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玲
(安徽省怀远师范学校,安徽 蚌埠 233400)
阅读教学是在语文教学中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能够有益地吸收祖国优秀的文学传统和人类文明,借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标。笔者试结合教学实践论述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作为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的阅读教学,其根本就在于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领悟文本的丰富内涵,在感受文本的同时,受到文本内容的感染和启迪,从而激发起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这种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并进而引领学生进入神奇的阅读殿堂,去神游,去采撷,去感受,去领悟,以此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
众多的课程改革专家都认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去感知文本,体会文本本身所蕴涵的无穷的内涵,去丰富文本本身,去创造文本以外的东西。因为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也正如接受美学所言,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一样。而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就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对丰富的文本的阅读之中去,“投入地读一次,忘了自己”,从而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受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影响而产生的僵化的阅读教学,其特征表现为对文本解读的概念化和机械化,学生丝毫体会不到文本阅读中充满的审美乐趣。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老师绝对是文本解读的专家和权威,学生没有也不可能有自己的阅读创造,只是根据老师概念化的解读去全盘接受,何来乐趣可言?而老师的解读,也只是照搬教参上现存的东西,很少有也不允许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因为考试是不允许写自己独到的发现和见解的。因此,在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下,我们的老师执著于自己概念化的、静态的文本分析,并且把这种概念化的、静态的文本分析强制灌输给学生,力图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深刻的记忆,从而保证考试时不失分,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正常地开展下去。这种阅读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是对学生阅读中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扼杀,是对阅读教学的亵渎。
例如,对莫泊桑的经典小说《项链》的分析,几乎所有的教学参考书上都认为其主人公路瓦裁夫人的形象旨在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老师也乐于将此视为圭臬,和盘告诉给学生。但是,如果再深入一层,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不难发现,虚荣心乃是人类的共性,不是哪一个阶级所独有的,为什么就说一定是小资产阶级呢?若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路瓦裁夫人后来所表现出的诚实、坚韧又该作何解释呢?要知道,人的性格本身就是发展变化的,拘泥于一成不变的分析,只能把学生引向阅读的死胡同,使本来充满着无穷乐趣的阅读变成枯燥无味的贴标签,使本来充满着无穷创造的阅读变成呆板机械的“背多分”。
传统阅读教学的机械化和概念化,加之传统教材选文的过于政治化,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只是一种纯概念和知识的阅读教学,全然没有教师的创造性的教学和学生创造性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教学,怎么可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利于弘扬中华优秀的文化?在这种教学形式下的阅读,学生怎么可能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自己去感知、理解、品味、鉴赏呢?这样的阅读教学,只能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远离文本阅读,远离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远离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与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根本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冉云飞在《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一书中指出:“给学生教授学习能力,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才是老师教学生的任务。即不只是要教给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还要教给他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任何行动只有当它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后,才有可能使行动变得更加充实有趣。”[1]阅读教学也同样如此,因为学生只有对阅读充满了乐趣,他才可能全身心地沉浸到文本的阅读中去,才能促进对文本的创造性阅读,使阅读过程中产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成为可能,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这种发现、建构甚至创造,可能就是对阅读文本的怀疑和批判。对阅读文本的怀疑和批判、创造与发展,正是阅读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
实际上,这种教学目标并不是现在才提倡的,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古希腊教育家就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目标,那就是:要发现真理,须推翻旧说,不断推陈出新。在这一目标下,师承是过渡性的,一个大哲学家必须独立门户,开辟新天地。可以说,伟大而卓越的思想和思想家的诞生,必须以怀疑与批判为前提,阅读教学中提倡的不迷信传统,不迷信教条,大胆怀疑,大胆探究,在怀疑与探究之中勇于发现,勇于创造,从而在阅读之中觅得读书的愉悦,得到心灵的陶冶,正是阅读教学的最高目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想象,一个对阅读丝毫没有兴趣的学生,会自觉主动地去阅读,即使是这样,那也是为了应付他所无法回避的考试,为了得到一个令老师、家长满意的分数,而不是想得到一种心灵的愉悦,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升华。
激发和培养阅读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在阅读课开始时教师充满情感、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导入,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关键词句的质疑和解疑,可以是充满激情的对文本的反复朗读,以读来激发兴趣,达到“知情合一”的教学效果。以情设趣、以疑激趣、以境引趣、以读生趣,这是被众多语文教学工作者所经常采用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方法,这种“设趣”、“激趣”、“引趣”、“生趣”的教学方法,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的“自由王国”,并进而从阅读中产生新的思考和发现。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去激发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对文本创造性阅读的欲望,甚至去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刻内涵。
[1]冉云飞.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M].南方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