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欧
(四川警察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
随着警察职业心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职业认同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警察在职业发展中对职业认同的理解,提升职业认同,对其职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Identity,起源于拉丁文的 idem(即相同,the same),它最早是哲学的概念——哲学的“同一性”,即存在一个先验的、统一的绝对理念,它统帅一切。从哲学的“同一性”到心理学“认同”概念的转向归功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他在《认同:青年与危机》一书中首次谈到“认同危机”一词。他用“认同”表述个体在体验中体会到的自我“独特性”、“连续性”以及“整合感”,其所研究的“认同”主要指“自我认同”,是专指个体在自我统整中的体验。其后诸多研究皆建构在这一理论上,并细分出“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两大类。社会认同即指个体对自己所在从属群体、社会类别与社会范畴的清晰认识,以及群体所带给个体的情感与价值的意义。心理学家米勒则认为“认同从本质来看,不应局限在心理方面,还应包含群体这一概念,它是自我认同的延伸,将自我作为群体的一个部分,这才是认同概念的核心。”可见,就内涵而言,社会认同也与个体的自我联系在一起。
当前,职业认同这一概念尚未形成统一定义,研究者们对其抱有不同的认知,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以霍兰德为代表,霍兰德认为这一概念应用于个体对自身职业的兴趣、所拥有的天赋、设定的目标等诸多方面有清晰而稳定的认识。这个定义强调职业认同是个体认识自我和职业环境后的一种结果。另一种观点以迈耶和富盖特为代表,则主张职业认同应为个体在整个职业环境中,通过互动形成的自我认识的过程。其中,迈耶主张职业认同是随着心理的发展过程逐渐构建终至成熟的概念,个体运用这一概念将自身兴趣、能力与价值观同职业目标相联系,但这一概念在社会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发生着改变。不管是作为“结果”的职业认同,还是作为“过程”的职业认同,其核心都是个体逐渐从成长经验中确认的自己在职业世界中的自我概念,是职业世界中的个体定位。
国内目前对警察职业认同的研究虽然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但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研究。张佳佳认为警察的职业认同,是其在社会生活中就自身从事职业的一种内在接纳。①张佳佳.对提高警察职业认同感的思考.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7):157-159.
目前我国的警察职业认同研究,大多采用质性研究,如文献法、理论分析法、个案研究、访谈法等的运用。例如何睿、于洋通过对内地、港澳台地区警察职业认同建构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应以公共关系为研究出发点,重塑警察职业认同的内容和实现途径。②于洋,何睿.论警察职业认同.政法学刊,2008,(5):99-102.本人曾对警校体改生进行了访谈研究,探索了体改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③李欧.公安院校体改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研究.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7):181-184.
近来也有研究者开始运用量化研究,主要运用问卷法,例如张佳佳以四川警察学院为例,运用自编问卷调查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警察职业认同感现状。④张佳佳.公安院校大学生警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以四川警察学院为例.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3,(3):119-125.,结果表明:公安院校大学生警察职业认同感程度相对较高,警察职业认同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学历层次差异,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亲戚中是否有警察对警校生的职业认同感程度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当前就警察职业认同的诸多研究,可归集为三大类,即特征研究、影响因素研究、提升途径研究。
据现有的对警察职业认同的研究,可以将警察职业认同的特征归纳如下:
1.警察职业认同具有能动性。警察在职业认同建构的过程中并非消极、被动的客体,而是具备一定意义协商力与知识的行为主体。虽然,社会要求、他人观念和期望会影响职业认同的形成,但每一位警察并非被动地接受这些社会给定的标准和规范,对职业特征意义与价值的认知影响了警察对自身职业的应对方式,因此,给警察发展个性化职业认同提供了空间。
