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日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干谒是我国古代文人士子为寻求入仕门径而向当朝达官显贵或有名望者呈送书信、进献诗文赋作以求得他们援引、擢拔的行为。“干谒”一词在唐代的诗歌中出现频率也比较高。“干谒”这一现象在我国很早便有,特别是到了汉代,随着察举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的确立,渐渐形成了风气。进入唐代以后,“干谒”更是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而盛行起来。干谒权贵这一行为便成为文人进入仕途的终南捷径,因此也留下许多干谒佳作。
唐代干谒诗的兴盛,究其原因,一方面唐代国力强大政治开明良好的生存环境为文人的干谒创作提供了物质保障。杜甫在《忆昔》中这样描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满足温饱的情况下,有志文人便以从政为理想并安身立命。另一方面,唐代注重诗赋以诗见才以诗取士,文人们常常向权卿之士献诗,希望留下良好的印象,关键时刻得到援引。唐代是干谒文学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志士怀着对仕途的满腔热忱,积极进取、谋求出路,渴望得到伯乐的援引,效力国家,尤其是在盛唐,国力的强大,政治的稳定使得这种积极的精神尤为明显。然而经历了安史之乱的中唐文人,进取中又带有一些对现实的正视,更加冷静理智,因此文人在创作心态上也表现出区别于盛唐的多种心态。
唐代国力的雄厚,政治的开明使得有志文人也想进入仕途,有作作为。而干谒便成为入世的一个跳板,士人们志气凌云,满心憧憬的渴望大展拳脚,得到名人的赏识,由此跻身官宦之列,在唐代文人的干谒活动中,这种心态也是最为普遍的。孟郊在《上包祭酒》中写道:“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作者希望能凭借黄鹤的翅膀直上九天,尽情翱翔。两句诗表达了其不愿碌碌一生,志在攀登高峰的壮烈情怀。如:
杜甫《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胡为来幕下,只合在舟中。……束缚酬知己,磋跄效小忠。”表达了自己一心效忠中央,渴望早日为京官的理想。
而文人的志向与自信有时也显得有些狂傲,如杜甫要“致君尧舜上”,李白则“明朝散发弄扁舟”,具体我们来看李白的《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首诗是李白写给太守李邕的。诗人自比扶摇万里的大鹏,字里行间豪气激荡,叹息伯乐的稀少,可见是如何的狂放。
怀才不遇是封建文人感叹了数千年的永恒主题。而这种“怀才不遇”的失败又有两种情况:一是科考的失败,一是干谒的不顺,这两种失利都可被文人感叹一番。科考失败后,文人便作起“落第”、“下第”诗,抒写自己不被录用的愤懑;而干谒不顺时,志士则感慨伯乐难寻,心中不免失落。面对失败,文人无一不感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以孟郊的两首诗为例:
三十年来命,唯藏一卦中。题诗还问易,问易蒙复蒙。
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影孤别离月,衣破道路风。
归去不自息,耕耘成楚农。
(孟郊《叹命》)
尽说青云路,有足皆可至。我马亦四蹄,出门似无地。
玉京十二楼,峨峨倚青翠。下有千朱门,何门荐孤士。
(孟郊《长安旅情》)
孟郊41岁才中吴兴乡贡,后来接连几次进京赶考,无一例外都落榜了,仅在41岁到46岁期间,他就曾三赴长安应举,前两次均落第。失意之际,他先后写下两首满腹牢骚、愤懑不平的《落第》和《再下第》,而第一首《叹命》也是这时的创作。而后一首则是写干谒无门,知音难觅的感伤。
又如,赵嘏的《下第后上李中丞》:
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谷外风高摧羽翮,江边春在忆樵渔。唯应感激知恩地,不待功成死有余。
赵嘏落第后“逢人恸哭”,而“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亦是科考的血泪史。面对落第,作者悲从中来,痛苦难耐。
再如,李白的《行路难》: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行路难,归去来。
这首诗中,“行路难”正是作者乃至其他文人的共同感受,天下之大,竟无出头之处,而这空有满腹才华不能施展,也正是唐代众多文人的人生悲剧。
干谒是一中纯功利的行为,干谒的对象也往往是一些有名望、有权势的达官贵人,因此干谒诗中也出现了一些写作的固定模式,即为了得到权卿的青睐,不惜过分自谦、颂扬对方而去委屈迎合。章孝标在《蜀中上王尚书》中写道:“梓桐花幕碧云浮,天许文星寄上头。……自古名高闲不得,肯容王粲赋登楼。”把王尚书的文韬武略与蜀地美丽的自然风光结合,婉转的表达出希望荐举的目的。骆宾王在《与程将军书》中更是不惜自贬为无用刍狗,不才朽木。而在《上瑕邱韦明府启》中,又明示其原意“沉骸九死,终望衔珠;陨首三泉,徒希结草”。在王佺的《唐代干谒与文学》中总结为“违心的吹捧他人和自觉地自我贬低相结合”。
如,王建的《上杜元颖相公》:
学士金銮殿后居,天中行坐侍龙舆。承恩不许离床谢,密诏常教倚案书。马上唤遮红觜鸭,船头看钓赤鳞鱼。闲曹散吏无相识,犹记荆州拜谒初。
诗中对翰林学士杜元颖进行了一番颂扬,突出其作为皇帝近臣的重要地位,在结尾处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举荐的目的。
又如,钱起的《赠阙下裴舍人》: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怀捧日新。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开头四句,描画了一幅秾丽的宫苑春景图,实质则交代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尽管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及,却句句旨在恭维,又不露痕迹。后四句写希望得到援引,自己有满腔热忱想要效力朝廷,却在十年间科举屡战屡败,得不到赏识。如今连头发都变白了,看见插着华簪的贵官都感到惭愧,至此作者的细密心思便可见一斑了。
我们看到唐代文人,干谒或为科举、或为调迁,抑或围绕幕府,他们积极入世,干谒投献,把诗作为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有些人一生奔波于四处干谒权贵,却终究成为历史的垫脚石,而更多的志士得到了名望的引荐,最终走上仕途,一生的抱负得以施展。他们满怀自信却经历失落,曾经迷茫却终究通过努力走向成功。干谒,只是成功路上的插曲,却也是丰富他们人生的经历。
[1]彭定求,等.全唐诗[M].中华书局,2004.
[2]张玉璞.论盛唐干谒文[J].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3).
[3]辛文房.唐才子传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4]王佺.唐代干谒与文学[M].中华书局,2011.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