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娟
(内蒙古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欧·亨利的一生是充满曲折的一生,各种各样的人生经历给他之后的写作带来丰富的素材。他深刻的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道德的虚伪,贫富的悬殊,[1]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他经历的种种坎坷并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巨匠,这不能不说是生活对作家的一种幽默,仿佛作家人生中的“欧·亨利式的结尾”。
“以小见大”这种写作风格在欧·亨利的小说中是最具特色的,这种风格的养成是与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作家的一生十分坎坷,三岁丧母的欧·亨利跟着当教员的姑姑学习,十七岁当学徒,后来到银行当出纳员,之后办过杂志社,由于银行的怀疑使得他惹上了官司,被迫逃往洪都拉斯,回国探望重病的妻子后得到的却是妻子病故的噩耗与他被判监禁五年的双重打击。但是人生的艰辛与坎坷并没有击倒作家的信心,相反给了他宝贵的生活阅历这笔创作的财富,他以身边熟悉的小店员、医生、律师、潦倒的艺术家甚至小贩与小偷等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来作为写作的对象,为读者们展示出小人物们的真实的生活画面和他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
《最后一片叶子》描写美国一个城市的贫民窟,住着一些贫病交加的艺术家,其中有一位女画家琼西患了严重的肺炎。当她生命垂危时,望着窗外墙上的青藤,在风雨吹打下,叶子一片片飘落,她计算着等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就要离开这人间。一夜风雨,那片藤叶却依然在那里,使琼西重新燃起生命的火焰。而那片叶子是老画家贝尔先生,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用生命画出来的,自己却因此患肺炎而去世。这篇小说写出两代人的友谊和命运,赞美了主人公热爱生活,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
《麦琪的礼物》写的是家庭琐事,从一对贫贱夫妻互赠圣诞节礼物的小事中看出了小人物的人性美。《黄雀在后》写一个骗子、一个强盗和一个金融家的日常活动。挫折的命运使他们暂时结成盟友,但当他们的生活一旦安定下来便钩心斗角。强盗用抢来的钱开办赌馆,骗子就用诡计把强盗的钱骗过来,而当骗子想发大财买了金矿股票后,又发现这些骗人的股票是金融家发行的。从这日常生活的描写中巧妙地说明了美国金融家是披着文明外衣的骗子、强盗,其狡诈的手段残酷的本性是远远胜过骗子、强盗的。
《浪子回头》中的吉米就是一个例子,提前释放的吉米是一个手法独到的惯偷,他甚至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专门作案工具,然而他已经厌倦了偷窃的生活,也并不想再与警察扯上什么是非,于是他改名换姓来到一个偏僻的小镇,正大光明地开始了全新的人生。浪子回头的他获得了体面的名声与爱情,然而就当他面对不慎被锁到保险柜里的孩子时却遇到了困境,良心最终占了上风,他再一次变成了惯偷吉米,轻松地用他专业工具打开了保险柜并救出了孩子。然而正当他对迎面而来的老熟人普莱斯警探准备束手就擒的时候却收获了这样一句话:“我想你认错人了,斯宾塞先生”,警探被他的牺牲精神所感动,成就了他浪子回头。作者歌颂了吉米高尚的心,也赞扬了警探的善良,将人间的温情发挥到了极致,也给读者留下几个问题:吉米是个好人(监狱的警察也说过他本性不坏),他为什么要去做窃贼?是什么使得一个本性不坏的人成为惯偷?也许炎凉的世态与腐朽的社会制度会给读者们一个回答。然而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警察与小偷之间身份的反差所映衬出的人间真情力量,身份卑微如窃贼一样的人也可以拥有一颗崇高的心。
