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华
(河南化工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2)
校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在学校象牙塔中的学生们除了单调的学习之外,无其他事情可做。同时这个宁静的避风港又不是完全封闭的,它和外面的世界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苦闷、抑郁、欢乐、叛逆与网络、影视剧、畅销书等大众传媒交织在一起,创造和吸收了许多新的词汇,形成校园特有的语言现象。
校园流行语,顾名思义是指在一定时期流行于校园中的一种言语形式。除了具有一般流行语的流变性和时效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在于它的幽默调侃性。在悠闲自在同时又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学生们在无聊之时,会千方百计地“找乐子”,从而润滑一下枯燥的生活。如把上厕所说成“上世界杯”、World cup各取开头一个字母,组成WC;形容较胖的人叫卡门;如果有人对你说:“你真像孔雀!”别以为那是在赞美你,而是说你太自作多情了。还有极夸张的句子:“真有你的,连用脚指头都能想明白的事情,你竟然也搞不明白!”
其次是独特的知识性和技巧性。学生都很会玩文字游戏。他们通过改变词性和常见的搭配来表现新奇的感官快乐。“十分感谢”说成“严重感谢”;“很难看”说成“奇难看”或“暴丑”;通过拆字,形容比较笨的人是“竹木一郎”;把教导处说成DOME—A。(南极冰层最高点,时刻有暴风雪发生,是一个极为可怕的地方)
汉语中词及其以上的语言单位都能独立运用,并能表达丰富的意义。这一特点使校园流行语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
1.单个词或短语
酷:从英文“cool”音译过来的,它的本意是“冷”。20世纪50年代,曲调柔和的“cool”爵士乐问世,一改20世纪30年代疯狂摇摆乐的风格,以深沉、冷峻的格调赢得了当时美国青少年的青睐。“cool”初期指一种反主流的标新立异的思想和与众不同的形象、行为,后来扩大为赞美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他这身装扮真酷。”“说着就酷着一张脸走到前面去了。”
爆:指事情没做好,砸了、完蛋了。“我这回考爆了。”
乱:“乱有趣”、“乱好玩”,指特别吸引人,常常用于刚上大学的学生口中。
牛:说大话,看起来底气十足。“你牛什么牛。”“他真牛。”
爽:指痛快。“我真想去网吧里爽上一把。”
炫:炫目、耀眼,形容成就突出。“让你们成为职业乐团,炫透整个中国。”
逊、菜:形容人笨、傻、呆。“饿菜了”“估计那司机早被她侃昏菜了。”“这人真是逊毙了。”
玩:表演、卖弄。“玩深沉”(故作有城府、有修养的样子)。
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刚才的小品给力吗?”
变态:言谈举止怪异,和一般人不一样。“我脾气暴躁,宿舍的人说我最近有点变态。”
搞定:也说“搞掂”,指事情成功落实。“这个电脑编程我已经搞定了。”
郁闷:心情烦闷时常这样说。“今天太不顺了,郁闷!”“于是此人郁闷不已,借酒浇愁。”
崩溃:受不了的另一种说法。“他怎么随便拿人的东西?真崩溃!”
挂了:没考及格的委婉说法。“我的数学很差劲,这次又挂了。”
秀斗:头脑有问题。“喝了咱的酒啊,上吐下泻就秀斗。”
乌鸦嘴:人说出不好的话成真了,这个人就被称为“乌鸦嘴”。“比乌鸦更让人讨厌是乌鸦嘴。”
还有帅呆了、酷毙了……
流行语中大部分是词或短语,因为它们的形式短小精悍,运用起来自由灵活,能更好地适应年轻人多变的思维和快速的交流。
2.句子
“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行的”“我爱你,不久,才一万年”。
有对联“吃了睡睡了吃吃吃睡睡,谈了吹吹了谈谈谈吹吹”,横批“及格万岁”。
有民谣形式的:“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简单四句话就概括了大学四年的心态发展。
还有打油诗“某某大学,星光灿烂。走近一看,破破烂烂。十个老师,九个笨蛋。还有一个,神经错乱。”中学生的消极反抗心理可见一斑。
有的句子则是从流行歌曲、广告词以、报刊小说、热播影视剧及网络中吸收进来的。如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广告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报刊小说:“你以为你是谁”,“我是某某,我怕谁”,“无知者无畏”,“痛并快乐着”……影视剧:有日本动漫《灌篮高手》中的经典台词“我们是最强的”;冯小刚《手机》中的“有一说一”,费老用方言说的“做人要厚道”;《大话西游》中的经典更是数不胜数。这些都被学生拿来取乐。对待你烦的人就说:“这家伙没事就长篇大论。整天叽叽歪歪,就像一只苍蝇,对不起,不是一只,是一堆苍蝇,飞到你的耳朵里面,救命啊!”别人向你借东西,你可以这样说:“你想要吗?你想要你就说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清楚你想要,你真的想要吗?难道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向爱人表白:“我爱你,如果非要给这份爱加一个期限,那就是一万年。”;如去年流行的“神马都是浮云”,就源于红遍网络的“小月月”事件。
3.字母词或英汉夹杂。其中英文缩写和汉语拼音缩写两种形式主要出现在网络用语中,“幸福ing”目前只用于网络中。
英语:Sorry OK ShitSee you Yeah Bye
英文缩写:DIY——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
IN In fashion,最时尚的,来源于In fashion
IF I faint,我晕
ICQ I seek you,我呼你
