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问题设计,提高语言品味能力

2014-03-13 00:01林瑞琴
语文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品味感情阅读教学

○ 林瑞琴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福建 尤溪 365100)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阅读课程也涌现出许多全新的教学方式。课堂当中,广大语文教师也不用过分拘束于标准的答案,获得了较为广阔的教学空间,教学过程也就变的丰富多彩起来,辩论会、比赛、演讲、小品表演……语文阅读课堂突然变得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笔者曾多次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看见教师耗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尽管课堂的气氛异常活跃,但总感觉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怎样才能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提升学生语言品味的能力是关键所在,笔者提出一些教学的措施,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提升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效率。

一、创设阅读情境,构建感悟桥梁

创设阅读情境属于阅读教学当中非常常用的一种模式,其可以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能够迅速进入到课程与文章当中。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实,在指导学生语言品味的时候,适时的创建对应的情境,可以帮助广大语文教师架起教师、学生、文章这三者之间的感悟桥梁。

比如,在进行《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教学的时候,文章中有这么一段:“‘那么爸不也可以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我们学校去吗?’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然后,他又转过脸来叮嘱我……”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通过阅读后文之后,大家都知晓了这次见面属于父女俩最后的一次见面,当时英子知道这个事吗?” “但父亲却非常清楚自己的命不久矣,要丢下年幼、可爱、天真的女儿,他内心当中究竟是存在怎样的一种感情?从文章中哪里可以看出来?”通过这几个问题设计的指引,学生就能够结合到文章情境,注重文章中的细节,从而找出文章当中反映父亲心理感受的语言,再通过对这些语言的反复品味,就能够理解“父亲”将脸转向墙的那边,举手看指甲,所做的这一系列动作的掩饰下,其内心当中所产生的悲痛、矛盾感情。倘若没有通过设置对应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感悟必定是浅显的,无法理解到这些语句当中所表达出来的深层次感情,当然也就无法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二、掌握规律,循循善诱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就在于“语言——思想,感情——语言”。阅读的关键在于“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清楚,作者采用这样的语言是用来表达怎样的感情与思想,而这样的感情与思想又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达,而不使用其他的语言来进行表达。”

比如,在上《济南的冬天》的时候,将“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些雪。”教师提问让学生将这两个“卧”字换成“躺”字是否恰当,学生在反复阅读之后,就发现了原文的“卧”字巧妙的应用了拟人手法,展现出济南冬天舒适、暖和的特点,而“躺”字则只是在描述情节而已。又比如:《最后一课》的高潮部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而终于没能说出,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的心头汹涌澎湃?此处不妨让学生把韩麦尔先生想说的话一一添加上去,通过比较,体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教师巧妙运用文章当中的重点字、词、句,精心设计对应的问题,实施恰当的“改”、“调”、“换”、 “增”、“删”等一番“咬文嚼字”的语言思考与品味,学生就可以在问题的指引下掌握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与思想,之后教师在带领学生回到文章的表达形式当中,就能够让学生知道作者这样的感情与思想必须要采用这些语言。[1]如此,才能够将人文思想渗透到教学当中,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教会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

三、抓关键语句,寻找感悟焦点

要想准确揣摩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就要把握文章思路,抓住关键性的语句。有时在一篇优秀的文章中,一个句子、一个词甚至一个字,都能体现作者写作的意图,只要用心寻找,精心设计,引导学生细心品味,就能够促使学生有所顿悟。

如《藤野先生》文中第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作者怎么就劈头出现个“也”字?它能否去掉?为什么?教师可以在简介写作背景和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结构后,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他们终于理解了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了:鲁迅原先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感到不太满意,就到日本东京去留学。但是到东京后,发现很多人都心不在焉,有些男同学竟忙着打扮,学跳舞。唉,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嘛,所以我要到仙台去。因此,一个“也”字,表露出作者对在东京浑浑噩噩生活的中国留学生的失望、愤懑和厌恶的思想感情,并在结构上,为第二部分写藤野先生作了铺垫。

再如《地下森林断想》结尾一句“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种子’”,作者为什么景仰?“黑暗”指的是什么?“追寻光明”写出了什么?文章写的只有地下森林,为什么在这里用“那些”来指代?通过这几个问题,学生就能从文中找到地下森林生存环境的恶劣,整理出地下森林的优秀品质,理解作者的景仰之情,也领悟散文的写法,“那些”是指具有地下森林优秀品质的人,可以说是包含作者自己在内。这样就可以牵一句而动全篇,收到很好的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就要善于找出最能反映作者整个思路,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那些字、词、句,围绕本课重点、难点,精心创设问题,深入品味。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就一定能上出实效。

【参考文献】

[1]吴兴阳.品味言语——语文课的本真——试教《乡下人家》有感[J].新课程学习(上),2011(5).

[2]闫明伟.例说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味[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3).

[3]黄建明.多读才是品味语言的妙方[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3).

猜你喜欢
品味感情阅读教学
品味年画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