命,会同前淮扬道邹锡淳一起筹议设局收税章程,在海州所属的板浦、中正、临兴三场设局抽税。乾隆年间,淮北的盐商运艰课重,盐运司允许其先纳一半钱粮,发给底马(两淮掣盐,以二十引为一马,各商按马纳课,然后掣盐发运,谓之“底马”)掣运,限期六个月交清课银,这称之为“借马”[11]271。淮北改行票盐后,很多商人资金缺乏,没有能力运盐,若仍旧借给底马,必然导致延欠难以归还,他向陶澍建议废除此制。淮北三盐场之官盐价格过高,场私、邻私、枭私现象严重,对盐课影响很大,俞德渊认为,“官盐无利,由私盐日多。今之计,宜以缉私为第一义”[12]1131,他会同前淮扬道邹锡淳筹议设卡防私章程。道光十二年至十五年,他主持了“辛卯、壬辰、癸巳、甲午”四次纲运[11]367-378。对此,林则徐评价:“当盐务重困,商疲纲滞,库贮仅五万两,君任事后,统行正运,四纲皆销,加带二百余万引,拨接正杂银千数百万两,存库银三百五十余万两”[2]2760。这四次纲运所获的税银使得运库丰盈。

民国年间,江苏通州如皋县孔庙中还把俞德渊列入名宦,足见他在两淮盐运使任上的作为影响甚广[13]114。

俞德渊生于西北边陲之地,却刻苦攻读,登进士榜,入翰林院。他在江苏任职,深受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结交了陶澍、林则徐等一批经世派官员。他为官实政在民,勤政廉洁,勤俭自律,克己奉公。俞德渊参与了陶澍、林则徐所主持的东南三大政漕运、盐政、河工的改革,并有所建树。在两淮任职五年,殚精竭智,焦劳刻苦。翰林出身的他,每至一地,对当地的文教事业颇为关心。他所任皆为江苏的要职,并没有贿赂上司,而是凭借自己的廉洁、直言和行政能力得以升迁,他是清代晚期循吏中的代表。

[1]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林则徐全集[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

[3][清]徐保字,编.平罗记略[M]//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51卷)[M].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

[4][清]曹振镛,等,奉敕修.仁宗睿皇帝实录[M]//清实录(第三十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清]陶澍,撰.陶云汀先生奏疏[M]//续修四库全书(第498、49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清]贺长龄,撰.耐庵文存[M]//续修四库全书(第151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清]顾名,等,修.吴德旋,纂.重刊续纂宜荆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8][清]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续编[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一辑(831-840).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9]倪玉平.清代两淮盐政改革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

[10][清]姚莹,撰.中复堂全集[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11][清]童濂,修.魏源,等,纂.淮北票盐志略十四卷[M].四库未收书辑刊九辑八册,北京出版社,1997.

[12][清]葛士浚,辑.皇朝经世文续编[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一辑(741),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13]周思璋,撰.东皋话旧[M].南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06.

猜你喜欢
陶澍盐政长洲
陶澍:道光时期第一贤臣
替婚
大连海逸长洲居住区景观设计探索与实践
黑茶·陶澍
长洲水利枢纽建成“船舶吃水智能化检测与预警系统”
盐改过渡期有效依法开展盐政执法监管工作的探讨
太平清醮
清末民初辽盐征榷研究
且行长洲路
连云港盐务局举办全市盐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