CU See you,再见
BBN Bye bye now,要走了
BIF Basis in fact,事实上
BRB be right back,我要走了,很快回来
BTW By the way,顺便问一下
WB Welcome back,欢迎回来
OIC Oh,I see 哦,我明白了
BF Boy friend男朋友
汉语拼音的缩写:CBA——酷毙了 PMP——拍马屁
GG——哥哥 MM——妹妹 PPMM——漂漂妹妹
英汉夹杂:有事call我,摆个pose,参加一个party,who怕who,I服了 you,绝对 OK,O 科,世界 No.1,No 问题,幸福 ing(正幸福着呢),快go,去shopping,演唱会的气氛high到最高点
4.数字词。这里的数字词已经不只是数字的含义,而是被赋予了谐音的汉字所表达的意思。数字词高频率地出现在网络用语中。
如:520——我爱你 53——我想你 584——我发誓
1314——生一世 56一无聊 246——饿死了
837——别生气 55646——我无聊死了
比较特殊一些的:B4——鄙视 F2F——Face to face,面对面
“凡是社会生活出现了新的东两。不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思潮,新物质,新工具,新动作,总之,这新的东西千方百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陈原《社会语言学》)流行语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它具体又分为几个主要的方面:
1.来自方言,特别是粤语和港台语。在学校有特色的方言和方言中有特色的词,成为学生竞相模仿的对象。比如东北方言“闹心”,广东话“埋单”“靓”“搞定”,“八卦”来自香港,湖南话“蛮”,北京话“有戏”“歇菜”,台语“菜鸟”“哇噻”“放鸽子”等。
“菜鸟”源于台湾,当地赛鸽风气很盛,吃行或归巢能力不足的鸽子,常常被淘汰作为菜肴,称作“菜鸟”,因此“菜鸟”一语被用来形容能力不足的人,现在经常称呼网络初学者。
“放鸽子”又叫“放粉鸽”,台湾地区平时训练赛鸽常常将它们带到远方,任意于路边放纵,然后回家等候鸽子回巢。于是此词被拿来形容半途舍弃同行的朋友而自行返家的行为,近日逐渐扩大为形容一切失信的举动。
“哇噻”台语骂人的粗鲁话“我使你娘”,相当于国语的“我操你妈”,两者有时都只是表示惊叹语气,并无恶意;而国语又常在表示惊叹时,缩读为“我操”。嫌其不雅,所以便读作台语“我使”,却又因台湾普通话没有元音,所以读作“哇噻”。
再有一词“秀斗”,源自英语“short”一词,含“记忆力差的”“智力弱的”“电路短路”等义。传入日语后被台语吸收。又被读作台语“秀斗”,形容思路障碍。传入大陆又有了“突然变得神经”的意思。
2.社会时事。如:“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2009月初,在百度贴吧里突然有人发了一张一名非主流男子吃面的图片,图片配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没多久,便有网友相继模仿此句式——“哥上的不是班,是寂寞。”“哥读的不是书,是寂寞。”一时间,网络上、生活里开始集体流行这种句式。2010年的网络红人“犀利哥”,犀利哥,源自蜂鸟网上传的一组照片,后于2010年2月23日,因天涯论坛一篇帖子——《秒杀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帅到刺瞎你的狗眼!求亲们人肉详细资料》而迅速走红,被网友誉为“极品乞丐”、“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乞丐王子”等。之后,被网友广为追捧。“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事不能说太细。”“偷菜去”、“今天买了什么车?”“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和餐具(惨剧)。”这些时事流行语在校园中流行一时,过去之后,有的就很少再用了。
3.校园生活。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有困惑和压力,也有奋进拼搏。“考级”“考研”“考托”“应聘”“找工作”“找寄托”(考GRE和TOEFL),还有的找“枪手”。日常生活方面,洗许多衣服的日子是“大喜之日”,形容校园内闪电式的爱情为“半月谈”,上自习叫“革命”,“疲软”是指没钱了,化妆被称为“奋(粉)发图(涂)强”,男生追女生叫“钓鱼”,女生追男生叫“钓虾”,早上锻炼是“早恋”,下午锻炼则是“黄昏恋”。
4.网络及手机短信,是校园流行语的主要来源和使用渠道。如:“sigh”意为一声叹息,也许因为人们心里的郁闷太多,“唉”一声仍不能发泄,所以还要“sigh”一下。有网虫发过这样的帖子:“酱紫,一会再来打打铁子,TMD,5可是非典型帅哥啊,7456,88!”这样汉英、数字夹杂的话,全意是:“这样子,一会再来发帖子,他妈的,我可不是一般的帅哥啊,气死我了,拜拜!”如此五花八门的网络流行语传播在校园中,如果不是其中一分子,外人恐怕是很难看懂的。
校园流行语的来源还有如广告语、股市语、影视剧、报刊小说等,它们都有很强的时效性,变化之快只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校园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和搭配方式由于使用太过频繁,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和形象的表现力。只有那些新奇的、具有强烈表现力的词汇和搭配方式才能吸引青年人的眼球,于是,他们就创造和吸收了一些不太符合传统语法的新词,其中常见的结构类型有:
1.旧词赋新义。很大一类是意义上的反用。若有人说你是他的偶像,你不要激动,“偶像”就是指呕吐的对象。“天才”是天生蠢材,“神童”指神经病儿童,“可爱”是可怜没人爱,“讨人厌”指讨人喜欢百看不厌。