2.警察职业认同具有动态发展性。职业认同的过程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过程,是对经验的不断解释与重新解释的往复过程,也就是说,警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警察的职业认同会随着情境、个体因素以及各种紧急事件而多次改变,因此认同永远处在重建之中。以职业发展为出发点,职业认同的建构,不仅回答了“此刻我是谁?”这一问题,也回答了“我想成为谁?”的问题,这意味着职业认同具有预想反思的功能,因此,它是动态的,而不是不变的或固定的。
3.警察职业认同具有多元性。警察职业认同包含很多次认同,存在统一与矛盾的可能性,可能促进警察的职业发展,也可能阻碍其发展,彼此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共同建构了警察的职业认同。可见,警察职业认同存在着一种与多种、一致与矛盾的多元化集合体。
对于警察职业认同,国内的研究认为,其既受到个体特征因素,如性别、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品质的影响;也受到个体的传记性因素如重要他人、重要事件等的影响;还受到组织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1.个体特征因素。关于性别,本人曾在《公安院校体改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性别因素对体改生职业认同影响较大,男生的职业认同感明显高于女生。张佳佳的研究结果相似,发现公安院校男生的职业认同水平在各维度上都要比女生高,在职业认同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于洋、何睿的研究中提出,警察个体的心理素质对职业认同也有较大影响,如正确的情感倾向性,良好的情绪调控力,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专业的职业精神品质都会深深影响警察职业的认同感。本人也曾提出,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职业认同的重要因素,而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来自于积极主动学习的个性特征和善于调整、管理自己的待人接物的方式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从以上研究中均可看出,个体特征因素是警察职业认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2.个体的传记性因素。很多警察心目中都有一个理想警察的形象,这一形象绝非凭空杜撰,而是基于家庭、学校、公安机关的培育,他们提供的或积极角色模型或消极角色模型,这些角色模型影响着警察的职业生涯选择,也是塑造警察职业自我形象的重要参考框架。重要他人也是影响警察职业认同的重要个人传记性因素,如有当警察的父母、亲人以及在警察院校学习期间的老师、教官、实习指导民警等,这些人形成的角色模范对警察职业认同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3.组织环境。组织环境主要包括组织的规章制度与警队文化。警察是纪律部队,是国家实施内部统治的武器,其具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和运行机制,对这些内部规则的积极或消极感知,建构 (重构)着警察的职业认同,并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倘若内部规章制度对警察这一职业活动主体的主动性多有限制,没能体现出整个职业活动中警察个体的精神诉求,那么这种刚性化的制度,就会使得警察工作缩手缩脚,毫无主动性可言,大大降低其职业认同感。
何睿、于洋的研究也提出,一些不良因素与“潜规则”的作用,使得嘉奖、轮岗甚至晋升缺少了保障,个体努力与绩效得不到组织的认可,因而影响其职业认同。而本人在另一项关于公安院校体改生职业认同的研究中有着相似的研究结果,通过访谈发现,体改生非常看重公安机关是否为他们提供公平和价值认同,这两个因素对他们职业认同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警队文化是在警察这一特殊群体的警务实践中不断积累发展起来的,具有警察独特的物质形态与精神成果,是警察行为的复合体。学者于洋、何睿认为,警察职业往往带来超负荷的工作,个体精神处于紧张状态,使得大脑神经长期保持兴奋,因此工作中的危险性与高度紧张状态往往会延续到生活中,使警察个体被潜在的“敌对”心理所困。如果警察在休闲时间释放这种心理压力的空间不够,警营文化缺乏足够的亲和力,会使得警察的职业价值得不到凸显,造成其心理压力无处缓解,从而陷入职业孤独,对警察职业认同造成显著消极影响。
4.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包括警民关系、媒体舆论环境和社会价值观三点。
其一,警民关系。社会公众对警察职业的看法与警察内部对其职业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分歧与差异。随着公民民主意识的加强,严格限定公权执行程度的意愿也有所加强,公众要求警察的职业特征中服务性内涵更为凸显。而警察内部仍然秉持,警察是执法的正当管理者,其权威性受到法律保护,强制力上拥有相当的自由权。当双方这一分歧与差异积累到相当程度时,警民之间的关系难以避免地产生冲突,这些冲突使警察形成了对职业意义的疑问,不免对从事职业产生失望心理,其职业认同受到剧烈的冲击。