欧·亨利所处的社会背景正是美国迅速发展到帝国主义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贫苦,这种贫富差异极为明显的社会下诞生了现实主义作家欧·亨利,他扎根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主要在于批评,即使是描写小人物的苦难生活,或表现他们苦难之中的人性美德,或是暴露他们身上的劣根性,也是瞄准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与批评。[2]马克思曾指出:“现在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卓越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治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在《两位感恩节的绅士》中的皮尔与《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苏比,这一对青年,都是当年美国千百万失业大军中的一员,都挣扎在饥寒交迫的生死线上,这是他们共同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但是他们的悲剧却又是通过相对独立的喜剧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个突出饥饿,另一个突出寒冷,然而最后却殊途同归,一个致死,一个入狱,小说又回归到悲剧的结局。作家不仅善用喜剧来展示人情冷暖,也擅长用悲剧来揭示非人性的摧残;不仅善于从喜剧中加深悲剧感染,也善于在悲剧中渗透喜剧色彩。使得喜剧性与悲剧性的结合起来,形成了欧·亨利创作艺术的辩证法,具有审美反驳的功能,收到辛辣讽刺与隐蔽批判的效果,这正是作家曲笔技巧的妙用。
欧·亨利在创作的过程中还有一种非常隐蔽的批判技巧,既是运用的高明而又巧妙的梦幻。由于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美国有着严格的审查制度,作家是不可以直接批判或揭露的,为此他他躲进了梦境之中,用梦话来诉说自己的心声,让批判现实的锋芒转移到梦幻中去发挥特殊的作用。作家在一篇名为《未完的故事》中曾直白地说过:“你能海阔天空的信口开河,而不至于遭到驳斥的只有两种话题。你可以叙述你梦见的东西;还可以谈谈从鹦哥那儿听来的话……”。“我做了一个梦,这个梦同《圣经》考证绝无关系,他只牵涉到那个历史悠久,值得敬畏,令人悲叹的末日审判问题。
加百列滩出了他的王牌;我们之中无法跟进的人只得被捉去受审。我看到一边是些穿着庄严的黑袍,反扣着硬领的职业保人,但是他们自己的职权似乎出了一些问题,所以他们不像是保得了我们其中任何一个人的样子”。
小说的正文描写占九成,梦境的叙述不到一成,然而就是这样不到一成的梦境,使得小说批判的锋芒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得正文大为增色,也使得小说有了杰作的桂冠。
欧·亨利式的结尾被无数人研究与模仿,然而至今没有人可以熟练地掌握这种技巧,其原因之一欧·亨利的成长环境以及生活阅历给了他独到的思维方式,[3]这一点是不可及;原因之二则在与小说是一个整体作品,生硬的模仿结尾的努力肯定是劳而无功的,正如“功夫在诗外”的道理是一样,欧·亨利式的结尾则在“功夫在全身”,作者排比与异想天开的夸张是成就欧·亨利的结尾的两大功臣。
例如在《酒吧里的世界公民》这篇小说,作者排山倒海式的排比借助所谓的国际主义者考格兰之日将包袱抖的十足:
“‘对不起’他说到,‘我最不喜欢听这样的问题。从什么地方来有什么关系呢?从邮政地址去判断一个人公平吗?我见过不喝威士忌的肯塔基人,不写小说的印第安纳人,在天鹅绒裤子上不镶银边的墨西哥人。英国人里面又风趣十足的,北方佬也有大方的,南方人里也有冷酷无情的,西部人也有心胸狭隘的,纽约人也会忙的顾不上看缺了一只手的小贩。看人要公正,不要给人贴土地区的标签。’”
一连串的排比好似泰山压顶,咄咄逼人,在小说的结尾之前就连读者都为这位伟大的国际者所叹服,然而就在小说的结尾,这位考格兰先生对别人大打出手,只因为那人说他的家乡缅因州的路和水太差,而他则一点也容不得别人说他他家乡的坏话。至此这位国际主义者叶公好龙的真面目大白于天下,而又一个经典的欧·亨利式的结尾已然诞生。不难发现,没有之前那段排山倒海式的排比,那么故事的结尾就将黯然失色。结尾的精彩在于前面的功夫下到了火候,是情理之中。
一代大师欧·亨利的叙事风格,构思情节,和意外结局都非常的精彩,他小说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感人至深除了具有人性向善的特点之外,就是他的求新求变,标新立异的创作态度,所有这些造就了这么一位伟大的文坛巨匠。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学习。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欧·亨利.欧·亨利文集(第一卷)[M].阎玉英,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3]朱光潜.谈美书简[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