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恐龙”指网上姿色欠佳的女性,“青蛙”指上网的男性,“灌水”指在BBS上发表文章,“挖坑”指在BBS的公告栏上发文章给网友,“挖洞”指设陷阱,“冲浪”指从一个网站到另一个网站连续不断地链接、浏览。
2.音译新词
show——秀 shopping——血拼 TOEFL——托福
pattern——拍拖 home- page——烘焙鸡
E -mail——伊妹儿 cool——酷 pose——剖丝
卡瓦伊——可爱,日语音译
撒油那拉——再见,日语音译
3.谐音法。利用某些词语读音相似的特点,进行有趣的替换。如:故意把“俊男”说成“菌男”,“美女”说成“霉女”;还有数字谐音:886——拜拜喽 520——我爱你 530——我想你 56——无聊
4.简省法。In是In fashion的简省,更简短也更有力度。“面”是“面瓜”的简省,形容人懦弱无能;“爽”是“爽快”“清爽”的省略,指舒服、畅快;“巴”指下里巴人,老土;“逊”指“逊色”,差劲,比不上;“闪”指闪开,躲闪,有离开之意。
“call我”用两个音节代替了“给我打电话”的意思,省却了三个音节。“DIY”代替了“do it yourself”;PMP代“拍马屁”。这些词或省略了笔画或省了音节,能有效提高交流的速度。
5.仿用法。这种用法给人以特别的新鲜感。如把“眼瞎”说成“眼瘸”,“电线短路”本来是物理现象,用于“大脑短路”来指反应迟钝。仿用原词的结构,产生新词。如“蓝颜知己”“家庭妇男”。
6.词性的活用。“很+名词”如:很淑女、很绅士、很西藏、很英雄、很现代,在这里,名词带有了形容词的性质。比如“西藏”本义是中国的一个省份,然而在说“很西藏”的时候,却是指和西藏有关的某种气质或相貌,或某种装饰,如此等等。
“严重+动词”如:严重感谢、严重伤心、严重后悔,用“严重”代替“非常”,有一种具体化、形象化的效果。“严重”的形容词性弱化,偏向了副词。
“巨、狂、暴、奇、乱、恶”+动词 /形容词。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有和另外一个语素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词而获得自由使用的资格。而青年人却把它们变成了自由的程度副词,这样能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具备了具体、生动、可感的外在形象,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如《三重门》中有一段对话:
“我还看见你和她一起散步,靠得简直是那——东北,你来说——”
“我说,是贼近啊!”
“恶近!”
“忒近!”
“巨近!”
校园流行语是青少年学生表达生活感受与自身需求的一种重要符号,它从语言的角度表达着他们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的取向。
第一种是求新求异的心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能力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涨。经过20多年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洗礼,当代青年的思维模式已经完全不同于父辈,他们以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个性为人生的主要目标。当今的学生敢于想象、勇于创新、不甘平庸,求新求异的心理在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突破传统词汇的局限,创造和吸收了大量“异类”的词语。比如“原来如此”,许多人说成“原来如北”、“原来如比”;不说“东山再起”而说“咸鱼翻身”。甚至“鲸鱼翻身”。他们这样做就是要人感觉他们不同寻常。
第二种是从众模仿心理。生活在同一种环境下,学生对生活、学习及工作的压力有着共同的认识,有着共同的话语。再加上网络、影视等的推波助澜,使这种新奇的言语形式迅速在校园传播开来。
第三种是消极的心理在起作用。特别是大学生,社会的发展对他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就业压力、考研压力增大,烦恼增多,为寻求心理平衡,通过语言来宣泄。如:郁闷、无聊、变态、去死吧、Shit、我靠……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精英,校园流行语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青年独立意识的觉醒,也不可避免地对学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发扬自我创新精神,抵制心理上的不良因素,增强自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健康成熟的心态。
[1]杨文全.流行语的界说与初步描写[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杨文全.许艳辉.试论校园流行语的特点及其成因[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3]沈杰.杨长征.“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评选与分析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4]陈思.2002年北京高校流行语状况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5]臧汀生.台湾地区国台语融合词汇浅谈[C]//陈恩泉.双语双方言与现代中国.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6]陈原.社会语言学[M].商务印书馆,2000.
[7]邢欣.都市语言研究新视角[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