其二,媒体环境。受市场法则的支配,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兴媒体普及发展速度较快,引导了国内媒体性质产生变异,媒体“权力”逐渐构成了市场营销与运作、商品生产与消费的权力。媒体的新型特征导致了舆论传播者,尤其是一些非主流的媒体,不顾社会责任感与基本的职业操守,把商业利益放在优先的地位加以考虑,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来谋得自身商业利益,导致了对警务行为报道的失实行为屡见不鲜。甚至有损警察形象、政府形象的失实舆论,严重污染着社会大众的视听神经,相关管理机构则缺乏有力监管与措施,加剧了舆论影响的后果,失实报道对警察队伍的外部形象构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使警察对职业的认同也存在怀疑。
其三,社会价值观。当前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发展走向多元化,我国经济转型期所呈现的价值观形成冲突,全民追求物质生活的价值主导变得越来越明显,传统的“舍小家为大家”价值观念受到新价值观的冲击,已不再是社会价值观的全部,兼顾多方面利益的价值观逐渐受到公众的认可与采纳。这一新型的社会价值观也影响了警察个体的从业动机,使原有的追求职业神秘感、荣誉感及自豪感的从业动机,转而向收入稳定、提升福利等功利色彩的价值取向转变。警察职业固有的“无私奉献”精神在现实价值观下使个体觉得不解与困惑。这一现状之下,公安工作已由社会事业转变为谋生手段。当警察的职业观转为“谋生手段”时,也就意味着个体出现了忽视甚至无视职业身份认同诉求,忽略了自身原有的职业兴趣、擅长的技能,与憧憬远大的发展前景以及个体在整个职业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一切的出发点仅以谋生为起点。
提升警察职业认同的策略和途径研究,是目前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现有研究认为,提升警察职业认同的主要途径有:
1.警察自身积极进行自我更新与主动发展。警察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职业认知与职务履行上保持较好的心态,提升自身对职业的认同。具体来讲,就是确立科学的职业奋斗目标;要抓住重点,完善自身素质和能力;要对职业发展状况不断进行反思等。
2.警察组织要营造人性化的工作氛围。围绕“以人为本”的职业发展为出发点,为个体的职业发展营造便利,提供支持,提升个体对职业的认同感。学者们普遍认为,通过构建一个逐级攀升的警察职业终身教育体系,促进警察向专业化发展,培育良好的警察文化以及推动警察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来进行。
3.进行社会资源的整合,通过建立社会支持与导向,以及维护警察的公共关系来提高社会及警察个体对警察职业的认可与赞同。
目前国内对警察职业认同的研究虽然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但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在警察职业认同的诸多研究中,理论多,实证少。对警察职业认同的研究,属于警察心理学的课题,对此课题的研究不但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料作为理论依据,还需要诸多针对现实的实证研究。当前研究中,仅有学者张佳佳就公安院校大学生警察职业认同进行了小样本分析,还未有大样本的、有深度的实证研究。其次,就警察的职业认同体系而言,缺乏系统性,有待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职业认同措施及影响因素方面,而对于警察职业认同的层次结构、构成要素、形成机制、发展变化等研究缺乏系统性。
研究警察职业认同有利于丰富警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强化研究深度具有促进意义。警察职业认同的研究成果能有效地推动警察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改革公安系统的培训教育内容。可见,警察职业认同研究具有极大潜力,激发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有利于相关研究的发展。一是深化警察职业认同概念的层次结构、内涵、机制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从而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警察职业认同量表,为进行有深度的实证研究提供科学的研究工具。二是扩展对警察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拓展研究深度。加强警察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警察情感、承诺等关系的相关研究,以及警察职业认同与这些变量之间的影响机制研究。三是加强对警察职业认同研究成果的应用。任何理论的研究目的在于实际的应用,警察职业认同的研究也不例外,警察职业认同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公安行业教育训练内容。例如通过分析不同职业认同水平警察的社会认知加工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发出旨在提升警察职业认同水平的教育训练内容及教学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